●佟雨航
2010年7月,24歲的陳美桂從武漢大學醫學院臨床護理專業畢業,進入武漢大學附屬中南醫院神經內科做了一名護士。
除了上班做好扎針、配藥等本職工作外,陳美桂還熱衷于利用業余時間搞發明。她的發明全部與醫護工作有關,靈感也全部來自醫護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種難題。
2015年初,陳美桂被輪換到神經內科重癥病房做護士。神內科重癥病房經常收治一些急性腦中風患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和吞咽困難,護士們必須通過鼻飼置管才能給患者喂藥。
在給患者喂過幾次藥后,陳美桂細心地發現,用鼻飼置管給患者喂藥不但費時費力,而且碾藥碗中可能會有藥物殘留,如果沖洗清潔達不到要求,很容易出現各種藥劑的串用,增加患者用藥安全的風險。陳美桂想,能不能發明一個能夠集碾藥、喂藥為一體的裝置呢?
此后,陳美桂為患者用鼻飼置管喂藥時,特別留心觀察患者的反應并琢磨如何改進。經過兩個多月的探索,一個新型鼻飼注射器的設計在她腦海中日漸成型。她把構思設計在圖紙中還原出來,并經過反復多次修改,最終,一種帶有碾磨功能的固體藥物鼻飼注射器成功誕生了。經過臨床實際應用,新型鼻飼注射器取得了令人非常滿意的效果。
在律師同學的幫助下,陳美桂為自己“新型鼻飼注射器”成功申請到了國家發明專利。
拿到第一張國家發明專利證書后,陳美桂搞發明的熱情也更加高漲。她開始有意留心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認真思考解決問題的各種思路,進而創造出新的發明。
一天,神經內科二病區住進來一個倔老頭,護士剛給他扎上針,調好了輸液滴速,并一再強調不要亂調滴速。護士轉身一走,倔老頭立馬把輸液滴速調得跟流水一樣,家屬規勸也不聽。結果,由于輸液滴速過快,老人心臟出現問題,經過一個多小時搶救才轉危為安。
這次意外的“事故”讓陳美桂有了新“想法”:“輸液滴速太快,達不到有效的血藥濃度,不會有最好的治療效果,同時會讓患者心臟負荷增大,嚴重時危及生命。如果能將輸液滴速‘鎖定在安全滴速’就好了。”
有了初步的思路,她想了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用光控的方法來控制滴速,但許多藥物光照后會發生反應,影響藥物效果;用壓力原理,等到只剩半袋液體時,滴速會減慢,可是成本太高,推廣意義不大……那段日子,陳美桂簡直像著了魔一般,買菜時琢磨,炒菜時琢磨,吃飯時還琢磨。不擅長畫圖的她,圖紙畫了一張又一張,并反反復復地進行修改。
有心人,天不負。最終經過10個月的反復嘗試、打磨,陳美桂終于創造了一個成本只有兩三毛錢,可以反復利用的塑料調節器。它由4個螺旋卡扣組成,樣子像一個迷你的小車輪軸承,應用時,把調節器放在輸液管外面,調好滴速后,將其中一個卡扣收走,患者就沒法再亂調滴速,可以達到“定速”的目的。
“滴速鎖定調節器”研制成功后,陳美桂立刻把它應用到護理工作實踐中,效果近乎完美。院內的一位曾經留學海外的老教授講:國外大型高端醫院也有同類產品,但只能嵌在輸液管里,而且只能使用一次,一個就得40元。假如病人住院20天、一天用一支這樣的輸液管,就得額外多花800元。而使用陳美桂發明的外置式滴速鎖定調節器,同樣住院20天,費用僅為40元。
在老教授的鼓勵下,陳美桂為“滴速鎖定調節器”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并順利地拿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二個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在隨后的兩年多時間里,陳美桂白天上班護理病人,下班后構思發明方案,每天不到凌晨不睡,清晨6點就起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陳美桂又相繼研發了“癡呆患者識別手環”“多圖形采血試管架”“置留采血組合裝置”等近30項發明,其中17項已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還有10余項發明產品正在申請審核中。
3年獲17項國家發明專利,陳美桂被同事們贊譽為“護士發明家”。陳美桂在發明創造上的成績,也引起了母校武漢大學的關注。2017年1月,武漢大學健康學院向陳美桂拋來橄欖枝,特聘她為武漢大學“客座教授”,為健康管理系的本科生講授“護理創新與創業”的課程,聘用合同簽至2020年底。
如今,陳美桂工作、讀研、授課、發明一個都不少。目前,陳美桂的4項專利,已經有企業確定要投入批量生產,其他的專利也正在積極與廠家接洽中。現在,她最大的愿望是早日看到這些專利真正廣泛用于臨床護理,造福更多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