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
◎湯顯祖
百花風雨淚難銷,
偶逐晴光撲蝶遙。
一半春隨殘夜醉,
卻言明日是花朝。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白居易曾在《琵琶行》中寫下這兩句詩。秋月,說的是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夜,也常被古人稱為“月夕”。而花朝,說的是農歷二月十二百花的生日。
古人與花親厚,在他們心里,這些可愛至極的花草,可以饋贈愛人,可以相伴朝夕,還可以養心怡神。這些微妙的感受,想必你也曾有過。愛花之人,自然也應該為它們慶生。
古人愛花,梅花、蘭花、菊花、桃花、杏花、海棠花皆為詩中常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陸凱有首贈友人范曄的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兩位友人,多年未見,平日里只靠著書信來往。春暖花開,陸凱在賞梅時,恰好遇到信使,想托他將自己的心意寄給北方的友人范曄。思來想去,江南沒有更好的禮物相送,姑且送一枝梅花報春吧。
但愿你也能感受到,我這里春天的消息。
在宋朝以前,過花朝節的大多是高雅的知識分子,在民間并不普及。宋朝時,百姓對花朝節的熱情大增,出門賞花常常萬人空巷。無論男女,都樂于將大朵的鮮花簪在鬢側,招搖過市。他們不再是花的旁觀者,更要參與這場花開,要把春天揉進自己的生活。
明朝戲曲家湯顯祖,他對花朝節總是格外上心,常常將其引入作品之中。清朝吳有如的《十二花神圖》里,一月開篇的梅花神正是《牡丹亭》的主人公柳夢梅。
在湯顯祖的《紫釵記》中,還曾有個赴京應試的書生,在元宵節觀燈之時,拾得霍小玉遺失的紫玉燕釵,并以此定情。后來,媒婆告知書生,花朝日,好成親……
這么一說,花朝節也是結緣的吉日。
出生于花朝節的林黛玉,感應著花魂鳥魄,憐惜著花謝花飛,詠絮成詞,葬花為詩。寫作是件耗費精力的事,身體羸弱的黛玉卻樂此不疲,她對詩書傾其真情,更是大觀園中卓爾不群的詩人。
花朝月夕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春天花事正好,足以讓每個不曾寫詩的你,變成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