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文
從2008年美國因“次貸問題”導致金融危機并引發全球性恐慌以來,“美國衰落”論就開始蔓延,當然,也不乏不同的聲音。多次被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評為“全球頂級百位思想家”的現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羅伯特·卡根,就鮮明指出“美國衰落”僅是一種可能而并非事實。美國崛起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的過程,就一直伴隨著“美國衰落”論調。羅伯特·卡根認為,美國是否走向衰落,取決于美國的選擇。剛剛發生的美國成功實施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圣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的“斬首”事件,及其所產生的全球震撼性影響,似可成為觀察“美國衰落”是否真實的一個窗口。
2020年1月3日凌晨,美軍出動MQ-9無人機發射3枚地獄火導彈,成功摧毀了剛剛離開巴格達國際機場的伊朗“圣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少將以及前來接機的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組織“人民動員部隊”副指揮官馬迪·穆罕迪斯的座駕。“人民動員部隊”方面隨即證實蘇萊曼尼與穆罕迪斯喪生。當日隨后,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電視講話,承認是他下令對蘇萊曼尼進行襲擊,目的是阻止“對美國進行迫在眉睫的險惡攻擊”。
蘇萊曼尼之死,從大的方面看是此番美國與伊朗關系惡化的一個結果。2018年5月8日,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協議。美國與伊朗之間你來我往的博弈就越來越朝著敵對的方向發展。美方對蘇萊曼尼的“斬首”,暴露出其背后更加深刻復雜的原因。
1957年3月,蘇萊曼尼出生在伊朗克爾曼省的拉波爾村。在與美國交好的伊朗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出身貧寒的蘇萊曼尼遍嘗人間苦楚和殘酷。這成為蘇萊曼尼對美國敵意最初也是最深刻的來源,也使他對隨后發生的成功地推翻巴列維王朝的伊斯蘭革命忠心耿耿。

20世紀以來,美國一直致力于推行全球霸權和單邊主義
1979年,22歲的蘇萊曼尼加入新組建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并參加了兩伊戰爭。頗具軍事天賦的蘇萊曼尼迅速成長起來。1998年,蘇萊曼尼成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圣城旅”的指揮官。“圣城旅”直接聽命于伊朗最高領袖,主要負責包括情報搜集、秘密外交,為伊朗所支持的境外勢力提供資金、武器、訓練等任務。蘇萊曼尼深得現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信任,被其稱贊為“活著的烈士”。
美國決定對蘇萊曼尼進行制裁的直接的原因,是始于2019年12月31日連續兩天的伊拉克民眾圍攻美國大使館事件。美軍認定圍攻大使館的民眾是受到伊朗支持的伊拉克什葉派民兵。駐外使館受到攻擊引發美國人恥辱和痛苦的回憶。1979年,伊朗青年學生圍攻駐伊朗美國大使館,52名美國人質被扣達444天,直接導致卡特總統連任失敗。當前正值美國總統特朗普競選連任,對此表現出特別敏感不難理解。特朗普聲稱伊朗需要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并強調“這不是警告,而是威脅”。

2019年12月31日,伊拉克民眾圍攻美國大使館的一幕
美國將此歸咎于蘇萊曼尼,與蘇萊曼尼所擔負的使命和其突出的表現有關。
如所周知,敘利亞內戰中,巴沙爾政權在行將覆滅的邊緣“咸魚翻身”,來自俄羅斯、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的外援居功至偉。作為重要力量之一并在其中起協調作用的,就是身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圣城旅”指揮官的蘇萊曼尼。2015年7月,蘇萊曼尼作為哈梅內伊的特使訪問俄羅斯,對促成普京出兵敘利亞發揮了重要作用。
蘇萊曼尼能夠影響普京的決策,在中東什葉派各方之間縱橫捭闔也就不在話下。蘇萊曼尼所領導的“圣城旅”,本身就有1.5萬名成員。近年來,其在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和也門等國境內扶植了超過10萬人的民兵武裝,堪稱呼風喚雨、影響廣泛。在對抗西方特別是反美戰線上,蘇萊曼尼同樣成績突出,僅2019年以來就在攻擊波斯灣油輪、擊落美國全球鷹無人機和襲擊沙特石油設施等重大行動中頻頻得手。為此,蘇萊曼尼被西方媒體稱為“中東諜王”。
或許是不斷的成功導致了蘇萊曼尼的自信心爆棚,矛頭所向直指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存在。2019年12月27日,伊拉克北部一處美軍基地遭到火箭彈襲擊,造成一名美國承包商死亡和數名美軍受傷。美方認定襲擊是受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支持的伊拉克什葉派民兵武裝“人民動員部隊”所為,蘇萊曼尼是幕后主使。
為此,2019年12月29日,美國空軍出動F-15E戰斗機空襲了伊拉克(1處)和敘利亞(2處)境內的“人民動員部隊”目標,造成約25名民兵死亡,超過50人受傷。美軍的這一報復行動,在伊拉克境內引發了大規模抗議,2019年12月31日,大批伊拉克民眾圍攻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并毀壞了使館大門。
事實上,蘇萊曼尼早就被列入了美國的定點清除名單。美方選擇在這一節點斷然出手,一是蘇萊曼尼的伊拉克盟友造成了美國人的死傷,二是蘇萊曼尼的伊拉克之行絕非簡單的友情出訪。美方判斷其計劃采取對美國使館和其他美國在中東軍事目標的更多襲擊。從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事先警告“美國可能采取預防性措施保護美國人的生命安全”,以及美軍對蘇萊曼尼的精確“斬首”來看,美方對于蘇萊曼尼的計劃和行蹤的掌控堪稱精準。
從媒體披露的現場圖片來看,蘇萊曼尼死無全尸,但他戴著戒指的手臂赫然在目。美軍對深諳藏身之道、隱身之術蘇萊曼尼的精準“斬首”,以及慘烈的現場畫面,都給予世人巨大的心理震撼。特朗普在競選連任之年采取定點清除的方式精確“獵殺”蘇萊曼尼,和奧巴馬2011年競選連任前成功擊斃本·拉登如出一轍;即以最小的成本獲取競選連任的政治加分。與當年奧巴馬擊斃幾成“死虎”的本·拉登相比,特朗普制裁的對象蘇萊曼尼是正處于高度活躍狀態的“猛虎”,風險要大一些。但對于美國而言,此次行動仍然具有一石三鳥的功效。
一是沉重打擊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美國以兩次海灣戰爭親手摧毀伊拉克的薩達姆·侯賽因遜尼派政權后,伊拉克執政者從當年的馬利基到如今的馬哈迪都屬于什葉派;也就是說,是美國自己不僅為伊朗去掉了地區最強大的對手,而且將伊拉克變成了伊朗的朋友。力助巴沙爾的什葉派政權在敘利亞內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伊朗幾十年來夢寐以求的由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構成的什葉派“新月地帶”已然成型。而在這個結構中,伊朗是當仁不讓的龍頭老大,其地區影響力和發言權得到了空前加強。
自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與美國駐伊朗使館人質事件以來,伊朗長期遭受美國制裁,經濟常年不振,加之為支持敘利亞巴沙爾政權贏得內戰耗盡國力,伊朗經濟本來就舉步維艱。由于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并加大對伊朗制裁,近年來伊朗經濟雪上加霜連續衰退。2019年,其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再下降10%,主要來自石油出口的財政收入減少一半,物價上漲達到50%。2019年底之前因為汽油漲價而導致全國性的抗議浪潮,是伊朗經濟民生問題接近極限的明確指征。

蘇萊曼尼在伊朗有很高的影響力
在軍事上,雖然伊朗具有一定的導彈自主研發能力,但其整體軍力無法與美軍抗衡是不言而喻的。當年巴列維王朝與美國關系的“蜜月期”從美國引進的F-14雄貓戰斗機,是美國格魯曼公司20世紀70年代的產品,美軍早已全部淘汰,但在伊朗依然在役。由于美國幾十年的制裁,這些飛機不斷老舊也缺乏配件,還有幾架能夠執行作戰任務很成問題。而美軍第五代作戰飛機如F-22、F-35等早已成建制形成作戰能力。由此可見,伊朗與美國的裝備差距有數代之遠。
固然,蘇萊曼尼雖亡,“圣城旅”尚在。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打掉長期擔任“圣城旅”指揮官的“中東諜王”蘇萊曼尼,本身即是對伊朗特別是其境外“代理人”勢力的沉重打擊。雖蘇萊曼尼的繼任者隨即到任,但要接手蘇萊曼尼親手構建和運作的龐大網絡,理順復雜微妙的內部關系,將其功效發揮到蘇萊曼尼領導下的水平,絕非易事。
與此同時,美方精準掌控蘇萊曼尼的計劃和行蹤,提示美方對伊朗高層的精準掌控。美方放話如果伊朗不顧后果采取報復行動,美方不排除進行更高級別的定點清除。如果伊朗政權的高層領導連自身的生命安全都保證不了,那么,伊朗現政權的威望和影響力又是何等脆弱。對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東研究中心創辦人費塞爾·伊斯巴蒂稱,“發生在伊拉克的空襲意義重大,這在整個中東地區都是一筆大買賣”。
這恐怕是美軍空襲后,伊朗一方面軍政要員強硬表態,另一方面伊朗外長扎里夫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并請求中俄出面緩和地區局勢,伊朗軍方發言人也表示將盡可能避免卷入戰爭的原因所在。
二是對伊拉克現政權進行敲打。在2003年美國出兵推翻伊拉克的薩達姆·侯賽因政權之前,薩達姆已經在拉克執政達24年之久。在伊拉克,薩達姆所代表的是遜尼派穆斯林,占人口的40%,而什葉派穆斯林卻占54%以上。在教派沖突嚴重的中東阿拉伯世界,薩達姆以遜尼派少數統治什葉派多數,很多時候只能采取血腥的高壓手段。由于伊朗長期是什葉派掌權的國家,對于伊拉克政府的反對派什葉派,伊朗一直給予實質的支持。

近來,伊朗與伊拉克的關系越發密切,這讓美國非常忌憚
美軍推翻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后,在伊拉克推行了民主選舉。結果是從2006年至今,伊拉克政府總理始終由什葉派政黨擔任。在數以十萬計的美軍駐扎的時代,美國對伊拉克的影響力無可撼動。但自奧巴馬上任以來,美軍逐步從伊拉克撤軍,現今美軍在伊拉克駐軍僅剩5200人左右,美軍對伊拉克的控制也就逐漸式微。在伊拉克軍隊面對“伊斯蘭國”武裝一觸即潰的時候,伊拉克政府不得不借重伊朗的支援收復失地,兩伊之間就理所當然地從當年的敵手變成了具有廣泛共同利益而且同教派的兄弟。
在伊拉克什葉派民兵圍攻美國大使館達兩天的時間里,伊拉克政府軍沒有任何動作。這表明兩伊之間的密切關系,已經到了讓美國忌憚的程度。美國在長期掌控蘇萊曼尼行蹤的情況下,特意選擇在蘇萊曼尼到訪伊拉克之際對其進行制裁,并且連帶消滅伊拉克什葉派“人民動員部隊”的副指揮官,其敲打伊拉克的用意不言自明。
在美國“斬首”蘇萊曼尼和伊拉克民兵組織“人民動員部隊”副指揮官穆罕迪斯之后,1月5日,伊拉克議會特別會議通過的關于“外國軍隊不得以任何理由使用伊拉克的領土、領空、領水”的決議。與此同時,伊拉克現總理馬哈迪也做出了同樣的表態。這無疑對駐伊拉克美軍的合法性構成實質挑戰。但是,由于美軍在伊拉克仍然駐有美軍,美國在中東其他國家如卡塔爾、巴林、科威特等還駐有重兵;同時,“斬首”發生之后,為了應對伊朗方面可能的報復,美國加緊向中東地區增派軍隊,向便于對中東地區發起攻擊的印度洋迭戈加西亞美軍基地加派B-52重型轟炸機。懾于美軍咄咄逼人的態勢,伊拉克議會和政府的表態固然強硬,但并沒有規定美軍撤出的時間,為局面轉圜留有空間。
三是震懾美國潛在的對手。美軍對蘇萊曼尼的精確摧毀,不僅達成自身的“零傷亡”,而且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附帶損傷。這種對敵方高層進行精、準、狠“一招致命”打擊的方式與效果,讓世人不禁發出了“始戰即終戰”“不會再有世界大戰”的驚嘆。
美方的精確“斬首”能力依托從情報獲取到對精確打擊進行指揮控制的復雜全球網絡,計劃嚴密代價高昂,其所針對的并非那些名不見經傳、對美軍不形成大威脅,也造不成大的影響力的對手。但是,對于美國在全球的重量級對手,美國展示了“言必信,行必果”的行動和制裁能力。這不能不對美國的潛在對手形成實質的心理震撼。
羅伯特·卡根認為,軍事實力是構成霸權的基礎。“美國依然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相對軍事實力也并未衰落,起碼目前還沒有”。相對軍事實力這樣的“硬實力”,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等所謂“軟實力”和“巧實力”,不僅“很難測量,容易被夸大”,而且“難以運用”,所以,具有巨大的局限性。無論是美軍對蘇萊曼尼的“斬首”,還是事件之后對海灣的大舉增兵,無疑都是軍事實力的展示和使用。
事后各方表態表明,美國此次行動不僅沒有知會在中東地區的美國盟友,甚至連歐洲和北約的盟國都被蒙在鼓里。為此,英、法、德三方事后迅速協調立場,并發出緩和地區局勢的呼吁;同時,德國和英國趕緊將各自有限兵力從敏感地區撤往周邊緩沖地帶。
美國徹頭徹尾的單邊主義其來有自。羅伯特·卡根認為,二戰后世界各地的美國盟國,都在美國的武力保護傘下安享太平,即使如第一次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那樣派兵參與美國主導的聯合軍事行動,其所起的作用也僅是點綴性的。第二次海灣戰爭美國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也遭到美國歐洲盟國的激烈反對,但美軍依然輕松取勝。所以,美國并不在意受到“單邊主義”的批評。對于美國到底是采用“多邊主義”還是“單邊主義”,羅伯特·卡根坦然承認:“如果可能,實行多邊主義;如果需要,實行單邊主義。”在他看來,“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都僅是手段而已。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以來,一直要求大幅度提高軍費,應對美國各類安全威脅
然而,美國是否真的衰落,是美國能否選擇單邊主義的重要前提。羅伯特·卡根認為,綜合評估的結果,是美國并未真的衰落。
一是從經濟上說,美國并沒有衰落。二戰結束時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份額達到峰值的50%;此后,美國在歐洲推進“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復興,在亞洲推動日本復興以作為抵擋共產主義的堤壩。在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大幅增長之后,美國經濟占全球GDP的份額降低到1/4。此后幾十年,美國經濟占全球的份額基本保持在這一水準。中國、印度、巴西、土耳其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在全球GDP占比中擠占的是日本和德國的份額。而且,在這些經濟體中,如印度,本身就是美國的親密盟友。
二是從軍事上說,美國更沒有衰落。當前,美國每年的國防開支大致占GDP的4%,幾乎是其他大國國防開支的總和。這一比例高于其他大國,但從歷史來看,卻低于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占GDP的10%,以及20世紀80年代末占GDP的7%的開支。羅伯特·卡根的這一對比,是為了強調美國的巨額國防開支并無透支經濟發展之累。特朗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已經過去3年,投入軍費超過2萬億美元。剛剛進入的2020年,美國年度國防開支達到7380億美元,是第二軍事強國俄羅斯的15倍。長期巨額的國防開支,使得美軍具有全世界最尖端的武器裝備。經過近期局部戰爭的反復實踐,美軍在實戰方面也最具經驗。
從其他方面說,美國擁有巨大的科技、人才和產業優勢。在體制方面,羅伯特·卡根認為,因為美國立國者們的設計,使得“美國的體制是緩慢而笨拙的”,但“這個體制也有著在危機迫在眉睫時實施改革的非凡能力”。對于美國的霸權主義,羅伯特·卡根辯解說,美國的霸權是一種“仁慈的霸權”。
由此可見,霸權主義、單邊主義這些概念,在以羅伯特·卡根為代表的美國精英階層看來,并不天然具有道德貶義。他們的辯解和觀點并非多么高明,更非無懈可擊。我們不可能接受它們,但不能無視它們的存在及其對美國內外政策的影響。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