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嬌 張洪雷
[摘要] 本文詳細論述了中醫藥文化產業的定義。并指出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特點是高附加值性、強融合性、知識產權性、民生性、實用性和廣泛性。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發展優勢有國家政策支持、歷史積淀悠久、中醫文化人才助力。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中醫文化消費不足、市場環境欠缺規范化、中醫文化與科技未能有效結合和缺乏專業人才。因此可以通過擴大中醫藥文化消費,提升中醫藥文化認同;加強政策引導扶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提升中醫文化自信度,發展新型中醫文化業態;提升從業者素質;體現當代先進文化,重視社會效益等路徑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
[關鍵詞] 中醫藥文化;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 R2-0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20)02(c)-0140-05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presented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dustry. It has pointed out the high value-added, strong integr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welfare characteristics, practicality and extensiveness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dustry. The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dustry are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policie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across-the-board support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alents. The disadvan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dustry are unsatisfactory consump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standardization of market environment, lack of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that case, this paper has made some suggestion like expand the consum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nhance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crease the policy guidance and support, build a nice policy environment, enhance the confide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develop a new ty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industr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actitioners, present the advanced culture, pay more attention to improve social effect to develop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h
當前中醫藥日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如何將中醫藥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中醫藥的時代命題。中醫藥文化產業承載著中醫藥文化并將其產業化,是以滿足群眾中醫藥文化消費需求為目的所從事的中醫藥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生產、經營活動以及為這種活動提供相關服務的產業群和整個產業鏈活動的總和。為了使中醫藥文化產業的內涵深刻、價值提升和影響力增加,進而發揮出更大的價值,故而寫作此文。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從中醫藥文化產業的概念出發并明晰其特點,進而從不同的維度分別闡述了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發展優勢與存在問題。最后,就當今存在的問題為中醫藥文化產業指出了發展路徑,辨證施治地提出解決方案。
1 中醫藥文化產業概念闡釋
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相關生產活動的產業總和。其中分為兩方面,第一,是以文化為第一性的生產活動,其目的是為了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第二,為了促成文化生產活動的兌現,因此需要圍繞文化這一因素進行輔助生產、裝備生產、中介服務和消費終端生產[1]。
中醫藥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支流,是以滿足群眾中醫藥文化消費需求為目的所從事的中醫藥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生產、經營活動以及為這種活動提供相關服務的產業群和整個產業鏈活動的總和。中醫藥文化產業將中醫藥中的地理、歷史、文學藝術、民俗、價值觀等文化部分進行系統整合發展成產業,進而實現其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2 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特點
2.1 高附加值性
如今人們購買商品不僅滿足于商品的使用功能,而是更多地關注其背后的文化意義。當前人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太多的商品,因此,觀念價值一躍超過使用價值成為影響人們購買商品的最重要因素。技術的交流與擴散使商品種類愈來愈多樣,但同類商品的功用、外觀乃至銷售手段都趨向于相似,出現同質化的傾向,這將使商品中“文化性”的觀念價值越來越大[2]。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獨有價值是背后凝結的中醫藥文化,其生產的產品所具備的中醫藥文化是該產品的閃光點。因此中醫藥文化產業具有高附加值性。
2.2 強融合性
強融合性是中醫藥文化產業的另一特點。中醫藥文化產業涉及中醫藥、文化、藝術、旅游等多種領域,因此可以實現產業跨界融合。一個新的產業增長點的出現依賴于產業融合,產業融合還可以促使新的產品與服務誕生,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3]。古老又嶄新的中醫藥文化產業具有強大生命力,可拉動多項產業發展。如今中醫藥養生旅游方興未艾,有的景區同時具備中醫藥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景區可將諸多資源合理開發整合,因地制宜,協調發展。里面可設有藥膳、中醫講堂、中藥采摘、養生功法等多種項目,不失為一種良好方式。
2.3 知識產權性
古奧的中醫藥所蘊藏的智慧為全人類共有,但如何以當代方式進行表達則需借助個人的創意。一個中醫藥文化產業從創意、實施、推廣到形成產業鏈一系列步驟都需要保護知識產權。但創意又極容易遭到侵權,因此,保護知識產權是中醫藥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如果沒有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創意就極易被模仿、復制,形成侵權,從而影響行業的發展環境與從業者的積極性。
2.4 民生與實用性
中醫藥文化融入在老百姓衣食住行各方面,為人們所熟悉,有些甚至是世代流傳的養生保健經驗。中醫藥文化產業是涉及人民群眾健康幸福的民生產業,是實現“健康中國”的必然要求。醫學是一門注重實用的學科,中醫藥能夠發展流傳幾千年,就是因為其源于實踐,行之有效。所以中醫藥文化產業不會流于空談,必將具備實用性。
2.5 廣泛性
廣泛性分為兩方面,一是涵蓋的范圍廣。從中醫藥文化產業的定義可以看出,只要是借助中醫藥文化資源為人的身體或心理保駕護航的都屬于此[4]。它涵蓋的分產業眾多,產業鏈條延伸極廣。第三產業下設14個門類[5],中醫藥與其中多個領域均有關系。二是受眾廣。中醫藥文化產業包羅萬象,不同的年齡、健康狀況、職業和文化素養所產生的不同需求均可被滿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6],對于健康人來說,中醫藥文化產業的作用是養生、保健和防病,而對于患者則起到了治病、防變和防復發的作用。
3 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現狀
3.1 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優勢
3.1.1 國家政策支持? 國家已出臺多項法律法規來保障中醫藥文化產業的行業秩序與發展速度。2009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起草制訂了《中醫藥文化建設與科學普及五年規劃》[7],從此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發展開始納入國家層面。《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到“十三五”末,中醫藥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中醫藥文化創新成果顯著增多,還要推動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跨界融合創新,促進旅游與健康醫療融合發展等[8]。《“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直接提出要培育健康文化產業[9]。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10]。
國家政策的支持可以從宏觀上統籌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應從政策、機制、投入、項目、稅收等方面給予傾斜,對中醫藥的醫教研宣各項文化事業給予政策支持,大力扶持中醫藥文化產業[11]。
3.1.2 歷史積淀悠久? 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深刻。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容易被百姓接受。端午節佩香囊、洗艾浴、懸掛艾蒿;重陽節手持茱萸等習俗人盡皆知。深厚的文化積淀從源頭支撐起了中醫藥文化產業。此外,中醫藥植根于中華文化,與飲食、繪畫、音樂、思想等文化也有很多聯系。除了基于自身特色之外,中醫藥文化產業還可以和中華文化中其他要素進行結合[12],這樣既豐富了中醫藥文化產業的內涵,也擴大了中醫藥產業的涉獵范圍與表現方式。
3.1.3 中醫文化人才助力? 作為一個知識密集型產業,人才是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醫藥文化產業的人才需要有中醫藥相關的學科背景、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和對當前市場狀況的充分認知。當前我國中醫藥文化教育體系逐漸完善,構建了中醫學本專科生、中醫文化學碩博士生在內的合理人才梯隊,為中醫藥文化產業提供了新的生機。
3.2 中醫藥文化產業當前存在的問題
3.2.1 中醫文化消費不足? 消費水平的高低會影響產業發展之優劣。在全球化市場語境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快的趨勢,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貿易、旅游、文化、教育等不斷加強[13]。因此,全球的消費文化產生了趨同性。而且這種趨同性促使人們在醫藥領域對西醫主導下的現代醫學產生認同,認為西醫具有效果快、方便等優勢。與此相反,人們對中醫產生熬藥麻煩、療效緩慢的看法。這種偏見導致人們選擇治療方式時趨向于現代醫學,從而影響了對中醫的消費。從近年來中醫院在中國醫療市場的所占份額低于20%就可見一斑[14]。
在如今的醫改模式下,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決定著醫院、診所、藥店等機構必須以趨利性的消費文化為主導去考慮收益與回報,所以醫療機構會趨向于選擇西醫而非中醫作為首選治療方式。中醫具有方法簡捷、使用方便、價格低廉和確有療效的特點[15],同等條件下西醫治療比中醫治療能讓醫療機構獲取更高的收益,在此醫改模式下中醫和西醫同臺競技自然不具備優勢。
此外,提到電子商務產業,人們會想起淘寶、京東,提到智能手機產業,會想到華為、小米,但是中醫藥文化產業并沒有像其他行業一樣出現領軍企業。這一方面導致了注重品牌的消費者降低了在該領域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的中醫藥文化產業規模小,目前尚未形成產業集群,未適應中醫藥文化發展傳播的需要。因此,中醫藥文化產業還有較大發展潛力。
3.2.2 市場環境欠缺規范化? 中醫藥文化產業是較為依賴創意的產業,而創意又是最容易遭遇侵權的部分,創意產生、設計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但盜版侵權卻易如反掌,因此必須大力保護知識產權。若市場環境不夠規范會影響百姓的信任度與投資方的投資熱情,進而阻礙產業的有序發展。雖然我國已經建立起知識產權的法律體系,除了《知識產權法》外,《中醫藥法》第八條也規定:“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提高中醫藥科學技術水平”[16]。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知識產權領域的侵權行為,從盜版的猖獗就可見一斑。這嚴重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問題不容忽視。
3.2.3 中醫文化自信度有待提升? 如今,飛速發展的現代科學主導著話語權。當前人們趨于用現代科學解構中醫,甚至用行動去肢解中醫來獲得現代科學的承認。這些都是中醫文化自信度不夠的表現,長此以往培養的是中醫的掘墓人而非繼承人。固然,西方文化孕育出的現代科學帶來了社會的進步,但也并非完美無缺,過度依賴現代科學會產生諸多問題。西方文化之于中醫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如同十進制之于二進制,《中庸》講:道并行而不相悖,萬物并育而不相害[17]。它們都是合理存在的,可以相互借鑒,但并無必要爭論孰是孰非,更無須令中醫在現代科學身后亦步亦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8]。對于中醫藥而言,中醫藥文化自信就是對中醫藥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認同,對中醫藥文化價值的堅定信念,對中醫藥文化發展前途的堅定信心[19]。
3.2.4 缺乏專業人才? 當前雖然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如火如荼,中醫藥院校也基本具備了成型的中醫文化人才培養體系,但文化產業的人才對中醫藥領域關注較少,而目前的中醫文化人才培養則是主要集中于科研、教育等方面,未能完全與中醫藥文化產業的人才需求契合,因此中醫藥文化產業仍處于人才緊缺的局面。高素質人才的缺乏阻礙了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發展,只有高素質從業者的數量足夠大,中醫文化之精神才能夠借助中醫藥文化產業真正表達。
4 發展我國中醫藥文化產業的路徑
4.1 擴大中醫藥文化消費,提升中醫藥文化認同
不同于政治邏輯和經濟邏輯,消費邏輯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并占主要地位的邏輯。現代社會消費扮演了結構中心的角色并支撐著整個社會運轉[20]。消費對生產力進行擴大再生產并對其進行控制的巨大力量,使其成為支撐整個社會經濟的支柱。沒有消費群體的事物終將走向衰落。如此情境下,百姓對中醫的消費與認同程度變得無比重要[21]。市場經濟下,“酒香還怕巷子深”,要擴大中醫藥的文化消費,就要針對中醫藥文化產業培植出一批忠實的消費群體,他們既要認同中醫,又要具有一定的、長遠的消費能力,從而開辟市場空間取得發展。
而當今社會,大眾媒體主導了消費意識和消費群體的構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使一些具有區域特色的美食提升了知名度,擴大了生產[22]。因此,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和媒體聯合,通過文藝的形式表現出中醫藥深厚的文化底蘊,進而通過大眾媒介終端向受眾傳播。既要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加強中醫藥的科普與文化傳播。同時又要注重網絡等新媒體的力量。如今在網絡上出現少數不認同甚至反對中醫的聲音,這更加需要我們占領輿論陣地。“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要吸引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更多人關注并認可中醫,提升中醫藥文化傳播力度,增加中醫藥文化認同,樹立起年輕一代的中醫藥文化自信。
4.2 加強政策引導扶持,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好的政策環境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目前,國家已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扶持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國家可以進一步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管理條例,維持市場秩序,以市場環境之安定促產業發展之繁榮。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調動從業者積極性,采取相關政策扶持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政府應從各方面對中醫藥文化產業大力扶植,做到中醫藥文化產業的規模與質量兩者均有效提升,對中醫藥的醫、教、研、宣等進行政策傾斜[11]。按照市場運作的規律,確定政府和企業的職責,令諸多行業各司其職,合理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為中醫藥文化產業注入活力。
4.3 提升中醫文化自信度,發展新型中醫文化業態
中醫自古以來都開放包容,與時俱進。唐代絲路貿易繁榮,阿拉伯國家的乳香、沒藥傳入我國,明代鄭和下西洋帶來了亞非各國的珍貴藥材,如蘇合香、降香等,這些都完善了中醫學體系,豐富了中藥材的種類,許多藥物沿用至今。中西方醫學文化交流互鑒可以切實提升中醫藥文化自信。中醫應當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同時又不排斥對現代醫學成果的吸收利用,以此充實自身。
此外,要通過各種文化形式和形象促進群眾對中醫藥的認知,擴展中醫藥消費的渠道,創制出中醫藥消費的嶄新模式[23]。“打鐵還需本身硬”,如此中醫藥文化產業的專業水平與附加價值方可提高,中醫藥文化產業生產的產品得到優化,這樣才能提供出能夠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中醫藥文化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4.4 提升從業者素質,以人才促發展
中醫藥文化產業需要擁有4種類型的從業者:一是熱愛中醫藥文化,有深厚中醫藥功底與傳統文化素養,同時有文化傳播認同自覺性的中醫文化學者;二是熟諳現代科學技術,能夠將中醫文化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理工科人才;三是能對中醫藥文化進行商業運作與宣傳,使之產業化、系統化的管理學人才。四是專精于傳統文化行業,并對中華文化懷有溫情與敬意的國學人才。這4類人才皆具備,方能將中醫藥文化進行當代表達。要堅守中醫藥文化的內核,同時加入現代的元素,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以當今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出來。
同時要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將院校培養和單位、社會培養有機結合,本專科、碩博士不同層次相結合,全日制教育與師承、繼續教育結合。廣泛借用高校文科專業、中醫藥專業與經管專業的資源,并結合實際培養適應行業與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4.5 體現當代先進文化,重視社會效益
中醫藥文化產業作為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產業,會對人們的身心健康產生重要影響。我國五千年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絕大部分都值得借鑒繼承,但不可避免也殘留著部分糟粕。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要堅持積極向上的路線,體現當代先進文化,將古人的智慧為我所用。應避免為了經濟利益而將暴力、黃色、迷信等文化滲透進中醫藥文化產業中。
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須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市場化是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追求經濟效益是產業發展升級的根本目的。但是只有以社會效益為首,方能最大程度發揮出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真正價值。近年來有個別不法商家打著中醫旗號行騙獲取利潤,此舉令中醫界無端蒙羞,降低了中醫的公信度。應當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嚴令禁止諸如此類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罔顧社會效益的現象發生。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EB/OL].北京.國家統計局,2018[2019-11-17].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805/t20180509_1598314.html.
[2]? 陳小平.地域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中醫藥大學,2013.
[3]? 袁仁智.互動與融合——關于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的路徑思考.第十五屆全國中醫藥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2012:4.
[4]? 宋寶香,尤華.基于大健康視角的地區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以南京市棲霞區為例[J].文化產業研究,2016(1):75-86.
[5]? 國家統計局.2017年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EB/OL].北京:國家統計局,2017[2019-11-17].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
[6]? 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9.
[7]?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立中醫藥文化建設與科普專家委員會[EB/OL]//北京:中國新聞網,2009-06-25[2019-11-17].http://www.chinanews.com/jk/jk-hyxw/news/2009/06-25/1749396.shtml.
[8]? 中國中醫藥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EB/OL]//北京:中國中醫藥網,2017-01-13.[2019-11-17].http://www.cntcm.com.cn/2017-01/13/content_25434.htm.
[9]?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J].中國腫瘤,2019,28(10):724.
[10]?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17(21):3-28.
[11]? 秦偉民,劉蔚.簡論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桎梏及對策[J].湘潮:下半月,2013(10):82-83.
[12]? 羅中華,云立新,牛崇信,等.甘肅中醫藥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西部中醫藥,2016,29(5):52-54.
[13]? 鄭民,王亭.消費文化對中醫的影響及解決策略[J].中國西部科技,2014(7):90-91.
[14]? 毛嘉陵.中國中醫藥文化文獻集:2000-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3:26-27.
[15]? 尹莊.婦幼專科醫院中醫科的特色發展思考[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3):471-472.
[16]? 習近平.《中醫藥法》正式頒布[J].世界中醫藥,2016,11(12):2733.
[17]? 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0:37.
[18]?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19]? 張宗明.論中醫藥文化自信[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1):1-5.
[20]? 斯滿紅.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解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154-157.
[21]? 王明強.消費社會與中醫的文藝傳播策略[J].環球中醫藥,2010,3(5):379-381.
[22]? 徐健.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拉升地方美食需求分析[J].采寫編,2016(1):35-36.
[23]? 張超中.我國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趨勢[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10):5-7,17.
(收稿日期:2019-10-18? 本文編輯:封?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