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麗 胡鴻濤 黎海亮
[摘要] 結合非直屬醫院的特殊性和介入醫學專業這一新興學科的特點,依據“雙軌合一”的內涵,從醫院及科室管理、帶教導師和研究生三個層面進行探索和研究。通過加強教學辦公場所和設施建設、對師資隊伍進行定期培訓和設置導師小組等措施;強化師資力量建設,通過提供科研平臺和課題,鼓勵研究生積極主動參與科研實踐以提高其科研能力,達到督促研究生在臨床技術技能和科研技能上齊頭并進的目的,促進“雙軌合一”教育模式在非直屬醫院中的實施。通過在持續不斷的發展和實踐中結合介入醫學的特點,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教學及考核機制。
[關鍵詞] 介入醫學;非直屬醫院;研究生教育模式;雙軌合一
[中圖分類號] R197.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20)02(c)-0177-04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particularity of non directly affiliated hospit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as a new discipline,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dual track integr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studi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hospital and department management, tutor and graduate student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office and facilities, conducting regular training for teachers and setting up tutor groups, etc.;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provi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s and topics, encouraging graduat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o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urging graduate students to advance in clinical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kills, and promoting implementation of “dual track integration” education mode in non directly affiliated hospital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non directly affiliated hospitals gradually form in line with their own actual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Non directly affiliated hospital; Education model of graduate students; Dual track integration
非直屬附屬醫院是高等醫學院校辦學規模擴大、教學資源不足的背景下,出現的一類新臨床教學模式[1]。它緩解了臨床教學基地不足的局面,也為非直屬附屬醫院的醫療工作提供了教學和科研的技術支持。但是與直屬教學醫院相比,在實際培養過程中由于教學資源和教學經驗的欠缺,其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往往較直屬醫院稍遜一籌,隨著醫院投入的增加和經驗的積累,此種狀況有所改觀,但仍存在諸多不足。這些弊端在教育部實施“雙軌合一”教育模式后更為突出。
“雙軌合一”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專業學位研究生需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第1階段臨床水準”。也就是說專業學位研究生除了要接受科研能力培訓以外,還要完成基本的臨床技能培訓[2-5]。在目前的“雙軌合一”教育模式下。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即開始33個月的執業醫師規范化培訓,直至畢業。研究生只能在“規培”的同時學習理論知識、科研能力和論文撰寫,并且輪轉期間與導師分離。因此,研究生無法得到導師的長期帶教,科研能力和專業技能培養就無從談起。如果嚴格按照這個時間點進行專業研究生培養,則不可能培養出符合“雙軌合一”標準的高素質醫學人才[3-4]。
介入醫學專業是近年出現的新專業,不隸屬于傳統的內外科,尚無過多的經驗可以借鑒。尤其是介入專業是隸屬于放射醫學的三級學科,在全身各部位和各種疾病中均有應用,內外婦兒無不涉及。而且介入醫學發展迅速,新技術和新設備層出不窮,需要研究生掌握較一般臨床研究生更為全面的臨床技能和介入專業技術[6]。因此,如何在非直屬腫瘤專科醫院對介入醫學專業研究生進行“雙軌合一”模式下的培養需要進行探索和實踐。筆者教研室自2016年9月起至今,開始探討非直屬專科醫院介入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并進行了相關的實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經驗報道如下:
1 醫院和科室管理層面的建設
1.1 建立完整的教研室體系
由于非直屬醫院教學體系建立較晚,很多教研室并無獨立的教學場所,因此首先要在非直屬醫院內申請獨立的教研室辦公場所,改善臨床教研室工作環境,重點加強教學辦公場所建設,配備必要的設備設施。嚴格按照學校對臨床學院提出的技能中心建設標準,增加投入,逐步將臨床技能中心和科研中心建設到位[2-3]。
1.2 向醫院申請配備專職管理人員
逐步配備專職教學秘書,為積極做好日常教學管理工作提供組織保障,指導、解決研究生日常學習和臨床研究中遇到的簡單問題和疑惑以及心理問題。同時對導師指導團隊進行改革,各位導師輪流擔任輪值導師,可隨時對研究生進行科研指導。
1.3 申請加大對非直屬附屬醫院人才隊伍建設的支持
教研室應盡可能地利用學校優勢,申請免費接受臨床教師進修,參加各種學術交流,定期開展相關業務培訓工作,定期派出教學水平高的教授到醫院進行觀摩教學,組織醫院的教學骨干到學院對口聽課。通過舉辦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等一系列活動,提高教學水平[3,7]。
1.4 開展教學評估,加強與基礎學科的聯系
詳細制訂非直屬附屬醫院臨床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和評分細則,并組織專家對其教學條件、教學管理、教學實施進行全面客觀的評估[8],可有效促進醫院的教學建設。教研室應對導師提出一系列的評估措施,并邀請經驗豐富的帶教老師進行點評,提出改進意見,同時重視研究生的感受和建議,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同時加強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間的聯系,促進研究成果向實際臨床應用轉化,建立轉化醫學、產學研結合等醫療新模式。教研室應與時俱進,應該培養出既精通臨床又善于研究的復合型醫學人才,才是當下社會的需求[9-10]。
1.5 加強交流與溝通
通過與學校的交流溝通,建立有效的交流互動平臺。每年召開一次臨床教學基地工作會議,總結和交流臨床教學工作經驗。邀請學校和臨床醫學院領導不定期走訪,進一步加強學校與非直屬附屬醫院的交流與溝通,尤其是加大與直屬醫院和綜合性醫院之間的交流,向其取經,實現短時間的趕超。
1.6 充分利用腫瘤專科醫院優勢
根據腫瘤醫院的腫瘤病例多的優勢,集中精力在腫瘤介入上做文章。從科室層面將介入治療的特點和優勢在各種腫瘤病種上發揮出來。第一,要結合各種腫瘤的發病機制和特點,充分利用多學科診療優勢,從研究生階段就開始培養具有綜合診療意識的醫療人才。第二,利用地域的優勢病種,集中力量在某些病種實現突破,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培養出具有高端腫瘤治療思維的介入醫學研究生。這樣的研究生畢業后必然會受到各個地方的醫院和科室的歡迎。
1.7 督促科室間開展合作交流
積極進行腫瘤內外科教師交叉授課,避免研究生思維過度固化,培養研究生形成介入為主,各學科間相互輔助的治療新思路。研究生在學習期間所接受的思維方式將直接影響其今后職業生涯的工作思路,將這種多元的腫瘤介入思維向各地傳播將進一步規范化腫瘤的治療,提高腫瘤治療效果,使患者和醫師同時受益。
2 帶教導師層面的建設
2.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邀請具有豐富帶教經驗的直屬醫院導師對我院具備帶教資格的師資隊伍進行定期培訓,使其帶教能力系統化、規范化,造就一批素質過硬、臨床和專業技能熟練的介入醫學導師[11]。同時專業導師應該和專門從事基礎研究及統計學專業的老師加強聯系,必要時組建研究生指導小組,制訂研究生的學習計劃,并明確其研究方向。
2.2 制訂研究生入科培訓計劃
要求導師根據專業和研究方向制訂研究生入科前培訓計劃,在學生入學后即進行統一的入科前培訓,應包括循證醫學、轉化醫學、統計學、臨床試驗研究及實驗動物學等基礎學科的簡介。只有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才允許其進入臨床輪轉和研究。
2.3 開展科研講座
利用研究生入學后臨床工作較為輕松的空檔,分次統一進行科研能力培養的基礎講座(包括上述所提及的基礎學科),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并鼓勵其在臨床規培中將這些意識和能力融入到臨床實踐中,主動有意識地去思考如何利用科研解決臨床問題。
2.4 制訂規律性、規范化的研究生-導師交流機制
形成2周1次面對面匯報交流,每月1次總結。通過啟發和解答的方式建立研究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執行能力,使其在指導和獨立思考中逐步成長[8,12-13]。同時規律性的匯報也會給研究生一個適當的壓力,使其始終保持旺盛的斗志和精力。
2.5 與臨床帶教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向輪轉的臨床科室介紹介入醫學的特點和重點,使其在帶教介入研究生時能夠更有針對性,啟發介入研究生對臨床技能的興趣并提出自己的問題,使其能夠將所學的介入技術融入臨床實踐當中,在有限的輪轉時間內快速提升介入研究生的臨床技能和臨床處理能力。
2.6 設置專業導師考核小組
根據病種和專業特長,設置導師小組,持續更新專業知識范疇,緊追最新臨床和科研熱點。并在院內開展專業課試講制度,每一門專業課至少選拔3名以上導師進行試講,并進行選拔,每2年選拔1次,促進教學水平提高和知識更新,實現“學、研、用”有機結合。最終的目的是培養高層次和復合型人才。
2.7 設置集體備課及教學查房制度
重視集體備課制度,提升教學科研意識;通過集體備課制度,發揮教師團隊精神,實現資源共享;注重教學查房制度,邀請教學經驗豐富、業務精湛的專家教授當場點評和現場示教,對帶教教師提出建議。
3 研究生層面的建設
3.1 重視醫德教育,樹立協作精神
增強研究生的工作責任感、榮譽感。不僅要通過學校設置人文教育課程進行,還要通過導師在帶教過程中言傳身教。另外,還可以通過邀請醫德楷模做報告,讓大家樹立“醫德至上”“大醫精誠”的理念[14]。用紀律來約束研究生的日常活動,無論是在醫療行為上還是在考勤紀律等各方面,均要求研究生努力遵循法律、法規和規范,促使其把外在的醫德原則、規范轉化為內在的醫德信念,確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價值取向,做到關心、體貼患者[9]。從而盡可能地減少醫患矛盾,改善醫患關系。另外,對研究生要科研能力和協作能力一起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遇到問題共同商量,養成以老帶新的優良傳統。在團隊中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和諧的氛圍,使學生在臨床、科研水平提高的同時,在思想上、道德上升華。
3.2 夯實臨床技術技能,掌握科研基礎知識
使研究生認識到只有基礎扎實,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穩步前進。尤其要注重對體格檢查、技能操作、病歷書寫和常規診療方案的培訓。在掌握基礎科研知識的基礎上,將科研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應用于臨床工作中[12,15]。
3.3 培養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是研究生獲取知識的基礎,是研究生培養階段的基本素質。研究生階段對研究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提出更高的要求,導師不可能解決學生所有的問題,研究生應該積極主動參加各種科研系統培訓及講座,學會怎么去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導師只是引導者。因此研究生應該爭取在第一學年完成文獻查詢、文獻閱讀、統計學及實驗動物學等科研基本技能,才能夠在隨后的工作中養成自主學習、自主分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16-17]。
3.4 培養從臨床資料中發現問題的能力
在臨床規培的輪轉中,嘗試使用臨床數據收集和資料整理方法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發現臨床問題后從文獻查閱中尋找解決方法。即樹立“科研來自臨床”“科研為臨床服務”的科研思維[18]。不僅會看病,還要懂得分析數據,從數據中發現問題,從數據中發現科研方向。
3.5 利用平臺參與科研實踐
研究生應利用已有的科研平臺和科研課題,積極主動參與科研實踐,追蹤介入醫學的研究熱點、探索學術難點。利用現有的科研實驗室的平臺,讓研究生根據自己的課題需求進行申請進入實驗室研究,最大程度地實現科研資源的利用和配置。可利用的科研平臺應包括對科研儀器和設備的開放,及相關的文獻查詢數據庫。讓研究生能夠學以致用,及時地將最新信息和研究結合起來。可通過認證的方式將實驗室在晚上、周末或者節假日均面對研究生予以開放,解決其實驗時間和臨床工作之間的沖突[19]。
3.6 勇于展示自我
研究生應大膽展示自我,主動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并進行總結匯報,努力爭取投稿并進行大會發言,提升自我、鍛煉自我。鼓勵研究生撰寫論文,通過論文的書寫提升科研能力。撰寫論文不僅體現研究生臨床能力、文字應用能力,更是創新能力的體現,論文也體現了研究生對科研的自我見解[20]。
3.7 熱愛科研,合作共贏
對自己的研究課題投注最大的熱情,積極主動地申請相關的基金支持,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研究基金不足的問題。主動建設合作性團隊,通過同學之間的聯系盡可能地開展多學科融合項目及臨床轉化項目,盡快建立合作意識和共贏意識。
4 小結
隨著人才培養的需求,越來越多的非直屬醫院將招收更多的醫學研究生,也將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但是由于與直屬醫院相比具有較大的不同和差距,非直屬醫院仍然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尤其是非直屬專科醫院。因此,相應的教研室根據非直屬醫院和腫瘤專科醫院的特點,在借鑒甚至照搬直屬附屬醫院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制度的完善,補足短板,然后結合自身條件進行改進,在持續不斷的發展和實踐中結合介入醫學的特點,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教學及考核機制。從醫院的管理層面給予各種支持和幫助,充分調動醫院參與教學積極性,強化教學管理、健全教學管理機制,提高教學質量。促進醫院教研室全面發展,密切了學校與醫院之間的聯系,形成了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盡快實現介入研究生教育在專科醫院的整體化、綜合化、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賈守強,張桂芹,李昌玉,等.非直屬附屬醫院臨床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2):48-49.
[2]? 鄒菁,黃平,陳曉,等.臨床醫學(中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銜接的改革與實踐[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2002,2(3):1-4.
[3]? 王晶.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生統考復試改革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13):6-9.
[4]? 汪旸,田潤平,楊洋.“雙軌合一”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壓力現狀與發展因素的實證研究——以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為例[J].中醫教育,2015(5):49-52.
[5]? 吳珊,朱小平,尹思源.中醫專業學位碩士雙軌合一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 15(10):34-36.
[6]? 于洋,李肖.介入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探索[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7,33(6):445-447.
[7]? 周爽,張宗德,蔡超.以轉化醫學理念指導專業型與學術型醫學研究生的分流培養[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 25(1):56-59.
[8]? 王海瀾,王海魚,袁明娣,等.模板化教案在非直屬附屬醫院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新知雜志,2018,28(2):222-224.
[9]? 劉芳,段麗萍.醫學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瓶頸及其突破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7,37(4):509-512.
[10]? 趙永烈,張慶美,王慶甫,等.中醫全科醫學研究生教育模式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13):74-77.
[11]? 譚中寶,狄鎮海.臨床專業研究生介入放射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9):47.
[12]? 劉濤,姜紅,劉旭明.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1):114-115.
[13]? 胡曼曼,錢志剛,司菲.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以安徽省四所醫學院校為研究對象[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5(6):885-888.
[14]? 閆丹鳳,張宇嬌,曹小清.敘事醫學視角下的臨床研究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5):417-420.
[15]? 張蘋,尹永田,陳莉軍.中醫院校護理碩士研究生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探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18):171-173.
[16]? 孫勝花,王新軍,朱燕.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臨床指導教師有效帶教行為的質性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12):176-178.
[17]? 張波,張曉莉,姚春艷,等.臨床檢驗診斷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模式及問題探討[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38(6):856-858.
[18]? 顏汝平,平秦榕,梁劍偉,等.“雙軌合一”模式下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6, 37(20):88-90.
[19]? 莫小強,陶麗華,唐乾利,等.“雙軌合一”模式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探討[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6(1):12-14.
[20]? 陳素婷.淺談如何提高醫學研究生的SCI論文寫作能力[J].繼續醫學教育,2017,31(4):46-47.
(收稿日期:2019-11-07? 本文編輯:李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