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成 易秋香 彭嘉璇
(1.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2.湖南湘鄉市杉山學校,湖南 湘鄉 411423;3.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中國古代的石刻藝術,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石刻的種類繁多,有人像、物像的石雕,也有文字、圖畫的石刻。鐫刻在石質上的文字一般通稱碑刻,其中包括摩崖石刻。按約定俗成的說法,湖南分湘中、湘南、湘北、湘西、湘東。其中湘中包括婁底、邵陽、益陽以及長沙的寧鄉、湘潭的湘鄉、韶山。自2017年開始進行“湘中有關湘軍名將碑刻整理與研究”以來,通過田野調查和資料搜集整理,發現上迄唐宋、下至清末民國,除了有關湘軍將領碑刻,其它各類碑刻也遍布于湘中各地。經查閱資料和考證,發現有關湘中碑刻的收錄和研究寥若晨星,屈指可數。
由王靖憲主編的《中國碑刻全集》,2010 年6 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共6 卷,收錄代表性的碑刻60 種,圖片近3200 幅。該書所錄絕大部分為北方碑刻,南方碑刻只有幾塊錄入,其中湖南只收錄衡陽三國時期《谷朗碑》,湘中碑刻無一收錄。
由劉剛主編的《湖湘碑刻(一)》,2009 年9 月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該著作收錄了湖南省境內自漢末至民國各類碑刻,南岳和永州碑刻為其書的主板塊,其次為長沙、郴州、常德碑刻較豐2。其中收錄湘中碑刻僅3 塊,分別為湘鄉《萬福橋記》碑、邵陽綏寧縣《四都靛山公議章程》碑和《虎溪書院章程》碑。
2009 年4 月,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浯溪卷》收錄收入唐宋至民國歷代名人,關于湖南永州市浯溪的頌、銘、賦、記、詩詞、聯語、題名、榜書和畫圖的現存碑刻拓片286 幅。碑刻作品按朝代先后排序,并附位置、尺寸、原文及作者簡介3。榜書從各碑刻作品中單列出來,排于民國之后。其名皆不可考者,接排于唐代元結作品之后,其余按榜書的朝代先后排序。
由李花蕾和張京華合著的《湖南地方文獻與摩崖石刻研究》,2011 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對古代地方文獻和摩崖石刻的考辨集中于永州和炎陵兩地,未涉及湘中碑刻。
根據中國知網統計,有關湖南碑刻研究的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總計89篇,其中關于湖南碑刻的綜合性研究論文6篇,關于《麓山寺碑》的研究論文39 篇,關于永州碑刻的研究論文33 篇,關于湘西、懷化、常德、衡陽、郴州碑刻的研究論文合計7 篇,關于湘中碑刻的研究論文合計4 篇。
有關湖南碑刻的綜合性或專題研究論文6 篇(其中碩士論文1 篇)。其中張麗君的《論湖南碑刻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化升級》從旅游業不能只重視經濟效益而輕視社會效益的角度出發,探討了目前湖南碑刻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存在認識不足、策劃不力、研究不深、開發不夠和服務欠周等問題,提出了優化并提升碑刻文化旅游資源以增強湖南旅游業的實力和競爭力的策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5)。該論文雖未具體談及湘中碑刻,但對湘中碑刻搜集整理與研究具有一定啟發意義。其余5 篇分別為《湘楚文化話名碑》(風景名勝,丁傳禮,1996)、《湖南宋代石刻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賀濤,2017)、《湖南金石文獻與<全宋詩>的補正》(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陳小輝,2019)、《淺談理學家周敦頤的題名石刻》(書法賞評,徐學毅,2012)、《<湖南地方文獻與摩崖石刻研究>補遺補正——兼談對柳宗元的評價》(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呂國康,2013),均與湘中碑刻無涉。
1.《湘中道教名山文仙觀文物遺存及其價值分析》
作者劉偉順對位于湘中地區的邵陽市新邵縣的文仙觀進行了考證研究,追溯其發源、發展和興盛的歷史,發現其文物遺存極為豐富,通過對該處文仙遺跡、碑刻等七大類進行考察和價值分析,認為這些文物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邵陽學院學報,2012)。
2.《清代雪峰山區的生態變遷研究——以綏寧縣護林碑刻為依據》
該碩士論文是一個跨學科性質的選題,研究中除運用歷史學研究方法外,作者注重吸收民族學、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王坤提出,對于解決生態變遷問題來說,正史、碑刻、地方志間有相互補充作用。通過這樣的對比研究,找出和發現接近于歷史的真實(吉首大學,王坤,2013)。
3.《地方碑刻資源融入高校書法教育的實現途徑——以湘中地區湘軍名將碑刻的研究現狀與開發利用為例》
作者彭建成通過對湘中地區跟湘軍名將有關的碑刻文獻進行搜集整理和研究,提出湘軍名將在湖南乃至中國近代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如何將這些地方碑刻資源融入高校書法教育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教育現代化,2019)。
4.《劉錦棠倡修東山書院并置相關碑刻考》
作者彭建成等對湖南省湘鄉東山學校遺存的《東山書院碑記》等碑刻進行了考證和解讀。作者從碑刻內容出發,聯系相關史料,指出湖南省湘鄉東山書院為劉錦棠等晚清湘軍將領為主捐資興建,所置碑刻高度肯定了東山書院建筑風水與自然環境風水的完美融合,并為書院教育“乘變革風氣之先,開湖南教育先河”和賡續經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傳統提供了有力佐證(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9)。
綜上所述,湖南碑刻尤其是湘中碑刻的搜集整理與研究相對北方嚴重滯后,湖南碑刻搜集整理與研究亮點少,其中湘中碑刻搜集整理與研究尤顯薄弱。稍有涉及湘中碑刻的專著一部,有關湘中碑刻的研究論文合計4 篇。簡言之,有關湘中碑刻的收錄和研究數量都很少。
湘中地區與湘軍名將有關的碑刻以神道碑和建校造橋紀事碑頗豐,本研究團隊已收集到該類碑刻拓片與照片200 多幅。湘中地區湘軍名將有曾國藩、羅澤南、曾國荃、王錱、劉蓉、楊昌浚、江忠源、劉長佑、劉坤一、李續賓、李續宜、蔣益澧、劉松山、劉錦棠、劉岳昭、劉連捷、劉岳晙、劉騰鴻、劉騰鶴、劉岳昕、羅澤甫、陳湜、曾國葆、曾國華、江忠濟等數十人(據同治《湘鄉縣志》記載,從咸豐三年到同治八年,湘鄉將領共有7886 人)。跟湘軍將領有關的記錄興建學校、官宇、水利、橋梁,修造墓祠、神廟、寺觀等的碑刻資源十分豐富。湘軍將領們或為這些地方題銘、或倡修,或捐資,或親筆撰寫碑文,或有著名書法家何紹基、張裕釗、黃自元、何維樸及地方耆老名宿為他們撰寫碑文,為研究湘軍將領在湖南乃至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實證資料。
其它碑刻也十分可觀。例如婁底,新化縣有20 多座明清風雨橋碑、大熊山歷代高僧墓碑與寺庵記事碑、科頭鄉抗日英雄烈士墓碑和于右任、馮玉祥、陳立夫、薛岳等15位國民黨政要題字碑、曹家鎮一塊罕見的圓形清代墓碑、報木村同治年間禁碑、西河鎮宋代陳伯萬祠堂碑、油溪鎮清代碑林、白云庵村明代功德碑;冷水江市有“劉氏茶”記事碑;雙峰縣有水府廟明清碑刻等。邵陽武岡留存200 余處摩崖石刻、城步縣48 塊古苗文摩崖石刻和石刻“隱字聯”、洞口縣普照寺碑刻9 塊、邵陽縣黃亭市鎮判決書古碑、邵東縣太平橋古碑13 塊、新邵縣文仙觀三官殿碑刻。益陽有安化縣17 塊橋路古碑、兩塊與安化黑茶貿易有關的清代碑刻、陶澍故里“御書崖”摩崖石刻、桃江縣高椅形山、磨刀洞、石門摩崖石刻。湘鄉有宋刻褚遂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等等,湘中各處古碑不勝枚舉。
這些碑刻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教育、文學、藝術、宗教、地理、民俗、人物、文字學等諸多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文化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有少量碑刻和拓片為地市、縣博物館或收藏家收藏,但大多數古碑曝于荒野,慘遭風雨剝蝕漫漶,或被盜賣,或人為毀損,或資金不足保護乏力,等等,致使這些古碑刻資源的現存狀況堪憂,許多寶貴的碑刻資源正隨著歲月的推移而悄然消失,殊為痛心!
碑刻是一種以石頭為載體的特殊文獻。當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已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不僅是建設文化強國、打造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需要,更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推進中華兒女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湘中碑刻等傳統資源是實現這些文化戰略的有效載體之一。
經過對湖南省碑刻公開刊行和研究情況的搜集整理,發現湖南碑刻研究包括湘中碑刻研究存在以下幾點不足,可以歸納為“四少”。第一,區域性和系統性碑刻研究少。區域性碑刻研究以湖南科技學院教師在摩崖石刻方面的研究最為顯著,值得借鑒,但可以說僅此一家做得比較好;系統性的碑刻深入研究以岳麓書院《麓山寺碑》最為突出,其次為《谷朗碑》研究,其余碑刻的研究很少。第二,跨學科領域整理和研究少。除2013 年吉首大學王坤的碩士論文《清代雪峰山區的生態變遷研究——以綏寧縣護林碑刻為依據》采用了跨學科研究,尚未發現其它跨學科研究專著和論文。第三,碑刻價值研究和價值認同少。有相當一部分碑刻盡管在當地保管,由于缺少宣傳或者其它原因而“鎖在深閨人未識”,致使碑刻的史料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和德育價值等得不到研究和應有的體現。還有大量精美的碑刻散布于荒野,一般人認識不到其價值所在,所以要讓碑刻走進廣大民眾的視野,讓更多的人了解它、研究它,豐富地域文化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第四,有關湘中區域的碑刻研究極少。希望通過有序的田野調查,推進湘中碑刻的數字化平臺建設,為今后構建一個集采集、收藏、管理和應用于一體的開放式的完善的湘中碑刻網絡數據庫做鋪墊。
基于上述種種,有計劃圍繞湘中的碑刻資源進行搜集整理,進行湘中碑刻數據庫建設。積極開展田野考察迫在眉睫,通過查找文獻、拓片、照相配圖、注解碑文等方式,發掘和獲取大量的碑刻文獻資料并進行科學整理,展開深入論證,進行反復的分析與綜合研究,整合高校和其它科研院所多學科優勢資源,加強理論建設,多視角切入,全面把握材料,采用切實有效的研究方法,充分挖掘碑刻文獻的價值內涵,著力構建湘中碑刻文獻數據庫和研究體系,進而推動相關學術研究向前發展,促進湘中碑刻價值研究和價值認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為建設文化強國、打造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需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推進中華兒女思想道德建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