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領召
(河南省禹州市中醫院腦病科,河南 禹州 461670)
本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腦血栓形成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5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55.34±5.45)歲,平均病程(21.46±3.70)天。觀察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齡(55.44±5.23)歲,平均病程(22.14±3.46)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腦栓塞、腦血栓形成和腦溢血的臨床鑒別診斷研究》[1]中腦血栓形成診斷標準。①腦部CT檢查病灶區逐日擴大,呈長久性的低密度影;②MRI檢查顯示出病灶及周圍水腫,表現為長T1、T2信號。
納入標準:臨床表現為身倦乏力、面色淡白、血淤舌紫暗等典型氣虛血瘀征癥狀,無肝腦腎等器官或組織嚴重疾病,可良好配合研究。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腦出血或其它血栓疾病,急性腦梗死,不屬氣虛血瘀,合并肝腦腎等嚴重疾病,對所用藥物過敏。
兩組均給予降顱內壓、氧療等常規治療。地塞米松磷酸鈉(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514)1 0 m g及甘露醇(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037)250mL,1日1次,靜脈滴注。依達拉奉(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056)30mg與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混合,靜脈滴注,1日2次。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00mg,1日1次口服。治療3周。
觀察組加用中藥。白術6g,黃芪20g,赤芍、丹參、紅花、桃仁各12g,當歸15g,川芎、牛膝、地龍各9g。頭重腳輕、頭暈目眩加半夏、茯苓各12g,體虛乏力、面部萎黃加石菖蒲、郁金、炙甘草各12g,面部赤紅、心緒煩躁加天冬、白芍、熟地各12g。水煎,早晚各服1次,治療3周。
頭暈、言語不清、嗜睡、運動障礙、表情漠然癥候積分,每項癥狀0~3分。0分表示無癥狀,1分表示癥狀較輕、不影響生活,2分表示對生活有一定影響但可忍受,3分表示已嚴重影響生活且不能忍受。
身體機能指標,包括運動能力、神經恢復能力、語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①運動能力:在床邊進行下蹲運動,可獨立站立,擺動雙上肢,可進行獨立走動;②神經恢復能力:與他人進行交流,集中注意力且有一定思維能力;③語言能力:呲牙、鼓腮等動作,靈活彈舌,發出恰當音節,經訓練后發出較難音節;④生活自理能力:穿脫衣、洗浴、如廁等日常生活。使用院內自制表進行評分,每項總分為0~50分,分數越高表示身體機能越好。
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血漿黏度,血液黏度,血細胞壓積以及紅細胞聚集指數。
參照《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臨床治愈:癥狀消失,神志清晰。顯效:癥狀改善,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無效:癥狀未顯著改善。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觀察組(25例) 對照組(25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頭暈 2.22±0.38 1.24±0.23*△ 2.29±0.37 1.65±0.19*言語不清 2.59±0.25 1.21±0.19*△ 2.53±0.26 1.77±0.20*嗜睡 2.54±0.18 1.13±0.10*△ 2.55±0.21 1.58±0.15*運動障礙 2.33±0.26 0.78±0.16*△ 2.34±0.23 1.45±0.21*表情漠然 2.34±0.27 0.99±0.14*△ 2.33±0.24 1.32±0.16*
兩組治療前后身體機能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身體機能指標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身體機能指標比較 (分,±s)
組別 例 運動能力 神經恢復能力 語言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5 25.35±5.26 40.00±5.18 27.85±0.59 42.22±6.11 26.36±2.01 33.02±5.17 6.34±4.78 14.55±2.45對照組 25 25.33±5.31 34.32±5.21 27.82±0.55 34.22±6.15 26.22±2.22 28.98±5.25 6.56±4.77 9.76±2.33 t 0.013 3.866 0.186 4.614 0.230 2.742 0.163 7.084 P 0.989 0.000 0.853 0.000 0.819 0.009 0.871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血漿黏度(mpa/s) 血液黏度(mpa/s) 血細胞壓積(%) 紅細胞聚集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5 1.86±0.44 0.87±0.11 8.43±1.23 4.60±0.68 46.36±7.55 38.02±5.17 2.34±0.78 1.55±0.45對照組 25 1.85±0.34 1.22±0.15 8.33±1.31 6.35±0.67 46.12±7.22 42.98±5.25 2.56±0.77 2.16±0.33 t 0.089 9.408 0.278 9.166 0.115 3.366 1.004 5.466 P 0.929 0.000 0.782 0.000 0.909 0.002 0.321 0.000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療效比較 例(%)
腦血栓屬中醫“中風”范疇。主要因氣滯血瘀,痰濁所導致[3]。治當活血化瘀,化痰降濁。中藥活血化瘀輔治腦血栓形成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