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施偉華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江蘇 南通 226001)
經導管動脈栓塞術(TACE)是治療肝癌的首選非手術治療方案,能抑制腫瘤生長,延長生存期[1]。呃逆是TACE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多因膈神經及其相關神經遭受刺激后所致。呃逆會影響呼吸、進食,導致嘔吐,甚至賁門部食管和胃底黏膜撕裂出血。西藥治療效果不甚滿意,且不良反應大[2]。本研究用穴位敷貼結合針灸治療肝癌TACE后頑固性呃逆取得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共58例,均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29例。觀察組男19例,女10例;年齡26~68歲,平均(43.51±3.48)歲;病程2~17天,平均(8.86±0.83)天。對照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齡24~69歲,平均(43.46±3.42)歲;病程2~15天,平均(8.61±0.71)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用西藥治療。肌內注射鹽酸氯丙嗪(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1060)20mg,日2次;肌內注射鹽酸甲氧氯普胺(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1179)10mg,日1次。治療3天。
觀察組用穴位敷貼及針灸治療。針灸主穴取天突,配穴取中脘穴、太沖穴、天樞穴、內關穴、足三里,用規格35mm×0.3mm毫針勻速進針,得氣后,留針20min,每隔10min進針1次,1次10~15s。穴位敷貼用丁香、半夏、生姜研磨成粉,以紗布包裹放置于肝俞、膈俞、胃俞、中脘及足三里,膠布固定,每晚睡前敷貼,每次敷貼12h,1日1次,治療7天。
呃逆癥狀評分:根據患者對呃逆耐受情況、發作頻次進行評估。呃逆癥狀明顯,并伴有胃食道反流,無法進食,每小時呃逆次數超10次計9分;難以耐受,呃逆癥狀嚴重,影響進食,每小時呃逆6~10次或每分鐘少于5次計6分;可耐受,不影響進食,每小時呃逆小于5次計3分。
顯效:呃逆癥狀完全消失,隨訪1周無復發。有效:呃逆癥狀有所改善,每小時呃逆次數減少1/2以上,每分鐘呃逆次數小于等于4次。無效:呃逆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呃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呃逆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呃逆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呃逆癥狀評分(分) 呃逆發生頻率(次/天)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9 5.18±0.76 1.54±0.29* 6.04±2.37 1.76±0.59*對照組 29 5.23±0.78 2.23±0.36* 6.13±2.43 2.81±0.67*t 0.247 8.038 0.143 6.334 P 0.806 0.000 0.887 0.000
李某,男,51歲,2019年1月初確診為原發性肝癌,經TACE治療,術后數日突發呃逆不止,不伴有嘔吐,無腹瀉,經社區醫院對癥處理后無效,后來我院就診。患者形體消瘦,精神萎靡,呃逆連續,舌淡暗,左脈弦緊,右脈細,診斷為TACE后頑固性呃逆。肌肉注射鹽酸氯丙嗪,每次20mg,日2次;肌內注射鹽酸甲氧氯普胺,每次10mg,日1次。用藥治療期間同時使用穴位敷貼聯合針灸治療,針灸主穴取天突穴,配穴取中脘穴、太沖穴、天樞穴、內關穴、足三里等穴位,對針刺部位消毒,采用規格35mm×0.3mm毫針勻速進針,得氣后留針20min。每隔10min進針1次,每次10~15s,取針后按壓針孔,防止出血。穴位敷貼藥取丁香、半夏、生姜研磨成粉,以紗布包裹放置于肝俞、膈俞、胃俞、中脘及足三里穴,用膠布固定,每晚睡前敷貼,每次敷貼12h,日1次,7天為一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無呃逆與腹部不適,隨訪至今未作呃逆。
原發性肝癌是常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近幾年其發病率有所上升。由于早期無特異性癥狀,多數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喪失了最佳手術時機。TACE是治療不可切除原發性肝癌的首選方法,療效確切,并能為部分患者贏得二期手術機會,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優點[3-4]。TACE后肝包膜腫脹、肝臟暫時性缺血、栓塞劑、化療藥物等復雜因素影響,引起膈肌充血并刺激膈肌,導致頑固性呃逆。
鹽酸氯丙嗪為吩噻嗪類抗精神病藥物,能對延腦催吐化學感受區的多巴胺受體產生抑制作用,從而發揮鎮吐作用。鹽酸甲氧氯普胺是多巴胺第2(D2)受體拮抗劑,對5-羥色胺第4受體可產生激動效應,作用于延髓催吐化學感受區(CTZ)中多巴胺受體,提高CTZ閾值,發揮鎮吐作用。另外,可作用于上消化道,通過增強靜息狀態胃腸道括約肌張力,提高下食管括約肌張力及收縮幅度,增強食管下端壓力起到阻滯胃-食管反流作用,通過促進胃、食管蠕動提其內容物廓清能力,促進胃排空,增強藥物鎮吐效應。何慧等[5]研究表明,氯丙嗪聯合甲氧氯普胺治療頑固性呃逆可取得較好效果。但另有研究表明,氯丙嗪聯合甲氧氯普胺并無顯著協同增強作用,且由于甲氧氯普胺作用時間短,停藥后復發率達69%[6]。
中醫認為,頑固性呃逆因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氣逆動膈所致,其病位在胃,治療當以和胃降逆為原則。針灸取天突穴屬任脈,可治氣喘、嘔逆、咽喉腫痛,與中脘穴、內關穴相配可理氣降逆和胃;八會穴之腑會中脘穴可治呃逆、胃脘痛、嘔吐;太沖穴屬足厥陰肝經,可止呃逆;天樞穴為腹部要穴,其可改善臟腑功能,消除、減輕腸道功能失常;內關穴屬八脈交會穴之一,其有寬胸理氣、降逆止呃作用。研究表明,針刺內關穴可降低膈神經興奮性,通過抑制膈肌痙攣起到止呃作用[7]。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可燥化脾濕,能止呃逆、止嘔。諸穴合用,共奏調節胃經經氣,和胃寬胸,降逆止呃之效。中藥穴位敷貼可經皮膚穿透毛孔,進入淋巴、血液循環,發揮其藥理作用。穴位敷貼所用丁香、半夏、生姜健脾和胃、溫中下氣、止呃逆。穴位敷貼取肝俞、膈俞、胃俞以疏肝調胃、降逆止呃[8]。
穴位敷貼結合針灸治療肝癌TACE后頑固性呃逆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