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存璧,蔣玲
(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北京100144)
金溪縣位于江西省撫州市,是江西省中國傳統村落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截止2017年,金溪縣境內有21個中國傳統村落,31個江西省傳統村落,這些傳統村落經過歷史的積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與文化價值[1]。筆者于2017年參與了金溪縣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申報項目工作,對金溪縣新參加申報的部分古村落進行了田野調查,并編制了申報材料。2019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公布了第五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筆者調查過的靖思村成功入選其中[2]。文章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的研究文獻,探究靖思村的價值內涵,分析其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的優勢所在。
靖思村隸屬于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石門鄉,是一個行政村。坐標為東經116。39’54.83”,北緯27。44’10.41”。村落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日照充足。
靖思村始建于南宋,始祖為蔡雪軒。蔡雪軒是理學名儒蔡元定的裔孫,原為福建建陽人,后因避難,云游至此并建村。村落原為古陶塘村,分為上陶塘、下陶塘。唐宋學士曾子良居住上陶,黎氏、鄭氏、謝氏居住下陶塘,車氏居陂塘,萬氏居萬家嶺,劉氏居劉家巷,李氏居車、劉兩姓的中間,蔡氏居住村落的中部。下部香爐峰以下,直至瀘河經流的河邊還有一個武姓住在象山河邊。后來車氏、武氏、萬氏已經全部遷走,只有蔡、劉、李三正姓。村中有靖思寺和靖思湖,因此后來改名為靖思村。
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按照它的歷史文化內涵,分為三大構成要素,村落傳統建筑評價指標、村落選址和格局評價指標、村落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價指標。這三大要素還需要分解成更具體的指標,以便進行量化,使傳統村落評價工作更加客觀[3]。
建造年代。時間價值是最能衡定遺產稀缺性的指標[4]。靖思村傳統建筑的修建年代主要集中在明清時期。調查的23處傳統建筑中,8處為明代修建,13處為清代修建,還有兩處為民國時期修建。建筑時間跨度大,歷史悠久。
建筑類型。靖思村傳統建筑類型豐富,主要有民居、官廳、書院、祠堂等多種類型,其中民居建筑數量最多。
風貌特征。①建筑結構。建筑結構為木構架的穿斗式與磚土外圍護墻組合的框架結構,基本框架形式為三間五架九檁(圖2)。②建筑形制。其建筑平面布局大多以一明兩暗,三堂兩井為基本單元組合而成(圖1)。有些建筑一側建有披屋,披屋形制不固定,多用作倉儲、廚房等功能。建筑屋頂為硬山式坡屋頂,且均為坡向天井的內排水形式。房屋兩側的山墻略高于屋面。挑檐深遠,多1m~1.2m之間(圖2)。③建筑材料。結構構件梁柱檁采用當地杉木,建筑外墻墻基為紅麻石壘砌,墻身為青磚砌筑,屋面為缸瓦。④立面及室內細部。建筑外立面較為簡樸,僅在主入口處做門罩裝飾,門擋雀替施以精美雕刻(圖3、圖4)。室內柱間壁面采用木鼓隔間壁,室內立面梁架刻有精美雕花。面向天井的門窗較重視裝飾,兩廂做成精細雕刻的隔扇和檻窗(圖5)。室內柱礎以正八邊形與圓鼓形組合形式為主,高度在30~40cm,上面也刻有精美花紋(圖6)。

圖2 官廳剖面圖

圖3 官廳正立面圖

圖4 建筑入口立面

圖5 室內木雕

圖6 柱礎
用地面積。建筑的規模與功能有關。民居、祠堂等建筑用地面積大多集中在100~250m2。而官廳建筑用地面積比較大,最大的一處連片官廳建筑群用地面積達到1500m2。全部傳統建筑共有58處,占村莊建筑總面積的比例為70%以上,且分布集中,具有一定的規模。
整體保護程度。根據建筑的損毀程度,將建筑的保護狀況劃為三個等級,保護狀況良好(無明顯損毀,結構和立面基本完好)、保護狀況一般(門窗等立面構件有明顯損毀,但基本結構保留)、保護狀況差(結構損毀嚴重,屋頂、墻體倒塌)。調查的23個傳統建筑中,14個為保護狀況良好,9個為保護狀況一般,故整體保護程度較好。
村落選址。撫河及其支流蘆河穿梭山間,形成狹長的平坦區域,靖思村坐落其中。(圖7)村落東南為山地,西南為撫河沖積平原。三面環山,兩面抱水,形成良好的防御態勢,并有充足的水源,對村落的發展十分有利。撫河與蘆河的交匯處,有獅、象兩山把鎮水口,所以有“象把山關,獅守水口”的說法[5]。

圖7 村落選址
村落格局。靖思村整體布局呈東西長,南北短的條帶形。村北側為茂密的樹林,南側為廣闊的農田。由于村落沒有緊鄰自然河流,故在村落北入口處開挖水塘,在營造生態小環境上,具有較高的適宜度。村落主要路網呈現發散與平行的組合分布,將村落建筑區分成東西向排列的四邊形和三角形區域。道路的交匯處位于村落北入口附近,形成開闊的廣場,是村落中的重要節點空間。道路分割的建筑區域中點綴了成片的樹林,形成建筑環抱樹林的內院形態,與村北的樹林和村南的農田相呼應,形成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互相協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圖8)。古民居廟宇等傳統建筑沿東西向狹長分布,其中東部多為明清建筑,西部多民國時期的建筑,新建筑在傳統建筑外側布置。村中街巷多為東西走向,立面色彩以灰色調為主,街巷寬高比在1∶2到1∶4之間,高低錯落,凹凸有致[6]。總體來看,村落的街巷肌理、建筑群落保存完整,建筑布局遵循原貌,聚落完整度較高。

圖8 村落及周邊環境
歷史環境要素。靖思村現存歷史環境要素類型豐富,包括古井2處、古樹1處、石階鋪地2處,排水溝渠2處,共計7處。這些歷史遺存真實再現了村落居民傳統的生活場景,保存完好,有些至今仍然在使用。
靖思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豐富多樣,主要有節慶儀式、詩歌、口頭傳統和表述、傳統技藝。
根據村落居民的描述,節慶儀式主要以祭拜活動為代表,每年的正月初一和清明時節,全村人會在蔡氏家廟集會,祭拜族譜,祭拜文恪公蔡國用。
詩歌在族譜中有記載,以詩集《也耽吟》四十卷為主要代表,很多村民能夠熟練背誦其中的一些詩句。
口頭傳統和表述主要有“祖訓四條”和“族規八條“等村規民約以及“星辰入夢”和“鄒氏夫人赤腳過河”等傳說故事。這些內容有口頭上的代代傳承,在族譜中也有明確的記載。
傳統技藝主要為金溪當地特色美食的制作,有凍米糖、藕絲糖、金溪米粉等,但這并非靖思村特有的,金溪地區的其他村落也有傳承。
綜合以上三個指標來看,靖思村獲評中國傳統村落的優勢在于:
①傳統建筑類型豐富,數量多,占地規模大,分布集中,整體保護程度良好;
②村落傳統格局得以基本延續,文化要素與歷史環境要素保存完好,與自然協調性好;
③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傳承度較高,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