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揚 (中鐵上海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南京設計院,江蘇 南京210022)
結構主義并非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流派,而是科學的研究方法。結構主義的研究對象是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關系。結構主義思想者認為社會是一個結構體系,而個人是社會體系中的構成元素,由所處的社會系統和環境因素影響和決定,并通過結構系統發揮作用。
結構主義思想對建筑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在社會意義的層面主要體現在:秉承結構主義思想的建筑師批判了教條、僵化的功能主義,而更多的從社會學的角度考察人與人、人與建筑的關系。其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是以荷蘭建筑師范艾克和赫曼為代表的結構主義建筑。
結構主義建筑流派起源于荷蘭,他的主要代表人物凡艾克和赫曼赫茲伯格都出生于荷蘭,成長在荷蘭。在他們的建筑思想深受荷蘭文化的影響。荷蘭社會學家Abram.de分析了結構主義建筑的社會學思想,總結出了兩大內容:平等主義思想和公共領域思想。而文章認為除了以上兩種思想外,從結構主義建筑的一些代表作中還能看到增進社會交往的社會學思想。
平等主義是基于所有個人的要求,在社會上的平等地位,平等權利,以及所有人應平等地得到社會保障。
赫曼·赫茲伯格一直以來受到荷蘭平等主義教育的洗禮,在他的建筑思想中一直致力于消除人們之間的等級差異,使不同的個體具有享受平等使用建筑的權利,充分尊重每個人的意愿。赫曼認為建筑師在組織建筑空間時,應采用平等的空間結構體系。因而在赫曼·赫茲伯格的建筑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方格網這種空間結構體系。因為這種結構體系是構建平等空間秩序的基礎。在結構主義建筑的作品中幾乎很難看到常被功能主義建筑師采用的軸線結構體系和主從的結構體系。因為后者采用的結構體系產生了空間秩序上的差異,從而帶來了不平等。
另外在空間組織上,赫曼·赫茲伯格力圖消除空間的中心性,創造多個多個分散的小尺度空間,為個人的自由選擇創造條件。在結構主義建筑的作品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功能主義建筑中常見的統一的中心性的大空間和勻質性空間,看到的是由多個形狀和尺度相同的,無明顯等級差異的單元空間。
公共領域思想的概念是20世紀五十年代德國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的,并深刻影響到了同一時期的結構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赫曼·赫茲伯格的公共領域思想包含了三個方面,其一是公有與私有,其二是集體與個人,其三是歸屬感與孤立感。而赫曼更注重于平衡這種對立的關系。體現在結構主義建筑的空間設計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建筑師所創造的多義性的空間組織賦予了個體表達個人特征的機會。空間既適于個人掌控,又能滿足集體使用。使用者可以根據具體的使用狀況加以靈活組織。小尺度的空間單元更容易讓個體產生歸屬感。
其二,運用空間視線的聯系與隔離來處理共有與私有的關系。他們力圖尋求一種空間組織關系,讓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可選擇彼此的時空關系。對于公共空間,有意的創造了更多的視線聯系,增加空間的透明性。對于私有空間,利用視線上的遮蔽與開放創造了多層次的私密空間和過渡性空間。
功能主義建筑空間的冷漠、僵化與教條一直以來被結構主義建筑師所批判。以赫曼·赫茲伯格為代表的結構主義建筑師認為:“設計師應該有意識有目的賦予建筑內部空間以社會交往空間的品質,換言之,如果一棟建筑要正常發揮功能,本質上是從社會角度使人們能夠彼此相遇”[5]。
基于這種思想認識,在赫曼的建筑作品里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空間構成手段組織空間,例如上下錯置的樓梯、交錯穿插的空中走廊、相互滲透的空間單元、利用錯層關系在中庭空間布置的大臺階……這些空間要素的布置不僅僅是滿足交通功能,更重要的是通過空間要素的錯位布置、空間的開放程度、空間之間的滲透關系和視線干預,增加建筑中的人們相遇的機會,增進社會交往。
比希爾保險公司大樓設計是典型的結構主義建筑作品之一。這一作品從整體到部分,從空間結構到空間要素無不體現結構主義建筑空間的社會含義。
在保險公司大樓的設計之初,赫曼·赫茲伯格的著眼點在于尋求一種新的形式,改進傳統辦公建筑的空間格局,打破人與人之間的等級感和心理上的隔離感,建構一種無等級差異的、平等的、可依據實際功能需要而自由生長的空間秩序。而且,并不會由具體功能和空間關系的改變造成空間秩序的改變。最終赫曼選擇了一種由9×9m的正方形的重復的空間單元構成的網格狀的空間結構。這些空間組成單元之間再由3m寬的走廊連接,劃分成四個大空間領域。不同的空間單元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互相取代對方的職能,而并不影響空間的整體性。(圖1~圖3)
相對于具有強烈的空間等級秩序特性的功能主義建筑,赫曼基于平等主義的社會思想采用的網格空間結構體系,消除了空間的等級差異,為使用者平等的使用空間創造了條件。這種網格空間結構體系是結構主義建筑平等主義社會觀的體現,表現在具體形式上,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圖1 比希爾中心辦公大樓鳥瞰圖

圖2 比希爾中心辦公大樓平面圖

圖3 空間結構演變過程分析圖
①這些相同尺度和母體,在空間上無明顯等級差異的空間單元控制在統一規則的結構體系內,沒有形成形式或尺度上的突變,消除了由于這些因素改變帶的空間等級問題;
②網格的均分劃分形成了無中心性的空間秩序,消除了空間等級;
③網格結構具有極強的形式上的適應能力,為自由組合建立了基礎。個別空間單元的改變并不影響整體的空間結構。空間單元在整體規則的控制下,根據使用功能的改變可以自由組合靈活劃分,具有有機的生長特征。
多義性是結構主義建筑空間的特性之一。結構主義建筑師采用多義性空間組織很好的回應了由于人的行為不確定性,社會組織以及社會關系之間的不確定性,使用者對建筑空間的不同的理解等這些社會因素。這種多義性的空間特性在于結構主義建筑師平衡集體的和個人的,共有的和私有的這些相對的空間關系,也在于賦予使用者多重意義的空間認知和選擇。其實這也是結構主義建筑師的公共領域思想和平等主義思想的復合體現。
赫曼·赫茲伯格主張設計師在設計時既要組織空間,又要為使用者留出自我發揮的空間。因此赫曼在設計空間時常賦予空間多重屬性,體現出一種多義性的空間特性。(圖4)

圖4 單元空間的演變和組合
保險公司大樓的設計中,空間的多義性首先體現在空間關系上:作為構成工作平臺的基本空間單元,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個人需要進行自由布置,這種靈活的,可生長的開放式的空間組織呈現一種有機的形態。在網格結構體系的控制下,單元體塊之間的不同組合既在功能上賦予了使用者靈活的使用,同時帶來了空間層次的再定義,形成了空間層次的重構。
其次,空間要素本身也具有多重的空間屬性。在功能上,9m×9m的方形空間單元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具體需要進行再劃分和再定義。在空間特性上,由于空間單元自身界面的開敞程度,它與周圍的空間要素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間關系。使用者根據這個9米見方的空間單元內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程度的空間認知和感受。空間要素賦予了使用者認知空間與定義空間的機會,激發了使用者的再創造熱情。(圖5)
赫曼·赫茲伯格對功能主義建筑的那種勻質性的大空間提出了批判,他指出:“過大的空間看似能包容很多內容,提供多重可能,但是這種空間未必能使使用者產生正確的感覺,這樣一來反而減少了空間利用的可能性。對于使用者來說,一個勻質性的大空間是很難判斷它的大小的,也很難被人理解”[5]。
在赫曼·赫茲伯格看來,空間的尺寸更大的可能取決于社會交往類型的需要,因此,引入了空間尺度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赫曼提出了用空間劃分的方法來協調尺寸和尺度的關系。空間劃分是增加理解性的手段,它對空間的感受具有實質性的作用。赫曼主張把空間劃分的小一些。由于空間的劃分,所以空間的使用能力也就得到了擴展,空間也就有了潛力。小尺度的空間單元更容易被使用者掌控,拉進了使用者之間的社會距離,并給使用者帶來歸屬感。這其實也是結構主義建筑公共領域思想和社會交往思想的體現。
在保險公司大樓的設計中,辦公空間被劃分為一個個9米見方的空間單元。這種空間劃分,不僅給使用者以適應多種變化的可能,同時打破了功能主義建筑的勻質性的大空間的冷漠感,拉進了使用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的距離,增進了人們之間的交往。
在網格結構體系的控制下,由于空間的劃分和空間單元的構形,空中走廊被分解為多個“+”字型的小尺度中庭空間(圖6)。“+”字形的中庭空間不僅滿足了周圍四個空間單元采光功能需求,同時也是這些空間單元使用者交往活動的場所。相對于功能主義那種冷漠的,大尺度的中庭空間,這種由網格結構劃分的小尺度的“+”字型的中庭空間和空中走廊增加了建筑內人們相遇的機會,進而增進了人們的社會交往(圖7,圖8)。
不同于片面追求功能與形式的功能主義建筑,以赫曼赫茲伯格為代表的結構主義建筑師的吸取了哲學思想,將人文主義思想和理性主義思想融合在一起,通過結構主義建筑特有的空間建構手段表達了現代建筑空間的社會性。這種社會性的空間表達貫穿在從整體的空間結構到空間要素的各個層面。

圖6 “+”字型中庭空間

圖7 空間單元建筑外景

圖8 “+”型中庭空間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