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奇 (中外建工程設計與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 合肥230000)
項目位于岳西縣資福新區,北至規劃勤學路、南臨清潭路、西依學苑路、東靠資福路。一期占地面積約27hm2,按在校生108個班,5940人的規模建設,規劃總建筑面積約25.9萬m2。
項目構思從岳西悠久人文歷史和基地優美景觀環境入手,基地周邊環境優美,地形地貌豐富,形成環山夾水空間形態,提煉出“禮樂相成,山水書院”的設計理念,尊重原有地形,梳理水系,采用中式園林布局,打造山水田園校園形象。
尊重原有地形,梳理水系,打造花園式校園形象,山水園林般的校園景色是其最獨特的品質,最大化的連續步行體系貫穿整個校區,帶來生態的景觀效果,根據基地的現狀分析,采用以下策略。

①合理保留原山體,并與校園規劃布局及道路系統有機聯系,形成山形環抱、紫氣東來之勢。
②利用現狀地形的開闊地帶集中規劃教學組團,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始地形和綠地,并依據具體山地的情況將建筑底層架空。
③校園核心區結合高差,依山就勢,保留生態感,形成禮儀感。
④梳理水系,引入東側水系,形成活水,依據季節和水位的不同,進行補水或排水,打造校園西湖景觀,營造靈動校園氛圍。
⑤東北側規劃教師公寓,獨立成區,結合保留的北側山體,形成自然公園式景觀。
通過對基地周邊環境的分析,我們在東側設置校園的禮儀主入口,與總體規劃協調,有利于展示校園主形象,紫氣東來,進入校門是禮儀廣場,正對核心教學組團,充分展示岳西中學的整體形象。廣場兩側布置科創綜合樓和教學樓,正面是圖書信息綜合樓,全面的展示學校的建筑形象。
觀察組總有效率97.67%,對照組總有效率81.40%,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4.125 8,P<0.05)。見表1。
東北側為校園次入口,也是校園的車行入口,北側預留教師公寓出入口,便于獨立分區。
校園次入口設在西南側,是體育活動區、食堂、浴室等后勤的貨物入口,方便體育活動區對外開發及生活區人車流的進出入,貨物流線與學生主流線完全分開,避免相互間的干擾。
尊重原有地形,梳理水系,采用中式園林布局,將景觀系統與生態校園的特點有機結合,打造人文與自然融合的景觀。營造“景在校園中,校園在景中”的畫卷空間。
規劃在校園入口形成一個禮儀性入口,在圖書館后面形成一個景觀核心,并通過步行道形成交通及視覺上的聯系,結合開敞空間的設計,形成多條串聯景觀節點的景觀視廊,通過綠化系統的組織營造以“生態園林”為特征的田園式的校園環境,在校園中形成大大小小有主有次的景觀院落。
校園內設計也處處可見建筑師盡力保留生態原貌的決心。整體環境依山傍水,為建設生態型綠色校園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由于校園面積較大,地勢起伏大,設計充分尊重地形,在充分研究地形的基礎上,以合理的功能布局和最大限度減少工程量為原則,保證通車道及步行道的可行性。我們通過合理保留原山體,并與校園規劃布局及道路系統有機聯系,形成山形環抱、紫氣東來之勢。利用現狀地形的開闊地帶集中規劃教學組團,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始地形和綠地,并依據具體山地的情況將建筑底層架空。
結合地形,教學組團成組有機布局,營造豐富的教學和活動空間,以白灰的主色調映襯于基地群山之中,起伏的屋頂,營造出一種山形水意的意境。

綜合教學樓共有4棟,包含3棟高中部綜合教學樓,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特點,按年級進行布局,既集中分區又相對分散布局,有利于分散人流。建筑地上共五層。建筑結合自然地形,順應地形和地勢,局部設置半地下空間,作為非機動停車庫使用,很好的解決地勢高差的問題,每個年級室外均獨立設置有活動場地。
科創樓位于學校地塊東南側,是學校的主要功能建筑之一。為內廊式布局,中間圍合成內部庭院,豐富了景觀層次,增加了采光通風。
藝術樓:位于校園入口主廣場的北側,和綜合教學樓樓相對,共五層,建筑主入口設置于南側可由廣場直接進入。整個藝術樓形體成L形并通過連廊與大禮堂連接組合。
大禮堂:位于校園次入口,設計有大的集散廣場,可對外使用。主體二層,內設2012個座位,滿足一個年級學生、家長會議和年級開展的各種大型活動,也可用于縣內、外大型活動。建筑形態優美,與校園總體風格在形式上呼應。
圖書信息綜合樓:位于基地中部,正對校園主入口,成為禮儀廣場的對景。“回”字型的布局,通過圍合式院落布局將建筑組合起來,形成豐富多變的室內外空間,中庭、內院、觀景平臺的設置,是建筑與自然的對話得到延伸,讓人融入“自然”中,表達出書山有路勤為徑的意境。
體育館位于地塊西南側,主體兩層。分為兩個場館,北側為主館,主館為綜合運動館,共設固定座位約3000個,利用看臺下面設置衛生間,更衣室和器材室等。
看臺:看臺位于體育場西側,與體育館相連,利用看臺下部空間,做臨時器材室、活動室、衛生間等輔助用房,二層主席臺有頂棚,位于中間,兩邊為固定座位。
主球場設有400m標準跑道和主席臺、旗桿,并與籃球場以坡道連接成整體。

位于校園西北部,設計連廊、平臺等空間呈現高低錯落、富有生活趣味的建筑群落,同時,有機布置體育運動場地,方便使用。
學生宿舍組團布局在校園西北部,結合山體靈活布置,布局形態有利于采光,結合自然、靈動的空間變化,設計臺階、連廊將公共空間與宿舍入口串聯在一起,呈現高低錯落、富有生活趣味的建筑群落。一層設置架空層,作為活動空間和非機動車停車。
食堂與學生服務中心,位于整個校區的西側,緊靠次入口,便于貨物裝卸。學生入口設在東側,有校園主要景觀通道直達,后勤出入口靠近南側,貨物流線避開學生流線,互不干擾。
食堂共4層,以平屋面為主,女兒墻形態仿照山體走勢設計,建筑形體組合靈活,運用現代手法加以表現,將景觀的綠色融入食堂,使師生用愉悅的心情去就餐。
我們將教師公寓組合花園院落進行布置,位于基地東北側,結合保留的坡地景觀,生態環境優美,獨立成區。為辛勤的教職工提供生態的溫馨家園。造型采用現代中式,富有文化氣息,與校園風格融合。
在校園單體設計中,建筑形體高低錯落有致,平坡結合,屋頂結合光伏太陽能板,進行重新演繹,建筑元素吸取傳統文化,展現出校園建筑的文化特性,從傳統書畫中抽象出“線的動勢”,運用于建筑造型的設計中,表達山形水意的意境,傳情達意之中塑造中式意境,運用傳統徽派建筑元素,表達對傳統工匠精神的敬意與傳承。通過智慧的雙手,描繪出一幅山形水意的優美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