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康麗,吳至雅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湖北 武漢430074)
我國各地傳統村落中保存著大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傳統建筑的營造方式逐步被人們所忽視。該書關注鄉村振興熱潮中的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結合武陵山區少數民族鄉村振興進行吊腳樓保護與傳承設計。研究傳統村落民居對于認識鄉村遺產建筑及其保護更新,對促進現代景觀與建筑設計具有重要意義,沒有對傳統民居的研究就沒有今天人類民族建筑的傳承發展!
吊腳樓這種古老的干欄式建筑,在人類尚處于混沌的的原始時代的時候,伴隨著人類生存的印跡登上了歷史舞臺,至今仍在被廣大武陵山區少數民族所廣泛使用。吊腳樓是中華民族傳統建筑在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適應性最強、風格鮮明的建筑體系之一,堪稱傳統民居建筑界的奇葩,不僅體現出人類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態度,同時也展示了他們在面對惡劣環境下的機智應對。“平地才應一頃余、閣欄頭大似巢居”,吊腳樓以豐富的建筑語言,厚重的文化底蘊建構了中華民族民居營造技藝中的又一高峰,學者及設計人士理應當對它進行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任時空轉換,人們的鄉土、鄉情和鄉愁情懷亙古不變,“鄉愁對我來說,也許就是一列火車,我在這頭,它在那頭……”。鄉愁是一種情懷,這種情懷難能可貴,需要有堅強的毅力、持久的韌性,需要守住內心的一片寧靜。
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傳統村落形態和建筑形式受到極大沖擊,城鄉人文特色正在喪失、人們的鄉愁文脈、情感歸屬感正在漸行漸遠。在大多數設計師都關注大城市的同時,該書著者將目光聚焦于吊腳樓這種古老的、飽含大智慧的傳統民居聚落,從中汲取傳統造物思想精髓,挖掘其對當代的寶貴啟示價值,著者執著于這種追求、保護傳承中的設計創作,顯得非常難能可貴。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為生態文明建設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資源,把建設“美麗中國”提升到無與倫比的高度。當代生態文化視域下,汲取吊腳樓的文化精髓,發揚民居建筑文化,打造現代人居環境的生態文化,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必經之路。《吊腳樓民居營造技藝》一書中,較全面地展現了這些地區的傳統民居風貌,以吊腳樓為語言載體,通過營造技藝的角度重新來認識傳統吊腳樓民居,對于延續傳統建筑文脈,改善人文環境,保護民族特色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鑒與傳承意義。

由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的《吊腳樓民居營造技藝》一書,根據傳統民居營造的順坡就勢、依山傍水、懸崖絕壁等選址特點,分類型、分地區選取有代表性的吊腳樓民居介紹其演變歷程和文化習俗,并分別對吊腳樓形制與結構、模數關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藝流程等進行詳細闡述。重點是在工藝流程部分內容,利用計算機數字建模提供大量吊腳樓模型,非常直觀讓讀者可觀可感。該書為吊腳樓及其它傳統建筑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借鑒思路,對相關地區生態文化給予建筑藝術審美層面的詮釋,補充并深化了學界關于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研究領域,對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生態文化的傳承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該專著深入探索營造技藝、生態智慧,著重探索了武陵吊腳樓村落人居環境集約型、節約用地資源的生態設計思路與方法,對于打造生態節能建筑,建設生態園林具有非常顯著的意義。中國傳統民居與聚落堅決不能夠在城鎮化的浪潮中消失殆盡,而是應當加強力度予以保護與傳承。因為這些物質文化遺產無不體現各族先人的生存經驗和生態智慧,更是中國寶貴的傳統文化載體。
吊腳樓在湘西主要為苗族居住使用,其底層架空結構被現代建筑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筑形式。鳳凰古城東南的回龍閣一帶的苗族吊腳樓古建筑群,前臨古官道后懸沱江上,屬清朝和民國初期的建筑,全為“五柱六掛”或“五柱八掛”的穿斗式木結構,上層寬大、工藝復雜、做工精細,下層隨地而建顯得很不規則。這種建筑通風防潮、避蟲驅蛇,加上苗族獨特的建筑工藝使其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鄂西土家族的吊腳樓建筑形體靈動自然、相互競秀是鄉土建筑中的優秀范例。坡屋頂造型線條延續到達檐角時突然向上翹起,使吊腳樓具有飛升飄逸之勢,如同飛鳥的雙翼。恰如詩曰“如鳥斯革,如翠斯飛”,不僅避免了架空所帶來的頭重腳輕之感,還極大凸顯出了屋角靈巧豐富的流暢、風雅和挺拔的形體風格。
該書的內容知識體系豐富,在設計學為主導的學科視野下,重點涵蓋策劃、規劃、建筑等交叉學科知識,能夠很大程度上進一步豐富學科體系構建、促進學科發展、增進學科交叉共融。突破單一學科研究人居環境的局限性。對武陵“老少邊窮”典型地區展開研究實踐,打造宜業宜居的特色鄉村空間環境,助力鄉村振興。
著名的“千戶苗寨”千百棟吊腳樓順山勢而展延,花木掩映之間層層疊疊,遠觀近看都覺氣象萬千,特別是村落風貌與人文風情,吸引了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觀光體驗,更令各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學子們神往不已。貴州雷山西江苗族吊腳樓作為黔東南苗族文化符號,體現別具特色和意味深長的民俗文化和歷史氣息,人們紛紛對其進行研究發展旅游產業實施并極大促進鄉村振興。
全書始終圍繞著吊腳樓民居的營造技藝,統籌考慮了鄉村的規劃布局、地形走勢、山川河流、歷史文化等因素,揭開了這些因素對于吊腳樓成因的秘密,探索出了古民居所體現的精妙藝術價值以及文化底蘊深厚的特色建筑,對于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民居具有極大的促進和借鑒意義!
運用多學科交叉共融的研究方法,分析已有資料及成果,聯合設計學、風景園林、建筑學、城鄉規劃、植物設計等學科方向,對武陵四地傳統村寨營造技藝進行對比分析和總結。成果中最后一章設計實踐展開個案研究,結合武陵鄉村振興典型案例,繼續展開景觀策劃、規劃、建筑、植物設計學科交叉研究,進行特色鄉村景觀規劃與設計,形成可行性設計方案。展開武陵鄉土民居保護更新,武陵鄉土建筑再生設計,武陵鄉土村落保護更新,武陵鄉土景觀筑再生設計等,實實在在進行保護更新與傳承。
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更是人類文明的最大承載體,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體系的重要途徑。少數民族的建筑更是富有個性的特點,是少數民族人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有著豐厚的科學研究價值,應該認識到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建筑的重要性。當承載于傳統建筑的大量地緣特征和文化記憶,被鋼筋混凝土現代建筑取而代之的時候,我們便很難像過去那樣,通過識別建筑物來判斷出它所處的地理和文化區域。
在書中最后一章,作者對吊腳樓保護性再生進行設計研究,分別從村落規劃藝術、吊腳樓建筑藝術以及鄉土景觀藝術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依托綠水青山優美自然風光,實現新時代背景下農民守護宜居鄉村的美好愿景,建設傳統耕讀文化傳家的農村金山銀山,實現文明的更新與傳承,進而引發千千萬萬城市人口對鄉村的向往與追求。
傳統民居蘊含豐厚的生態智慧和藝術價值,承載的民族文化給后人留下獨特精神氣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統營造技藝傳承是古今歷史的接續和延伸。本書中作者高度尊重鄉村場所精神、回歸鄉村生活本源、完善鄉村空間特質、強化遺產的多元體驗,切實追求并實現了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的雙贏。在此意義上,本書的價值就更為顯著,更加令人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