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司倩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230011)
溧陽至寧德高速公路(國家高速公路網編號G4012,簡稱溧寧高速),是G40的聯絡線之一。該線路起自江蘇省溧陽市新昌樞紐,北接揚溧高速,途經安徽省、浙江省,終于福建省福安市,南接寧上高速。
G4012溧陽至寧德高速黃山至千島湖段是國家高速公路網溧陽至寧德國家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安徽省政府批準實施的“四縱八橫”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縱一的聯絡線。
項目連接黃山與千島湖景區,起點與徽杭高速公路相接,終點止于皖、浙兩省交界處與千島湖至黃山高速公路淳安段相接,向西可通過高速通往江西、湖北等地;向東可通過浙江杭新景高速方便的聯系浙江義烏、溫州等地。項目的建設將構建黃山至千島湖旅游快速干線,有利于促進黃山-千島湖黃金旅游熱線的開發開放,充分發揮旅游景點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
項目起于G4012溧寧高速績黃段與G56杭瑞高速徽杭段交叉呈村降樞紐互通以東1.6km處,新建呈村降東樞紐互通,與原呈村降樞紐互通組成復合式樞紐互通。項目起點設計樁號K0+000,路線整體呈東南走向,路線經過北岸鎮金竹村后在北岸鎮五渡村設置五渡互通;跨越淮源、昌源后在深渡鎮玲瓏灣設置深渡服務區;在武陽鄉設置武陽互通,跨越大洲源后設置省界收費站;終點位于塔嶺隧道內安徽省與浙江省省界;接溧寧高速浙江淳安段,設計終點樁號K25+540.55;路線全長約25.54km。
深入理解項目功能與定位,全面考慮項目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質條件和生態、人文環境等因素,按照交通運輸部《加快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指導意見》及《關于推進公路鋼結構橋梁建設的指導意見》相關文件精神的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充分落實“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發展要求,貫徹“安全耐久、資源節約、低碳生態、人文和諧”的設計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統籌協調、創新驅動、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以“生態畫廊、山水黃千”為設計主題,充分吸收國內外高速公路工程的先進技術及成功經驗,著力推行我省標準化設計成果,以質量優良、安全耐久為前提,將本項目建設成為“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節能高效、服務提升”的“旅游公路、生態公路”,打造綠色公路示范工程。

項目中K12+950~K13+600路段平縱面線位受前后互通和隧道位置、主線收費站高程控制,限制于新安江支流大洲源北岸典型榜山陡坡沿河路段狹窄走廊帶。綜合考慮減小邊坡開挖防護、節省造價、降低施工難度及對沿河水源保護區的影響,本路段創新設計思路采用裝配式懸挑路基及高低榜山橋,以實現高低分離式疊合路基斷面設計,路基斷面投影寬度由標準25.5m縮減為21.5m,有效減少開挖防護、節約占地保護土地資源同時利于榜山沿河陡坡路段平面展線。

結合地形,本項目選取ZK12+974.934裝配式懸挑結構、ZK13+082.934裝配式懸挑結構、ZK12+386.934裝配式懸挑結構3段共144m,設計采用裝配式懸挑結構。裝配式懸挑路基體系由立柱、外縱梁、挑梁、預制板、內縱梁、擋土板及錨桿聯結一體構成的結構形式,挑梁及立柱間距為8m;挑梁長度12.75m、梁高0.75m~1.5m,懸臂長度4.25m;立柱橫斷面尺寸1.5m×1.5m,立柱間由鋼筋混凝土內外縱梁連接形成整體框架結構;外縱梁及擋土板寬度50cm、內縱梁寬度100cm,上部設置配重擋墻;在挑梁上安裝8m預制鋼筋混凝土空心板,板厚42cm,形成外側鋪裝承重結構。
體系構件中挑梁、擋土板、外縱梁、預制板統一采用工廠化預制標準構件,以提高各個構件的使用性能及可靠性。立柱、內縱梁、配重擋墻、防撞護欄相對現場實施難度較低,可根據實施條件選擇性采用裝配構件或現澆構件。

按照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實施綠色公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本項目重點加強推進鋼結構橋梁的應用,將公路運營和維護設計與建設一并考慮,突出全壽命,強調系統性,強化養護設計與養護設施的統一。本項目選取K14+006大橋、K14+512大橋及K20+158大橋創新采用40m鋼板組合梁+鋼管混凝土格構墩體系,上下部結構均采用節段構件工廠化定制,分段運輸至現場拼裝。推進鋼結構橋梁建設的同時,將實現山區較大跨徑橋梁的工業化建造。

同時為進一步契合交通部綠色公路關于加強BIM理念推廣應用,同時便于施工過程管控及后期運維,本項目選取K12+850~K13+750高低分離式疊合路基段進行BIM專項設計,以實現創新結構及防護構造的三維模型展示、虛擬地模及施工各工序展示等。

黃山至千島湖高速公路K12+950~K13+600傍山沿河路段,由于項目地形地質條件復雜、景觀要求高。設計中采用了多種手段,最大限度的降低對山體的開挖、對河道的侵占、以及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本項目設計為山區高速傍山沿河路段的設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希望能為以后的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