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偉林,邵世坤,曾冠楠,朱智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市中心醫院 骨科,河南 鄭州 450007)
踇趾向足的外側過度傾斜稱為踇外翻,其癥狀多為踇囊炎、疼痛,女性多于男性[1],為臨床常見的足部畸形。手術治療踇外翻畸形的方法眾多,有文獻報道手術方式多達130 多種[2],近年來Scarf 截骨術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踇外翻,其療效肯定,并發癥少。但也有很多踇外翻畸形患者需要2 種及以上手術方式聯合治療[3]。本院采用Scarf 截骨術聯合Akin 截骨術治療中、重度踇外翻畸形患者60 例(98 足),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2年4月—2016年4月鄭州大學附屬鄭州市中心醫院治療中、重度踇外翻畸形患者年齡60 例(98 足)。年齡25~76 歲,平均(55.6±4.9)歲;女性48 例(80 足),男性12 例(18 足);術前均行患足負重正側位及籽骨軸位X 射線攝片,根據攝片測量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30~50°,平均(39.8±6.2)°,第1、2 跖骨間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14~23°,平均(18.2±4.6)°,重度踇外翻畸形患者35 例(56 足),中度踇外翻畸形患者25 例(42 足)。以上患者均有踇囊炎及疼痛癥狀。
術前根據X 射線片測量患者HVA、IMA 及脛側籽骨位置,同時記錄美國足踝外科學會足功能評分系統(AOFAS)評分。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聯合蛛網膜下腔麻醉,取仰臥位,于大腿根部綁電動止血帶加壓止血,常規消毒鋪巾。首先于第1、2 跖骨頭間取長約2 cm 縱形切口,暴露踇收肌止點,于止點處切斷踇收肌聯合腱。縱行切開籽骨懸韌帶,手法松解軟組織。Scarf 截骨術:再于第1 跖骨內側行長約8 cm 縱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顯露關節囊,注意趾背內側神經的保護,“L”形切開關節囊,可見增生骨贅,用微型擺鋸切除第1 跖骨頭內側骨贅。用電刀在第1 跖骨內側標記“Z”形截骨線,以微型擺鋸行“Z”形截骨,然后向外側推移并旋轉第1 跖骨頭,以矯正IMA,克氏針臨時固定,C 臂透視滿意后,依次擰入2枚雙螺紋加壓螺釘,擺鋸切除多余骨質,使跖骨內側緣平齊。Akin 截骨術:術中行C 臂透視及模擬負重實驗,如Scarf 截骨術后踇趾仍有殘留外翻,可向遠端延長切口,顯露第1 近節趾骨近端,在跖趾關節面遠端6~8 mm 處閉合截骨,保留外側骨皮質,楔形骨塊近端平行趾骨近端關節面,遠端平行拇趾甲緣,兩處截骨,去除楔形骨塊,骨塊基底約2~4 mm,可根據Scarf 截骨術后殘存的踇外翻角來調整,有踇趾旋轉畸形者,調整截骨線,糾正旋轉畸形,對合截骨面,以1 枚雙螺紋加壓螺釘自近端內側向遠端外側斜形加壓固定,沖洗縫合切口,記錄手術時間、出血量。
術后即可患足不負重扶拐下地,平臥位患足抬高,以利于消腫,傷口按時換藥,術后3 d 可穿前足免負重鞋適當下床行走,適度行跖趾關節主動及被動功能鍛煉,預防關節僵硬;6周后穿普通鞋,開始部分負重,加強跖趾關節功能鍛煉;3個月后復查X射線片,骨堅強愈合可正常活動。
術后對患者行家庭隨訪或門診隨訪,患者術后均行X 射線檢查,再次測量HVA、IMA、脛側籽骨位置。根據AOFAS 評分標準進行效果評定。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過程順利完成。手術時間50~75 min,平均(58.0±5.4)min,術中出血15~30 ml,平均(17.0± 5.6)ml。手術切口均一期愈合。2 例(2 足)患者出現趾背內側麻木,為趾背內側神經損傷,2~4 個月后好轉。60 例患者獲得隨訪6~20 個月,平均14.2個月,截骨處未出現延遲愈合或不愈合。術后HVA、IMA 及脛側籽骨位置均較術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AOFAS 評分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和圖1。
表1 手術前后HVA、IMA、脛側籽骨位置 及AOFAS 評分比較(n =60,±s)

表1 手術前后HVA、IMA、脛側籽骨位置 及AOFAS 評分比較(n =60,±s)
?

圖1 患者右足術前、術后X 射線片
治療拇外翻的手術方式有多種,在選擇拇外翻手術方式之前,首先應了解患者的病理改變,根據病理改變并結合患者年齡、要求,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才能有好的治療效果。踇外翻并非是踇趾的單一病變,常常是伴有其余足趾畸形和癥狀的第1 趾列復合畸 形[4],其病理改變包括踇外翻,踇囊炎,跖趾關節半脫位,第1 跖內翻;第2 趾錘狀趾畸形;第1 跖趾關節骨關節炎;第2、3 跖骨頭處胼胝[5]。
Scarf 截骨術現廣泛應用于臨床,其療效好,矯形能力強,術后脛側籽骨位置可由7 級降至2 級,且降低畸形的復發率,可恢復前足的生物力學環境,愈合快,并發癥少[6-8]。Scarf 截骨術適用于中、重度踇外翻畸形,張建中教授[9]認為Scarf 截骨術有以下禁忌證:①有較大的DMAA 角。②第1 跖骨在矢狀面有畸形。③較嚴重的骨質疏松。④第1 跖骨直徑太小。⑤內側跖楔關節不穩定。⑥第1 跖趾關節骨性關節炎。⑦局部有感染病灶。⑧下肢血運循環障礙。選擇Scarf 截骨術時應注意其手術禁忌證。Scarf 截骨術注意事項:①截骨前應行踇趾外側軟組織松解術,利于截骨后的移位,正確的“Z”形截骨是關鍵,可先用電刀在第1跖骨體上做好“Z”形標記,截骨時最好1 次完成,避免因截骨面不平整造成移位困難。②跖骨干截骨時適當將鋸片尾部抬高,朝向第5 跖骨頭跖側,使截骨面在冠狀面上成角25~30°,從而在截骨后遠端移位時使跖骨頭降低,改善足底的生物力學。③在“Z”形截骨遠端、近端的橫形截骨的深度不易過大,一般占骨干的1/3,避免術中、術后骨折的發生。④跖骨遠端水平外移時受跖骨干直徑的限制,最大可外移跖骨干的2/3,即至少要重疊1/3(跖骨遠端外移4~ 7 mm 即可)。⑤注意保護趾背內側神經,預防術后趾背內側麻木,本組病例中即有2 例患者出現趾背內側神經的損傷。⑥跖骨遠端向外側移位可進一步加大DMAA,向內側移位可減小DMAA,但可降低糾正畸形的能力,因此要把握Scarf 截骨術的適應證及禁忌證。⑦Scarf 截骨術完成后需觀察矯形效果,行模擬負重實驗,如矯形效果欠佳,則加做Akin 截骨術。⑧使用雙頭螺紋螺釘固定,不僅固定效果更好,而且螺釘兩頭的螺紋均埋入到骨質內,從而減少對周圍軟組織的刺激。多篇文獻研究表明Scarf 截骨術后足弓改變,使足橫弓得到加強,無跖側應力外移,改善足底應力分布,最大限度恢復前足生物學力線,同時有良好的籽骨復位作用[10-12]。
Akin 截骨術不能矯正跖骨內翻,較少單獨應用,多于其他截骨術聯合使用[13],如Scarf 截骨術、Chevron 截骨術。本組選擇的病例均在Scarf 截骨術的基礎上聯合應用Akin 截骨術。有文獻報道[14],如果Scarf 截骨術聯合跖骨頭頸部或跖骨基底部截骨,可能影響血運,導致缺血壞死、截骨處不愈合等后果,不推薦2 處以上的截骨術同時在跖骨上進行。Akin 截骨術是在近節趾骨進行,因此Scarf 截骨術與Akin 截骨術聯合應用時對血運的影響較小。Akin 截骨術注意事項:①Akin 截骨術楔形截骨塊底邊寬度約2~3 mm即可,具體可通過模擬負重實驗觀察Scarf 截骨后踇外翻的殘存角度來確定,截除1 mm 約可糾正5°外翻角。②顯露過程中注意保護血運,盡量減少軟組織的損傷,利于術后愈合。③應用Akin 截骨術截骨時需保留趾骨外側皮質骨,形成皮質骨合頁,增加截骨后的穩定性,使用雙頭螺紋螺釘固定。
綜上所述,Akin 截骨術可作為Scarf 截骨術的補充,兩者聯合應用治療中重度踇外翻畸形療效肯定,并發癥少,矯形能力強,緩解疼痛,且改善足底的應力分布,恢復前足生物學力線,預防或避免轉移性跖骨痛的發生,兩者聯合應用可互相補充,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