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法國、德國特約記者 梁燕 姚蒙 青木 ●柳玉鵬 丁廷立

“疫情給西方敲響警鐘!”德國新聞電視臺4月6日發出感慨,認為新冠病毒讓歐美國家顯得措手不及,抗疫舉措遠不如中國等亞洲國家果斷。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全球的沖擊超出人們的想象。歐美國家是工業發達國家,醫療等資源相對豐富,應對危機的體制也應更為完善,但恰恰相反,疫情將一些西方國家的諸多“痛點”暴露無遺,如疫情暴發初期,醫療預防政策缺失、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檢測和醫治等。歐美應對疫情不力,引來深刻的討論與反思,不少人聚焦西方國家的政治結構缺陷,擔心資本主義模式能否“通過新冠病毒的考驗”。
美國:一邊抗疫,一邊黨爭
美國成為全球確診新冠肺炎人數最多的國家后,德國《明星》周刊4月5日這樣評論說,“這是一種形式最可怕的資本主義:美國在我們眼前‘崩潰了”。文章說,在總統否認任何責任的同時,美國各州正在爭奪呼吸機設備,這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批評資本主義,尤其是特朗普的這種“激進資本主義”。
美國政府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依舊夾雜著鮮明的黨派分歧和沖突。就拿最近通過的高達2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法案來說,以總統特朗普為首的共和黨人將紓困重點放在波音公司、航空公司等大型企業身上,民主黨則更重視對中小企業、失業貧民的保障,以及國家衛生體系的支持上。國會共和黨人更批評以眾議長佩洛西為首的民主黨人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將氣候變化、節能減排和發展新能源等“無關議題”放到經濟刺激法案中去。美國媒體報道稱,國會民主黨人已開始討論第四輪經濟刺激法案,他們希望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未來刺激經濟的重要領域之一,而大部分共和黨人則反對聯邦政府斥巨資進行基建。具體到防疫上的分歧,紐約州是美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來自民主黨的紐約州州長科莫表示,特朗普總統和白宮對紐約州的幫助也是最弱的。在聯邦政府給各州的救災經費中,紐約州只得到1.9%的資金,而有的州只有幾十個病例,卻得到高達17.1%的經費。
全球最大的公關公司愛德曼總部位于美國芝加哥,近日其公布的“信任與新冠肺炎疫情”調查結果顯示,在歐美國家以及巴西、韓國等國的1萬名受訪者中,有58%的人擔心疫情被政治化。今年1月,“愛德曼信任度晴雨表”的調查結果曾引起廣泛關注:在全球28個國家、3.4萬名受訪者中,有56%的人認同“當前的資本主義模式對世界來說弊大于利”,78%的人認為“精英階層越來越富有,而普通人卻難以支付賬單”。據該公司創始人愛德曼介紹,調查最初是建立在知名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的論點基礎上的。福山主張,強有力的法律體系支持下的經濟流動性可以維持和發展信任,但2008年金融危機及后續發展證明,這種模式可能“不夠充分”。對此,美國馬里蘭大學政治學博士亨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無論是“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機,還是特朗普憑借民粹主張入主白宮,都證明歷史的發展遠非福山想象得那樣簡單。他表示,美國近年來社會極化加劇,很大程度上就是民眾在國家的治理模式上出現意見分歧。無論是對全球化的態度,還是在醫保、稅收、移民等國內問題上,美國民眾都分裂為意見截然相反的兩派。
福山3月底在《大西洋月刊》撰文說,無論民主政體還是所謂的集權政體,都可能出現抗疫成功的范例或存在敗筆。他的觀點是,面對疫情,沒有政治體制上的絕對優劣,只有“國家能力”的高下。但在美國,也有輿論在對比制度和模式。美國《斯坦福日報》3月19日刊文說,新冠病毒證明“中國模式”是正確的,制度上也體現出優勢,同時凸顯了當代西方治理的深層弊病:一方面是英美領導人沒有從專業知識的角度重視疫情,另一方面暴露出新自由主義時期英美在醫療方面長期存在的投資不足。
談及這次抗疫,亨利表示,美國向來被認為擁有全球最強大的公共衛生網絡和醫療能力,卻在浪費兩個月時間后成為全球疫情的新“震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太多。其中,美國聯邦制的制度弊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美國各州都有較大的自治權,這導致美國在至關重要的隔離政策上難以全國協調,目前仍有一些州沒有宣布“居家令”,而在紐約等州宣布“居家令”后,一些民眾跑到其他州,造成疫情新的擴散。美國公共衛生部門在研制檢測試劑問題上動作緩慢,程序復雜,貽誤了戰機。就像科莫所說,聯邦政府不應壟斷檢測事務,應讓各州自行檢測自行公布,而僅紐約州就有十余家有實力的實驗室。▲
“自鳴得意的政府將被選民撕成碎片”
“這場疫情是對美國社會模式的‘壓力測試。”法國《回聲報》網站一篇文章稱,美國的制度組織形式并沒有為全社會提供牢固的保護網。舉例來說,各州州長可以決定各自的隔離程度,與美國總統之間也沒有什么協商。此前,在帶薪休病假的問題上,美國現行制度已埋下誘發深層危機的隱患——1/4的工薪階層沒有帶薪病假,加上很多人沒有醫保,導致人們不敢去醫院檢查。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美國很多政府高官和政治家私下承認中國抗疫模式的成功,但出于意識形態成見,不愿意公開承認。另一方面,與福山不同,有些政客仍傲慢地堅持“在抗疫問題上,民主制度一定比社會主義制度更有效”,有些人則拐彎抹角地建議學習與“中國模式”相似的“韓國模式”。現在,美國很多城市也把體育場館和展覽中心改建成野戰醫院,這與中國首創的“方艙醫院”如出一轍。對此,亨利稱,如果說美國抗疫模式與中國有什么不一樣,那就是由于美國政治體制和聯邦制的限制,很多措施不如中國有力、有效,導致疫情沒有得到及時控制。
有歐洲媒體也談及亨利所說的“致命傲慢”。德國《明鏡》周刊6日認為,抗擊疫情的最佳策略來自亞洲,但西方國家一貫認為,“我們是現代民主社會,很難向亞洲的集權國家和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學習任何東西”。在亞洲,這被稱為“西方的傲慢”。文章說:“現在,我們不得不學習亞洲的策略,但顯然已經晚了。”
德國著名政論雜志《希思羅》6日刊登長文,把接受疫情考驗的歐洲形容為“北大西洋的病人”。文章說,新冠肺炎疫情對西方國家的打擊要多于東亞國家,“西方不再是世界的榜樣”,有很多跡象表明,疫情危機也可以被視為象征性的時刻:作為西方衰落的象征。
“自由民主制度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幸存嗎?”這是西班牙前外長、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安娜·帕拉西奧近日思考的一個問題。帕拉西奧提到,美中模式不同,中國體系重視位于儒家思想核心位置的社會和諧,而美國所代表的西方體系繼承啟蒙運動的傳統,強調個人優先。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這種對比更為明顯。當疫情導致全球經濟體陷入停頓時,大規模失業和財政緊縮政策極具破壞性,這會加劇歐美國家民眾對現有體制的不信任。連同對生命的威脅和對自由的限制,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不但將加深人們對西方自由主義的懷疑,還將削弱西方在這場(與中國)正在進行的全球理念之爭中的地位。
歐洲國家抗疫初期沒有施展手腳,是因為民眾習慣了所謂民主規范,政府也想在采取限制性措施和迎合民意上求得平衡。這與能管控國界、有更高效人口管理機制和行政杠桿的國家相比,顯然要處于劣勢。英國《每日電訊報》3月8日刊文說,疫情就像地震,有可能重塑全球秩序,那些“自鳴得意的政府將被無情的選民撕成碎片”,特別是尚未從雷曼危機中完全恢復元氣的
西方政治體制將遭受“二次重創”。談及歐盟國家應對疫情的表現,文章失望地表示:歐洲主義是一種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態度,在面對疫情、危機和戰爭時,人們會回歸民族主義。一位匈牙利政治學家近日撰文說:“病毒就像是催化劑,加速形成一個全新的世界,意味著資本主義即將終結、舊體制將完全崩潰。”
設立在德國的非政府組織“您的公共價值”資源與發展部主任廖燃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一些西方國家的民眾對政府、媒體和私營部門在這場公共衛生危機中的表現感到失望。他表示,稍早前,《法蘭克福匯報》有關“對未來前景希望度”的調查結果就顯示,僅有24%的德國民眾表示對未來抱有希望。可以說,疫情加劇了這種失望情緒。廖燃說,原本很多發達國家有較為完善的醫療系統和社會保障體系,也在動員社會及部署、投送前線軍需供應和防止生化武器襲擊等方面有豐富經驗,但這次應對疫情的初期表現卻顯得六神無主,亂象不斷。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錯失防疫良機,英國曾提出“群體免疫”,瑞典一度提出“四不”抗疫政策(不檢測、不隔離、不收治、不公布),有的國家截留其他國家物資、有的國家老人被放棄救治等都引起很大爭議。就連德國聯邦衛生部長施潘也滿不在乎地忽視來自國內最大衛生用品制造商和批發商的預警信息,導致德國醫療防護物資全面緊缺。廖燃說,一些歐洲國家的老年人成為最脆弱的群體,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非常令人痛心。▲
西方模式與病毒考驗
1月29日,當中國人全力抗擊疫情時,法國工會還在組織游行,抗議退休制度改革。在靠近巴黎唐人街的意大利廣場,工會示威者維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是巴黎地鐵公司的一名技術員,在他看來,法國在馬克龍總統領導下越來越偏向美國式的資本主義道路。他認為這樣的道路就是一切向錢看,一切看企業效益,損害的是工人階級自19世紀通過斗爭得來的社會福利成果。
廖燃認為,一些西方國家的民眾之所以對自身制度不滿,還與政府官員掌握和調度資源的權力有限有關。因為權力都在議會,議會通過任何議案時,各政黨間會討價還價,形成共識可能要很長時間,等到議案通過,時機早已錯過。在這次疫情中,西方國家政府官員遲遲無法下令關閉小學和幼兒園,就是怕影響學生家長的工作,而家長的薪酬是由雇主給付還是保險公司給付,不是政府部門能決定的問題。
西班牙《公眾報》近日評論說,“世界危機、新冠病毒和垂死的資本主義是致命的組合”,病毒似乎發揮著世界大戰的影響,讓人們通過各種亂象目睹了資本主義體系的創傷性變化。《起義報》則提到,疫情給人們留下的教訓之一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遠非最有效的組織方式。“俄羅斯之春”網近日還刊發文章說,資本主義作為一個體制將輸掉對新冠病毒的戰爭,因此迫切需要將該體制改為更加公平和高效的體制,“否則,就像科幻電影中那樣,無政府狀態將在世界上發生”。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教授特卡琴科認為,“抗擊疫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全社會的動員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治理體系”,而當前西方國家面臨的危機表明,西方模式未能通過這一病毒的考驗。
除談論資本主義本身,國際輿論中還有很多對歐盟治理的反思。疫情的應對措施顯示出歐洲的不團結,本來危機可以成為歐洲大陸展示團結的大好時機,結果卻成為反面教材。新加坡《海峽時報》刊文認為,疫情可能改變歐洲大陸的政治版圖,甚至瓦解其現有結構。還有俄媒列出一些“怪現象”,如美國人爭相搶購武器、北約國家相互截留防疫物資。俄媒認為,“疫情暴露西方政治體制的缺陷,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聯盟瓦解”。資本主義作為一種體制,其主要價值不是人的生命、互助,而是不惜一切代價獲得最大利益。對此,廖燃認為,疫情凸顯了歐盟結構設計的缺陷,雖“同在一個屋檐下”,但又不得不“各人自掃門前雪”。
“要命的還有‘資本主義病毒。”德國《星期五周報》的一篇文章認為,歐美國家在抗擊疫情時表現得不夠團結,反應緩慢,揭示了其真正的弱點和危險。一些接受德國新聞電視臺采訪的專家和政治家表示,這場疫情只是西方衰弱的催化劑,在經濟、科技等許多領域,亞洲國家正在崛起,“現在是西方反思并改變的時候了”。▲
環球時報20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