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剛
三、行動
“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在未來推進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要刷新思想、尋求突破,站在科技創新的制高點上,書寫人類發展進步的輝煌篇章。
(一)尊重歷史,從科技創新發展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中刷新思想
從兩個事例說起:一個是我國高鐵與汽車創新發展的兩種不同方式。高鐵通過全球競爭方式,以不到1000億元的代價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創新發展,成為上到國務院總理、下到普通百姓引以驕傲與自豪的中國品牌和名片。汽車通過行政審批方式,花了至少60萬億元,而什么核心技術也沒有得到,至今沒有屬于自己的國際品牌。另一個就是我國“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產品的簡稱)創新發展的兩種不同模式。核高基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十幾年來,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了至少1000多億專項資金(2014年9月設置了1200億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2019年1400億多元),至今仍然沒有實現“攻克一批關鍵技術、研發一批戰略核心產品,形成具有國家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研發與創新體系”的規劃目標。與此同時,中國民營企業華為則集聚全球全國核高基領域的頂級人才、先進技術和獨特產品,自主創新,成功研發出“麒麟”智能手機芯片、“鯤鵬”服務器芯片、“凌霄”路由器芯片和“鴻蒙”操作系統,一躍成為全球5G通信領域最耀眼的明星,成為美國都害怕且竭盡全力瘋狂打壓的世界級科技創新型企業。
這兩個事例引發我們很多有益的思考:核心技術與優質產品,行政審批不出來;基礎研究與發明創造,僅憑規劃不出來。唯有競爭和來自企業乃至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內在需要的自主創新,才是科技創新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不競爭怎么會有競爭力?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釣魚工程,怎么會有創造力?)。
要推進科技創新發展,擺脫我國科學技術相對落后的局面,打破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技術瓶頸,就必須準確定位政府的職能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建立健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工信部、國防科工局與軍委科技委、戰略規劃辦、聯合參謀部、政治工作部、國防動員部、裝備發展部、后勤保障部,統籌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工作制度。回歸中國科學院聚焦基礎科學研究,中國工程院聚焦國家工程科學技術研究,各大院校聚焦人才培育,軍隊科研機構聚焦軍事需求論證和作戰能力生成研究,企業聚焦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的正確軌道。
加強基礎科學、核心技術和科學管理能力建設,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市場配置科技與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競爭對科技創新發展的倒逼與推進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崇高信仰、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創新性人才,不斷推進中國科技界、教育界和中國企業以獨樹一幟的科學思想、獨辟蹊徑的科學路線、獨到之處的科學觀點、獨具匠心的科學發現、獨一無二的科學價值,引領中國國家創新發展戰略落地,引領中國企業創新發展,引領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二)立足現實,從研究解決科技創新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中尋求突破
如何突破公私分立的體制性障礙、軍民分離的結構性矛盾和權利規則機會不一的政策性問題,是科技創新發展必須解決且不能回避的三大難題。這三大難題的解決,都能從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2018年11月1日)、在歷次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的講話,以及關于新時代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找到答案。
1.調整改革我國科技創新計劃管理體制。將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民口單位的人才、技術、資金、設備、信息等資源,納入國家科技發展規劃計劃、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規劃計劃,集中全社會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發展。調整改革有礙科技創新的生產關系和政策制度,從源頭上徹底解決軍民分離問題,徹底解決80%以上的軍民兩用科學技術(中國科技大學的廣域量子通信技術,華為的5G通信技術,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的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國防科技大學超級計算機和深圳研詳特種計算機,比亞迪、臥龍集團的新能源、新電機技術,蘇州賽菲集團、江蘇恒神的新材料技術,中芯國際、寒武紀、海威華芯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等)領域的分散管理體制導致的重復投入與資源浪費問題,提高國家科技創新發展和國防科技工業與武器裝備建設質量效益。
2.加快壟斷行業混合所有制結構調整。充分體現創新、競爭、開放、多元、高效的要求,鼓勵非公有制主體以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獨特優質產品、先進工藝技術或資金參與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以國有資本為主導、民營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參與的混合所有制結構。統籌軍民力量,整合優勢產能,構建更加完善的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科研生產體系,通過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和投資方式多樣化,對核心能力建設在保證政府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允許社會資本經核準后進入;對民營企業領先的科技領域,經與民營企業協商同意,國有企業可以參與其混合所有制改造;對一般能力建設,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通過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給予必要支持。逐步形成向國民經濟和社會主體開放的體制架構和內在機制,讓全社會一切能夠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創新工作和服務的主體涌流,真正建立起公私一體、軍民一體、平戰一體的國家科技戰略體系和能力,為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發展利益相適應的科技強國和強大軍隊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撐。
3.強化科技創新發展政策制度調整改革。政策制度的調整改革必須始終貫徹“開放、競爭、融合、創新、實戰”五大理念,最大限度地防止與約束權力尋租等違法違規行為,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最大限度地激勵所有不同所有制主體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創新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由計劃向市場、壟斷向競爭、分割向融合、守舊向創新、靶場向戰場的歷史性轉變,實現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發展。
4.抓緊修訂科技法規。確立科技法規修訂的鮮明導向——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實踐性、必然性、系統性、局限性、不確定性、可持續性),體現科學創新精神(理性精神、求實求真精神、批判和懷疑精神、創造與探索精神、改革與創新精神、平權與團隊精神、奉獻和人文精神),充分發揮科技人員聰明才智,使所有為提供國家公共產品、技術和服務的不同所有制主體,擁有同等地位、權利和機會。據此,修訂國家科學技術進步法、知識產權法、專利法、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法律法規。
5.激勵創新政策。國家通過調整制定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無息貸款、保險保護、價格傾斜等政策,國防科技工業和軍隊裝備采購部門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鼓勵競爭、激勵創新的合同條款,著力激勵那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創新成果,對推動基礎科學、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發展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各類單位及其創造者。特別要完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激勵機制,允許科技成果創造者擁有部分知識產權和長期使用權,并以法律或合同形式進行事先確權,通過轉讓、入股、使用費、現金獎勵等多種靈活形式,實現相應回報。
6.資金融合政策。充分發揮近2萬億國家科技投入政府基金的基石作用和對市場技術資本的引導作用,讓更多的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進入到技術資本市場,讓低流動性的技術資本再轉變為高價值和高流動性的金融資本,使其成為中國經濟向內生型經濟轉型的科技金融動力引擎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動力引擎,實現經濟增長不再依賴邊際效用遞減的投入方式,而是通過科技創新從供給端創造新需求的經濟增長方式。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發揮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及其辦公室的統籌協調職能,統籌規劃與集中使用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資金、國家軍民兩用重大科技專項資金、國家軍民融合產業基金、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戰略大后方建設資金,以及重點地區和行業軍民融合產業基金。集聚全球全國全軍相關領域頂級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全力攻克一批長期制約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的短板、瓶頸難題,化解一些影響我國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重大潛在風險。此外,融合“七費”(武器裝備科研費、購置費、維修管理費、陣地建設費、使用保障費、國防科研條件保障費和生產技術改造費)的統一使用管理,制定面向不同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的“七費”管理辦法。
7.金融扶持政策。加快推進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制、股份制改造和資產證券化進程,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盡快打造由不同所有制企業的領軍人才和核心技術融合而成的真正的“國家隊”。建立專業的軍民融合股權投資、成果轉化、貸款擔保服務機構,量身定做激勵技術創新、化解武器裝備研制風險的金融(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扶持所有推動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的不同所有制主體共同成長,為軍民融合產業化發展提供精準的金融支持。制定民間資本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投資管理辦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民營企業、中小科技企業和創業投資企業的資金,服務于國防建設。
8.價格傾斜政策。建立完善遵循價值規律、科技發展規律、裝備建設規律的價格形成機制和管理制度。遵循價值決定價格的規律,對擁有獨立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武器裝備作戰使用效能的高價值技術和裝備,給予必要且適當的價格傾斜,激勵科學創新和技術發明,推動高技術裝備的發展;遵循技術決定價格的規律,加強裝備技術的先進適用性論證和價值工程分析,確定合理的目標成本價格。充分發揮價格杠桿對國防科技工業和裝備建設的促進作用,重視現代高技術研發的軟件和人力成本,通過靈活的定價辦法使自主創新投入的“倍加”的腦力勞動和軟件成本能夠得到補償,以激勵研制和生產創新。建立價格激勵機制,合理確定客觀反映裝備作戰使用價值的價格構成,鼓勵承制單位自覺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健全知識產權制度,積極開展對無形資產價值的評估,對技術先進、特別頂用、能夠明顯提升裝備體系戰斗力的技術或產品,按照物有所值原則給予獎勵性的合同定價。積極摸索適合于裝備科研、生產、維修等不同階段和裝備不同性能、質量特點、采購數量的多種形式的計價管理辦法,體現優質優價原則。
9.徹底清理阻礙科技創新尤其是阻礙市場競爭的現有法規標準。按照“應融則融、應競則競,融競并舉,相互促進”的原則,對于適用融合與競爭性采購的技術、產品、服務項目,開展軍民同條件、同標準、同要求的公平競爭。健全國家和國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效益與利益分配機制,遵循知識產權“誰投資誰所有、誰創造誰擁有、誰轉化誰享有”的原則,對國家和國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收益,按照40%歸科學技術發明人,30%歸發明人團隊,15%歸發明人所在單位,15%歸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辦公室,激發鼓勵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創意、創新、創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三)放眼未來,從國家維護安全、發展、利益和滿足企業發展需求中確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目標和路徑
1.確定戰略思想和目標。按照需求牽引、技術推動,計劃調控、市場競爭,擴大開放、合作共贏,靶場試驗、戰場檢驗的基本原則,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的改革與發展。既要制定包括中國民營企業在內的其他非國有經濟主體,參與國家科技發展的戰略規劃、管理體制、工作機制和法規政策,又要制定吸引世界各國科技領先人才和先進科學技術與產品參與我國科技發展的方針、政策、策略和路徑。使我國高端裝備制造、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真正建立在全國乃至全球最先進的技術質量水平之上,逐步實現我國工業發展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目標,全面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實施差異化競爭和不對稱發展戰略,率先推出具有獨特價值和創新特征的領先科學、技術和裝備,逐步化解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存在的“四強四弱”(一般裝備生產能力強、高端裝備科研生產能力弱,仿制裝備生產能力強、自主研制裝備生產能力弱,機械化裝備研制生產能力強、信息化裝備研制生產能力弱,防御性裝備研制生產強、進攻性裝備研制生產能力弱)結構性矛盾,鑄造世界一流高技術裝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打贏未來任何強敵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形式發起的現代化戰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充分發揮經濟發展需求和軍事斗爭需求牽引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科技發展規劃、國防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規劃,基本上是由大學、科研機構的專家根據技術發展趨勢決定發展方向、目標和建設項目,經濟發展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以及未來作戰需求很難充分體現在規劃中,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嚴重削弱。要改變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的傳統做法,從浩瀚無垠、雜亂無章的大數據中,通過超算和人工智能深度挖掘、綜合分析出核心有用的小數據,作為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的客觀依據。采取各行業各專業的骨干企業出題,各戰區聯合作戰部門提出需求,由全國不同所有制主體真正有能力的企業、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同臺競爭揭榜應答的方式,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配置到最需要、最能出成果的地方。
3.夯實科技創新的基石。在解決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社會發展等領域的重大問題時,教育發揮著根本性作用。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質量取決于人的質量,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水平同樣取決于人的質量,而人的質量取決于教育,尤其取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一直在我們的耳邊回響。“現在的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以色列是軍民融合式教育創新的典范。在自然資源匱乏、生存環境惡劣、周邊人文社會環境十分不利的條件下,強烈的危機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催生了寓軍于民、軍民深度融合的教育創新體系、科技創新體系的形成,創造了軍事科技、農業、物理學、醫學、信息技術等領域的輝煌成就,使一個不到世界千分之二的人口獲得了近四分之一的諾貝爾獎,控制了近三分之二的世界財富。
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軍隊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加強教育資源統籌,完善軍民融合的人才培養使用體系,提升軍事人才質量。2016年5月中央軍委頒發《軍隊建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要“更加注重軍民融合,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保證”。實現強軍興軍戰略目標最緊迫最重要的是以人才集聚優勢謀求備戰打仗勝勢。把深入推進軍民融合式教育創新,作為加快轉變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的重要途徑,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和科學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走出一條興國強軍的辦學興校之路。
4.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創新理念。教育創新是實現包括創新驅動和軍民融合在內的任何國家戰略的根基。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創新理念是實現包括創新驅動和軍民融合在內的任何偉大工程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教育創新理念就是注重和滿足人的社會性、經濟性和個性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全體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都得到充分發揮之際,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之時。
5.創新教育管理體制機制。就是要按照以人為本、自主創新、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要求,建立完善教育創新組織管理機構、工作機制和政策制度,統籌國民教育和國防教育規劃,優化配置軍地教育資源。建立完善從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到裝備采購、使用、維修、保障等環節,軍民高度統籌、充分協調的法規制度和標準。建立健全軍地教育協同工作機制、聯合培訓機制、共享使用機制,打造軍地結合、優勢互補、相互支撐、互惠共贏、產學研用一體化軍民融合科技協同創新平臺,最大限度地把有限資源轉化為部隊戰斗力和社會生產力,為增強國家戰略競爭力提供最重要的人力支撐。充分運用市場經濟規律和價格杠桿,充分發揮投資、金融、證劵等工具對優質資源、優秀人才的激勵作用和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效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滿足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發展需要。
6.著力推進科技領域的軍民融合。科技領域軍民融合,必須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科技強軍的思想,與2030年躍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35年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和一流軍隊的目標相向而行,與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國家科技管理體制調整、國防科技工業管理體制和武器裝備采購制度改革同步推進。
7.建立持續穩定投入的基礎研究與原創資助體系,制定吸引前沿科技人才積極參與基礎研究和原創發現的扶持政策。優先投資原創性的科學發現、顛覆性的新系統技術、多層次多技術融合的聯合作戰概念,對現役武器裝備作戰效能進行適應性系統改進與提升的解決方案,以及打破敵我雙方成本平衡的創新項目。
8.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術。集中國家和民間科學技術人才、資金、設施設備等資源,充分應用民營企業70%的技術創新成果,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商會協會聯盟資源優勢,組織形成各行業各專業國有和民間頂級高手組成的國家隊,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建設創新,協同攻克硬科學、黑科學、軟科學等基礎科學領域的一個個“哥德巴赫猜想”,盡快突破和創新軍民兩用集成電路技術、動力技術、太赫茲技術、核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生命科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網絡信息技術、衛星通信技術、量子通信與計算技術、隱身與反隱身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技術,打造能打勝仗的一流武器裝備,為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利益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9.強化軍民融合制度創新。僅有技術的突破,沒有管理制度的創新,難以保障技術創新的持續性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效益性。因此,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兩個輪子必須一起轉。在大力推進科技軍民融合與協同創新的同時,必須強化軍民融合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法規制度和方式方法的創新。一要建立跨國界、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專業的軍民融合組織領導管理體系,建立融入包括非公有制經濟主體在內的所有人才、技術、資金、設備等資源的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發展規劃計劃管理制度,建立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先進技術和產品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維修的直接通道與機制。二要抓緊制定頒發軍民融合發展法和武器裝備采購法,明確優勢民營企業參軍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實施軍民一體化的國防工業和裝備建設管理體制和需求牽引、計劃調節、市場競爭、靶場試驗、戰場檢驗的武器裝備研制生產與采購運行機制,明確大型復雜武器裝備分系統與配套產品體系外包比例。三要建立完善軍民融合制度創新管理機構,制定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管理制度、軍民兩用技術體制、質量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服務保障標準等,清理、修訂影響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國家標準、國家軍用標準和行業企業標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主席的著名論斷。“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科技是立國之本,教育是強國之根,國防是衛國之基。70年來尤其是近10年來,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天眼、蛟龍、墨子、嫦娥、北斗、微信、高鐵、航母、5G通信、飛天云操作系統、東風快遞、殲-20、運-20、直-20等重大科技成果光彩奪目。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技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未來,新時代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必將建立在科學的創新體系、先進的創新文化、高效的創新體制、堅實的基礎條件、協同的創新平臺基礎之上,逐步形成開放、競爭、融合的科技創新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政策制度,集聚國內外科技領域不同所有制主體的頂級人才、領先技術和獨特產品,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強國、經濟強國和世界一流的人民軍隊,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