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裝備是戰斗力生成的重要影響因素,隨著戰爭形態不斷演變,軍事裝備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依靠獨立的軍事裝備生產體系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戰爭需要,引入民用技術助推軍事裝備研制成為推動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一、民企參與軍事裝備研制主要問題
在國家大力倡導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背景下,當前軍地技術交流日益增多,“民參軍”熱情高漲,部分軍事領域的民用資本已初具規模;但民企在軍事領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尤其以軍事裝備研制為代表的核心領域,軍民二元分離問題比較嚴重。
一是融入規模不大。據全國工商聯統計,2016年進入軍工領域的民企約1500余家,與美國1.35萬家的體量差距較大。“民參軍”壁壘源于軍工企業長期占領市場,信息、政策優勢明顯,加之軍工企業資本雄厚且產業鏈成熟,民企劣勢明顯;另外,民企在軍事裝備研制中極易因需求信息掌握不及時、研發方向偏差、產需結構不協調、規模效益不突出等問題出現虧損。
二是融入深度不夠。從近年統計數據分析,參與軍事裝備研制的民企主要以生產武器裝備配套為主。以量子信息技術、3D打印技術、5G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參軍的較少,客觀上也是由于高新技術企業一旦涉軍極有可能面臨敵對勢力的技術封鎖,影響企業國際經營。
三是融入渠道不通。從“民參軍”全過程分析,一方面是軍地之間的信息渠道不通,尤其涉及軍事裝備研制,因保密問題,民企不能及時掌握需求;另一方面是民企要從事裝備研制,需要辦齊“軍工三證”(即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格認定、裝備承制單位資格審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許可審查),辦理周期長且程序繁瑣。
二、民企參與軍事裝備研制的各方風險分析
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是“民參軍”政策的核心內容,而軍事裝備研制又是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的重要內容,就科技創新主體而言,民企參與軍事裝備研制存在不少風險。
從管理角度分析:國家大力推動民企參軍,初衷是打破軍民技術壁壘,實現互利共贏;但也面臨極大風險,如果民企在軍事裝備研制過程中沒有真正融入體系,資金投入、科研管理、工作組織依舊軍地分離,由于軍地裝備研制信息不流通,容易降低裝備研制的質效,增加協調成本,也會因擠占效益,降低軍事裝備研制的連續性,影響軍事裝備研制效益。
從軍方角度分析:軍工屬國有資產,軍事裝備研制交由軍工有較好的信用保證,且裝備后續維修保障問題不突出,相反選擇民企,在研制時間、即時產量、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建設上都會有較大風險。
從民企角度分析:軍品市場本身屬于買方市場,尤其是軍事裝備研制,本身就不具備軍民通用性,一旦軍方不使用產品,勢必造成民企虧損;另外,不少民企都是以“小核心、大外圍”模式進行運作,以無人機為例,國產最先進的無人機技術涉及的企業有十幾家,對無人機進行軍事化改造難度不大,但由于技術資源分散,長期穩定供貨和裝備維修保障都無法保證。
三、民企在軍事裝備研制中的定位初探
客觀上看,民企完全融入軍事裝備研制領域并不現實,要強化民企在軍事裝備研制領域的作用,推動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向深入發展,就必須圍繞技術應用這個核心,分階段有重點地將民企引入軍事裝備研制領域。
著眼于軍事裝備研發。軍事裝備研制區分需求提出、技術論證、方案設計、裝備研發、型號研制、量產配發、后續保障等步驟。對民企而言,受市場競爭影響,民企難以長期穩定地保證供給,受資產所有制影響,民企接收不了國家對裝備生產線的直接投入,因此軍事武器裝備研發全權交于民企并不現實。結合民企特點,可重點將民用技術引入裝備研發階段,待技術成熟后,再由軍工企業進行后續步驟。
發揮民間資本優勢功能。較之國有資本,民間資本運用更為靈活、管理趨向自由,要注重發揮這些優勢,擴大軍事裝備研發的外圍科技體系支撐,以參與軍事裝備研發的民企為窗口,聯通地方同類技術,打通軍地之間的科技體系隔閡;另外,可以通過規定軍地投入占比、部分項目允許民間資本投資的方式,豐富軍事裝備研發投入來源。
強化相關制度保障建設。首先要簡化準入制度,可通過部門聯合辦公或設立審批服務中心減少申報皮鞋成本,通過同類材料合并減少申報材料數目,通過統籌設計將辦事流程進行整合;其次規范定解密制度,可設立專職部門壓實主體責任,也可根據企業申請,采用部分解密、有限范圍知密的形式擴散技術;最后要明晰產權歸屬,參與研發的軍民雙方都應該擁有技術使用權,技術收益權應根據貢獻率合理分配,而技術擴散由軍地雙方共同控制。
參考文獻:
[1]張玉常,張立剛,曾琦.民營企業參與軍隊武器裝備建設初探[J].科技研究,2017(11):7-9.
[2]王亞玲.西部高端裝備制造業軍民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7(3):38-43.
[3]曾炳星,曾凌川,王斌.關于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與軍民融合建設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業,2011(10):6-8.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研究生院王應生 國防大學研究生院2018級國防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為軍民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