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鵬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王於昌 李 鵬 攝
王於昌,1954年7月入伍,先后在空軍航空兵和地對空導彈部隊服役,曾兩次擊落美制U-2高空偵察機,1964年7月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授予個人一等功,提前晉升軍銜,受到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于1973年3月復員,被安置到蕭縣百貨公司工作,1998年1月退休,2009年12月被安徽省總工會授予“省勞動模范”稱號。2019年7月,他獲評“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稱號;7月26日,受邀參加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會議,受到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36年,王於昌出生于蕭縣張莊寨鎮王柳園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54年6月,就要初中畢業的王於昌響應黨的號召,報名參軍,經過嚴格選拔,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兵。他先后在空軍成都第四航空預備學校、太原第10航校等軍事學校學習文化課和航空知識,接受軍事技能訓練和對戰斗機的地面維護檢修。1959年,王於昌進入陜西省三原空軍專科學校學習。王於昌刻苦學習,他所學的有關導彈知識的專業課,每門的結業考試成績都是優秀。
1962年5月,王於昌畢業后分配到二營三連工作。他們的任務是組裝導彈,為導彈加注氧化劑、輔助燃料和冷氣,中和沖洗導彈。王於昌和他的幾個戰友反復模擬訓練,最后達到滴水不漏、無絲毫差錯的程度。
在地對空導彈部隊機動作戰過程中,三連作為技術保障連,工作時間最長,任務最艱巨,每次參加戰斗前,王於昌都作了充足的準備,在戰斗中他和戰友密切配合,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臺灣當局使用的美國U-2高空偵察機(以下簡稱U-2),在20000多米的高空拍攝的照片,可供判讀橫向范圍達150公里,可在任何復雜氣象條件下,飛到我國大陸的任何一個角落竊取情報。新誕生的共和國戰機最高升限17000米,高炮最高射程也僅10000米,對U-2無可奈何,只有地對空導彈才是U-2的唯一殺手。
1964年3月8月,王於昌所在的導彈二營奉命趕往福建漳州設伏。7月7日8時,一 架U-2自 臺灣往北飛行從上海入陸,二營稱為“北U-2”。9時,另一架U-2在廣州東南出現,從廣西陽江進入大陸,二營稱其為“南U-2”。近11時,臺灣的F-101高速殲擊機也飛竄大陸。二營一個營的兵力、4發導彈對付三架敵機,又是多批單架、兩種機型,戰情復雜。狡猾的北U-2和F-101在接近二營的時候,又掉頭逃跑了。中午12時25分,南U-2在汕頭、南澳以南海上繞個半弧,直飛漳州,逼近二營32公里時,指揮員命令開天線,敵機正好在熒屏中間,導彈隨即發射。從開天線到發射僅3秒,敵機預警12系統此時才告警,并以30度大坡度試圖逃脫,但為時已晚,被導彈擊中,起火爆炸,飛行員李南屏死于艙內。漳州之戰是地空導彈兵首次運用“反電子預警1號”助戰成功,拉開了電子對抗的序幕。
1973年3月,王於昌復員回到家鄉,被安置在蕭縣百貨公司,當上一名營業員。“我是黨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搬!無論在哪兒都要把工作做好!”王於昌說。
轉換到這么一個全新職業,每天握尺量布、撥弄算珠,也不容易。尤其是剛開始,看到其他同事輕巧而精準地將成匹的布料扯開,又靈活地撥弄算珠,一口喊出價錢,王於昌著實感到技不如人。于是他每天拿把尺子練手法、練技巧,筆算和心算一起練。很快,他就掌握了技巧、遠超別人,并被同行稱作“快手神算”。不久,他由營業員提升為柜組長,又由柜組長提升為門市部部長。1975年,王於昌被提升為縣百貨公司人秘股股長,負責單位的人事、工資調整等工作。工作中他從不講私情,人稱“老直犟”。
王於昌總是教育孩子:“少耍嘴皮子,實實在在地把工作干好比什么都強;無論何時,你們像我一樣,靠本事吃飯,不要讓任何人說閑話。”
在他的教育下,三個孩子個個事業有成。大女兒先前是上海三聯書店的會計師,后任匯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她工作出色,多次被評為“三八紅旗手”;二女兒每年都是先進,如今獎狀摞起來有一米多高;兒子是縣國土部門的業務骨干。
“我爸爸是個英雄,但他從不張揚,我們做兒女的都沒沾到過他的光。我們的今天,全都是自己打拼來的。我們不怪爸爸,正是因為他的直犟,我們才得以獨立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大女兒說。
“我這一生對名利看得很淡,從不想讓子女去強求什么,只要努力,水到渠成即可;這次我能夠獲得‘全國模范退役軍人’榮譽稱號,非常高興。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國家沒有忘記!我愿隨時聽候黨和人民的召喚!”王於昌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