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可 編輯/丙丁

胰島素、飲食、運動被視為治療糖尿病的“三架馬車”。其實人們在古代就提出將藥物、飲食和運動結合起來控制糖尿病的發展。糖尿病在中醫理論中屬于消渴病,古代名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提到:“消渴者,應先行百步,多者千步。” 運動對于糖尿病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被診斷為糖尿病之后,醫生也往往會對患者推薦運動方案,稱之為“運動療法”。
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組以1998年至2000年參加過糖尿病調查的人為對象,分析了他們每天的步行時間和患上糖尿病的關系。這些人參加糖尿病調查時的平均年齡是62歲,男性占36%。研究小組排除體重和年齡等影響后發現,與每天步行兩小時以上的人(約1萬人)相比,每天步行不到30分鐘的人(約4000人)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是前者的1.23倍。成年人步行30分鐘約走3000步。歐美也曾有研究報告指出,日常的步行能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適合運動。要想既運動又不傷害身體,病情穩定的患者,在開始運動前應到醫院做一次全面的檢查,包括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壓、心電圖、眼底、腎功能、心功能和神經系統檢查等,得到醫生允許后方可進行運動。此外,有特殊情況的患者也暫時不要運動,如皮膚有損害的患者,不宜游泳,否則容易導致皮膚感染;運動容易導致血壓明顯升高的患者,應注意監測血壓,感到不適要立即停止運動;有糖尿病腎病,尿中有蛋白、紅細胞等應減少運動量,或者在感到明顯不適時應該停止運動。
運動形式可多樣,比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極拳、游泳等。有氧運動結合抗阻運動可以起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可以改善血糖水平,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并發癥的發病風險。快走最為簡便、安全,可作為首選的運動方式。例如“大步揮臂走”,可以讓全身更多的肌肉參與運動,“耗糖效果”較好,運動量也比普通步行大,很適合糖尿病患者進行運動。步行要求:挺直腰板,昂首挺胸,身體向上拔高;走的時候要用力前后揮臂,手臂和腳協調一致,手臂與肘部成90°;步幅要比平時走路稍大些,每步步幅90厘米左右。步頻大約70~100步/分鐘,每次應該堅持20分鐘以上。
據福建中醫藥大學官網發布的消息,該校副校長陶靜教授主持的“太極拳對2型糖尿病及腦卒中功能康復效果的臨床研究”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2019年度項目立項。這一立項也表明太極拳是一項對糖尿病防治比較有效的運動。

1.運動強度應合適,以負荷達到個體最大心率55%~65%的中等強度運動為宜。個人最大心率通常我們可以用“220—年齡”推算,例如今年60歲的老人,最大心率推算為160次/分鐘,合適的中等強度就是運動時心率維持在約90—110次/分鐘。通常,運動中呼吸稍加快、微出汗,運動后輕度疲勞但能在第二天得到恢復,就表示運動負荷適當,如果運動后大汗淋漓,呼吸急促,第二天仍感覺疲勞說明負荷偏大。
2.運動時間要恰當。從抑制餐后血糖上升考慮,餐后60~90分鐘后運動最有效,因為大多數患者的血糖在這個時候達到高峰,運動恰好可以把“糖”消耗掉。運動并不是時間越長越好,運動時間過長,不僅容易導致低血糖,還會增加關節和肌肉損傷的概率。一般建議進行30~60分鐘的運動,包括運動前準備活動5~10分鐘,以及運動后的恢復整理5~10分鐘。
3.堅持有規律運動。無規律的運動僅有助于單次餐后血糖的控制,對其他時間的血糖控制毫無作用,如果有氧運動間歇超過3天,已經獲得的胰島素敏感性就會降低,所以,兩次有氧運動間的間隔不要超過3天。一般認為每周3~5次為宜,如果時間允許堅持每天運動1次是最理想的。
4.運動前準備一些食物,結伴進行。糖尿病患者血糖調控能力差,血糖波動性很大,運動后可能發生低血糖,有暈倒等風險。患者盡可能結伴運動,這樣在運動過程中能夠相互照應。運動應該循序漸進,做好準備活動后逐漸提高運動強度,以免血糖波動過大。運動前準備一點糖果或餅干,如果有低血糖前兆立即補糖。
5.穿柔軟合適的鞋襪。糖尿病患者如果并發神經損害,肢體末端感覺將會減弱,足部可能出現一定的損害。因此,運動一定要選擇柔軟合適的鞋襪,每次運動結束,自我檢查足部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