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源

1860年5月21日,威廉·愛因托芬出生在爪哇(今屬印度尼西亞)一個醫生家庭,他從小由廣東新會人洪媽一手帶大,洪媽心地善良,待他視如己出,悉心照料。4歲起,愛因托芬先是跟著洪媽到上海居住了6年,并在中國讀小學。后來,又跟洪媽到廣東鄉下小住半月,兩人產生了母子般的深厚感情。然而,就在他上中學的時候,一直陪在他身邊慈祥勤勞的洪媽,因心臟病突發離開了人世。愛因托芬十分悲痛,他暗下決心,畢生研究心臟病學,不讓洪媽的悲劇重演。
帶著對洪媽的無限懷念,愛因托芬回到了荷蘭,進入了以醫科聞名于世的烏得勒支大學學醫。大學畢業后,愛因托芬來到萊頓大學從事生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時常想起洪媽,心里始終有件事兒放不下——研究心臟病。為此,他找到了當時荷蘭著名的醫學家杜德。杜德年事已高,他把自己所有的病理研究資料都給了愛因托芬,并再三叮囑:“心臟病的研究現在還很不理想,你要大膽走,莫回頭!”于是,愛因托芬毅然決然地跑到物理學院去了。一個學醫的人,居然去進修物理,周圍人都說他不務正業,但學霸的世界,凡人不懂。
原來,那時候德國的科學家發現,青蛙的心臟在搏動的時候產生了電,但這種電流很微弱,變化也很快,一般的電表無法檢測出來。愛因托芬知道這個消息后就想,是不是別的動物的心臟在搏動的時候也會產生電流?于是,他又對多種動物進行了實驗,發現也有電流。那么,能不能發明一種能夠記錄人的心臟的電流的設備呢?但要發明一個機器不僅要有醫學知識,還要有物理知識。他一想到洪媽的死,馬上燃起了斗志,努力學習了電學的系統知識。
一年后,電學基本原理的東風已經具備,愛因托芬開始行動了。他發現以前的儀器對震動很敏感,結果很容易出現誤差。于是,他在房間里挖了一個幾米深的大坑,把儀器放了進去,但效果也不理想。1901年,他終于成功研制出了弦線式電流計。一天,萊頓大學附屬醫院來了一個危重的心臟病患者,醫生們束手無策。這時,一貫低調的愛因托芬說:“讓我試一試。”他拿出自制的心跳記錄儀連接到患者身上。沒想到,儀器計量心跳,甚至極輕微的跳動,都測得相當精準。他采用了極細的鍍銀石英絲做導線,將其懸于兩個磁極之間,即使有微弱電流通過,也會發生偏轉,其偏轉程度與電流強度成正比。
之后,他又經過兩年的研究發現,心臟在收和縮的時候都會發出,在不同的地方會形成不同的電壓。于是,用P、Q、R、S、T等字母標出心電圖上的各種波,選擇在雙手與左腳安放電極板,組成三種標準導聯。翌年,他又記錄到U波。事實證明,心電圖機的出現對臨床醫學有很大的幫助,至今仍沿用。1924年,愛因托芬因發現心電圖的產生機制和改進、完善心電圖儀,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愛,成就了愛因托芬,他被后人稱為心電圖學之父。1925年,愛因托芬重回印度尼西亞,看望長眠在那里的洪媽。他告訴洪媽,他終于完成了能診斷奪去她生命的疾病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