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
羅家倫(1897-1969),字志希,浙江紹興人,著名教育家、歷史學家,“五四運動”的命名者。他在清華大學校長任上雖然只有短短兩年,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創之功卻無法抹殺,他是清華大學首任校長,也是清華校風學風的奠基者。
處世為人:大度豁達
新文化運動期間,吳宓曾與羅家倫有過筆墨官司。羅家倫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后,吳宓心中不免有點惶惶,曾托趙元任探底。羅家倫聞后大笑:“哪有此事,我們當年爭的是文言和白話,現在他教的是英國文學,這風馬牛不相及。”羅家倫不僅禮聘了吳宓,還改善了他的待遇。吳宓在日記中說:“宓之月薪,已內定增為三百四十元。宓向不持與人比較或虛空立論之態度,自家能增四十元,亦佳事也。”
作為一位大學校長、著名學者,羅家倫經常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攻擊,但他不去計較,而且也不放在心上,表現出大師級學者的大度風范。毛子水教授回憶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回,中國語文學會開會,胡適和羅家倫都參加了會議,胡適還發表了演講。胡適演講完畢,一位與會者提出了簡體字問題,大家開始討論,羅家倫只是靜靜地聽,并沒有說什么。因為羅家倫此前對簡體字研究很感興趣,在場的幾名教授舊事重提,對羅家倫破口大罵,毛子水很為羅家倫鳴不平,想反擊那幾位教授,但他看到羅家倫什么也沒有說,依然靜靜地聽。因為羅家倫不接招,那幾個人罵了一會以后,也就不再罵了,事態也就平息下來了。
治理大學:大刀闊斧
羅家倫接手清華后做了一番調查研究,發現清華有八大弊病:機關龐雜、冗員充斥;職員薪金過高、權力過大;對教員只重學歷、不重學識;浪費驚人等。羅家倫隨之建立“教授治校”的管理體制,堅持學校以教學為主體,教授為核心,大師為旗幟,并提高教授的待遇。“教員發新聘書,職員發新委任狀,突出聘書和委任狀的區別。在新聘書中,教員增加工資,在新委任狀中,減低職員的工資,特別是減少大職員的工資。”羅家倫認為“要大學好,必先要師資好”。他以“至公至正”的精神“為青年擇師”,公開表示在選聘教授時,堅決“不把任何一個教授地位做人情,也決不以我自己的好惡來定去取”。教職員中凡不稱職、不勤勉者一概辭退。90多職員被裁去20多。原55名教授,被辭退了37位,外籍教師也一視同仁。有位美國教授叫史密斯,教英文和拉丁文,他在課堂上從不講解,叫甲學生讀一段課文,又叫乙學生讀另一段。如此反復。下課鈴響,即夾包走人。全校學生都叫他“老飯桶”,如此在清華“教”了十多年,前任校長竟然送他一張“終生合同”。羅家倫不能容忍,請他“出局”。另一方面,羅家倫延攬了20多位30歲上下優秀年輕教師,諸如薩本棟、周培源、楊武之、朱自清、俞平伯、葉公超等。
在招生上,羅家倫開創了在大學招收女生的先河。他在就職演說中:“我想不出理由,清華的師資設備,不能嘉惠于女生。我更不愿意看見清華的大門,劈面對女生關了。”1928年新學年開學,他“獨斷專行”在學校擬定的招生簡章上加了“男女兼收”四個字,而事先并未呈報大學院批準,就這樣一下招了15名女生。女生終于走進了清華大學的課堂。
選才納賢:不拘一格
羅家倫雖在清華時間不長,但對清華改辦大學后的發展頗有建樹,尤其是在人才問題上,敢于解放思想,打破常規,不拘一格。清華大學黃金時期的學術大師們,像陳寅恪、趙元任、金岳霖、陳達等碩學之士,都是羅家倫親自出面懇請留任的。在他的努力下,清華還相繼聘請了一大批著名專家學者來校任教,極大地增強了清華的師資力量。1929年夏,羅家倫專程去天津,“挖”走了南開大學的三位骨干教授:歷史學家蔣廷黻、經濟學家肖遽、生物學家李繼侗。其中“挖”蔣廷黻的手法最為出奇,蔣廷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近代史教授,羅家倫要移走這棵“大樹”應該說難度不小。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固然不肯放人,蔣廷黻自己也不太想走。羅家倫身為堂堂大學校長,竟然“賴”在人家家里不走。他說:“蔣先生若是不肯去清華任教,我就只好坐在你家客廳中不走了!”熬了一夜,蔣廷黻終于答應去清華。在清華期間,蔣廷黻進行了晚清政治、外交以及東北三省研究,其豐碩的研究成果是近代史學科形成初期的基礎之一。十余年后,羅家倫在貴陽清華同學會的演講中提到這一點時特別得意。他說,“我心里最滿意的乃是我手上組織成功的教學集團”。
羅家倫在招收學生時,敢于突破一些固定模式,注意對專才、偏才、奇才、怪才的發現。錢鐘書是知名度很高的學術大家,1929年他報考清華大學時,在規定入學考試的3門功課中,英文考了滿分,國文也考得十分好,可數學僅考了15分。如果按當時清華大學的招生規定,錢鐘書是沒有任何希望進入清華的。羅家倫知道這事后,親自批準,破格錄取了錢鐘書。后來事實證明,羅家倫這種“但有所長、不求全才”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錢鐘書在清華本科階段的學習中成績一直是最優秀的,畢業時清華大學原打算讓他讀研究生,錢卻十分坦然地說:“整個清華,沒有一個教授有資格充當錢某的導師。”足見當時錢鐘書的才華。
改革體制:大智大勇
清華大學創辦初期,清華歸外交部、教育部共管,兩部在董事會、基金等問題上齟齬不斷,很明顯,清華的這種特殊管理體制已成了學校發展的瓶頸,必須從根本上加以破除。羅家倫下定決心:“要以我的辭職,換取清華基金的安全與獨立,和清華隸屬關系的正規化。”他辭職當日,在上海各大報刊發表長篇談話,向社會各界披露權威會計師事務所對清華基金的查賬結果,其資金的舞弊、貪污和流失的嚴重情況,引起朝野震驚。1929年5月,在政府高層的支持下,國民政府第28次國務會議決定將清華劃歸教育部管轄,徹底解決了學校歸屬問題。
羅家倫又提議清華基金由中美人士合組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代管,主權屬于清華,支配權歸屬教育部,這樣既擺脫了長期由外交部官僚把持的局面,又避免了基金由校長支配所帶來的誤解。正是由于羅家倫的堅持,不僅使該校結束了長期游離于中國教育體系之外的特殊狀態,也將清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命根子”——讓“退還庚款”的清華基金得到妥善而獨立地保管。
(責任編輯:劉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