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消費水平逐漸增加,產品的生命周期逐漸縮短,對廢舊品的回收再制造成為現在企業的一個契機。為了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鼓勵再制造業的發展,政府逐漸參與到閉環供應鏈中。本文對政府補貼和碳稅政策兩種政府參與方式進行分析總結,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找到文獻中還需要研究的問題并確定未來能夠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people s consumption levels have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life cycle of products has gradually shortened. The recycling and remanufacturing of products has become an opportunity for enterprises today. In order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remanufacturing, the government gradually participates in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wo types of government participation methods: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carbon tax policie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related literatures, it finds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tudied in the literatures and determine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關鍵詞:再制造;補貼;碳排放
Key words: remanufacturing;subsidy;carbon-emission
中圖分類號:F274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6-0127-02
0 ?引言
20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在享受科技的同時也面臨著科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閉環供應鏈是在傳統正向供應鏈的基礎上整合了廢舊品的回收再制造等環節,不僅能夠減少原材料的消耗,還能對材料進行重復利用,減少環境污染。由于閉環供應鏈不僅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環境問題也能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政府和各個企業開始關注閉環供應鏈的發展,希望也能從此受益。為了大力發展再制造行業,我國分別于2011年和2012年正式實施《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在這些文件中,規定了生產商的責任,生產商按規定履行基金繳納業務,由國家負責征收,征收的基金作為補貼給予符合規定的處理企業;想要讓消費者選擇再制造品, 2013年,我國發改委等五部委下發了《關于印發再制造產品“以舊換再”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使得再制造產品的銷量增加,因此,政府補貼政策會影響到閉環供應鏈各成員的決策行為。但是,隨著企業進行制造與再制造,會使得碳排放越來越多,因此還需要采取碳稅政策來對企業進行碳排放的限制。在考慮政府參與下,學者們進行了諸多研究,本文將從政府補貼與政府碳稅政策兩方面進行綜述。
1 ?考慮政府參與的研究
1.1 關于政府補貼的研究
政府補貼是我國政府為了鼓勵一些企業的發展,向某些企業提供的財政支持,以直接或間接增加某種產品的輸入或輸出,從而促進企業發展,實現國家的戰略需要。由于再制造是通過對廢舊產品進行回收處理,節省原材料,生產成本降低,因此再制造企業是被國家支持的,政府會對參與再制活動的企業、退回廢舊品或者購買再制造品的消費者進行一定數額的補貼,而這一行為通常會對閉環供應鏈的運作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般表現在供應鏈成員的價格制定和利潤收入等方面。
政府在推動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了加速其發展,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財政補貼政策,Wang Yixuan等(2014)將政府補貼分為四類并以我國汽車再制造為例,分別分析了四項補貼政策和混合補貼政策對回收再制造產業的影響[1]。Yugang Yu等(2016)研究的是當一個產品的綠色等級不能確定的時候,政府會對制造商實施綠色補貼,此時的補貼對制造商決策會產生什么影響[2]。
政府補貼不同的閉環供應鏈成員也有不同的意義與作用,在閉環供應鏈中,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分工,其中,制造商作為負責產品生產與再制造的核心角色,政府給予補貼是為了讓越來越多的企業提高技術水平,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并參與再制造;消費者作為產品的直接購買和使用者,對消費者進行補貼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為了讓消費者把廢舊產品給回收商,一個是要讓消費者購買再制造品;零售商負責產品的銷售且作為最接近消費者的企業,最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為了提升零售商銷售產品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產品的銷售量,政府會對零售商進行產品補貼;由于產品消費規模日漸提升,廢舊品的回收處理基數日益增加,很多企業選擇委托第三方進行回收的辦法來降低自身的回收成本,而政府補貼是為了增強回收廢舊產品的積極性。
張艷麗(2017)對政府補貼制造商和政府補貼消費者以及政府不采取補貼行為進行討論,分析了不同補貼對象下企業的不同決策行為,考慮政府補貼對產品的銷售量以及企業利潤的影響,得出補貼綠色產品制造商時會更加利于綠色產品的發展[3]。馬方星等(2018)考慮零售商回收模型,討論政府對零售商進行回收補貼和對制造商進行再制造補貼兩種方式下,消費者的認知度和政府補貼系數對供應鏈成員定價決策的影響[4]。公彥德等(2018)分別探討政府僅補貼制造商和同時補貼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兩種方式,分析補貼分配比例對各企業積極性的影響[5]。Liu等(2016)考慮閉環供應鏈中存在正規回收商和非正規回收商時,政府對正規回收商的補貼力度對兩種回收商定價決策的影響[6]。
綜合以上文獻,我們得出不論何種補貼類型,對閉環供應鏈的發展都是有利的;而且不論政府補貼給制造商、零售商、消費者或者回收商,都能夠使得供應鏈的利潤提高,為了使得政府補貼對供應鏈的績效更加明顯,在補貼力度以及補貼機制的管理上還要多加思考,爭取做到利潤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1.2 關于政府碳稅政策的研究
碳稅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時需要上交的費用。為了限制企業的碳排放量,征收碳稅是一個額外成本很低的辦法。現在,有些產品上會標注整個生產鏈中的碳排放量,產品的低碳性越強,市場競爭力越強。
碳排放量大都集中在制造業,因此對制造部門實施減排措施是關鍵,王明喜等(2015)想要討論五種碳交易方案能不能實現最終目標,通過產品的生產過程,分析減排行為對降低碳排放量能產生什么樣的效果,還得到了五種方案下每種方案要注意的問題[7]。陳曉紅等(2016)想要研究碳交易價格會不會影響碳排放以及會產生什么影響[8]。實際上,碳排放存在于供應鏈的各個節點,Chaabane等(2012)根據生命周期法計算出了企業在運輸、生產、回收等各個節點的碳排放[9]。零售商產生的碳排放是指產品在銷售過程中的消耗,李劍等(2016)考慮零售商的碳排放,并從成本角度確定零售商的最優訂貨量[10]。企業可以通過碳交易機制來優化其運營策略,Dongjie Zhang等(2012)通過對四種類型的政策進行分析,最后發現獎懲政策是四種政策下最有效的一種[11]。Yujie Lu等(2012)對碳排放標準、碳稅和碳排放交易三種政策進行分析對比,研究三種政策是否有效與公平[12]。
綜合以上文獻,我們發現碳排放在閉環供應鏈的各個節點都會存在,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碳排放必須得到有效的控制,碳稅政策確實能夠有效的控制碳排放,但可能會損害一部分企業的利益,因此可以考慮既采取碳補貼,又實施碳稅政策,碳稅政策可以限制生產過程的碳排放,而政府補貼可以激勵企業進行回收再制造。
2 ?結語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在政府參與會對閉環供應鏈產生影響,不論是政府補貼政策還是政府碳稅政策,都是順應時代下的產物,目的都是為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實現閉環供應鏈績效最大化。但是通過對以上文獻的分析,在政府參與下依然存在新的研究方向,以上文獻都是考慮單個企業,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多個企業,而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將補貼與碳稅政策同時考慮將會是以后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Yixuan Wang, Xiangyun Chang, Zhigao Chen, et al. Impact of subsidy policies on recycling and remanufacturing using system dynamics methodology: a case of auto parts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 74: 161-171.
[2]Yugang Yu, Xiaoya Han , Guiping Hu . Optimal production for manufacturers considering consume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green subsi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6, 182:397-408.
[3]張艷麗,胡小建,楊海洪,等.政府補貼下考慮消費者策略行為的綠色供應鏈決策模型[J].預測,2017,36(2):57-63.
[4]馬方星,程發新,邵漢青.不同補貼方式下考慮回收質量不確定的閉環供應鏈差別定價模型[J].統計與決策,2018,34(19):58-61.
[5]公彥德,陳夢澤,王媛.基于不同基金補貼方式的閉環供應鏈模型比較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8,37(09):75-82.
[6]Huihui Liu, Ming Lei, Honghui Deng, et al . A dual channel, quality-based price competition model for the WEEE recycling market with government subsidy[J]. Omega, 2016, 59: 290-302.
[7]王明喜,鮑勤,湯鈴,等.碳排放約束下的企業最優減排投資行為[J].管理科學學報,2015,18(6):41-57.
[8]陳曉紅,曾祥宇,王傅強.碳限額交易機制下碳交易價格對供應鏈碳排放的影響[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6,36(10): 2562-2571.
[9]A. Chaabane, A. Ramudhin, M. Paquet. Design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under the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135): 37-49.
[10]李劍,蘇秦,馬俐.碳排放約束下供應鏈的碳交易模型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6,24(04):54-62.
[11]Dongjie Zhang, Linwei Ma, Pei Liu, et al. A multi-period superstructure optimization model for the optimal planning of China's power sector considering carbon dioxide mitigation Discussion on China's carbon mitigation policy based on the model, Energy Policy, 2012, 41: 173-183.
[12]Yujie Lu, Xinyuan Zhu, Qingbin Cui. Effectiveness and equity implications of carbon poli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struction industry,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2, 49: 25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