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國博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工程對于大自然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伴隨著人類活動不斷向更遠,更陡、更高級更不利的建設地點的擴展,地質災害也逐漸有單一模式向聯合模式轉變,其治理措施也越來越綜合化。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impact of engineering on nature has become greater and greater.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human activities to further, steeper, more advanced and more unfavorable construction sites,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single model is changing to a joint model, and its governance measur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grated.
關鍵詞:滑坡;泥石流;抗滑樁;擋土墻
Key words: landslide;debris flow;anti-slide pile;retaining wall
中圖分類號:P694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6-0149-02
0 ?引言
該地質災害位于四川省廣安市山區腹地,擬建道路分別從地質災害前、后緣通過。2017年8月持續降雨,地質災害導致位于后緣處的路基垮塌,前緣處既有路基被推移,且變形不斷加大,嚴重威脅產業環線和當地百姓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經現場調查,該地質災害平面上呈長條形,上陡下緩,主要由位于地質災害后部的1號滑坡,中部的泥石流及前部的2號滑坡組成。
1號滑坡在平面上呈橢球狀,后緣為圓弧圈椅狀,滑坡體與周圍穩定巖土體相比呈凹地形,主滑方向240°,滑坡長約60m,前緣最寬約30m,后緣最寬約60m,面積約2937.37m2,體積約1.2萬方。該滑坡天然狀態下處于欠穩定狀態,在降雨工況下處于失穩狀態。中部泥石流為1號滑坡堆積體暴雨后形成,泥石流溝長約390m,厚度約1.1m。2號滑坡在平面上呈長舌狀,主滑方向248°,滑坡長約120m,前緣最寬約37m,后緣最寬約30m,滑坡面積約4089.71m2,體積約4.1萬方。天然狀態下處于欠穩定狀態,在降雨條件下處于失穩狀態。
1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
場地為構造剝蝕、侵蝕地貌,相對高差約100m。丘頂多似饅頭狀形態,丘脊呈多向展布。場區內主要地層巖性為人工填筑層、滑坡堆積層、泥石流堆積層、坡殘積層及泥巖。場地溪溝發育。場地內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
2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及穩定性評價
2.1 滑坡成因分析及穩定性評價
1號滑坡地形原為自然斜坡,略呈負地形,覆蓋層為坡殘積層,下伏砂質泥巖。覆蓋層厚度2~5m,以粉質粘土為主,夾碎石,結構較為松散,易受降雨及地表水下滲影響,而下伏砂質泥巖透水性一般,為相對隔水層,當巖土界面有大量地下水匯集時,易形成軟弱帶,誘發覆蓋層發生變形滑動。扶貧產業環線以填方路基形式從滑坡后緣通過,同時水廠修建在滑坡后緣堆棄了大量棄渣,棄渣與填方路基加大了原有覆蓋層的下滑力,2017年8月持續性降雨導致大量地表水下滲,增加了原有覆蓋層的重度并降低了巖土界面的力學參數,最終形成了推移式滑坡。
2號滑坡所處地段原為斜坡地帶,表層為殘坡積層,下伏砂質泥巖。殘坡積層厚度3~10m,主要由粘性土組成,含有少量碎石,土體中裂隙發育,利于地表水下滲,下伏砂質泥巖透水性一般,為相對隔水層,當巖土界面有大量地下水匯集時,易形成軟弱帶,誘發覆蓋層發生變形滑動。滑坡前緣臨空,且后緣有泥石流的加載和推動作用,加之2017年8月份持續性降雨通過地表裂縫滲入土體內部,增加了原有覆蓋層的重度并降低巖土界面的力學參數,最終形成了推移式滑坡。
根據現場調查和問詢,2017年8月雨季后,1號滑坡前緣出現明顯的地表鼓脹隆起,后緣路基沉陷開裂,該滑坡體不斷蠕滑變形。綜合以上因素判定,該滑坡天然狀態已處于欠穩定狀態。在暴雨等不利條件下,雨水下滲進一步使滑體重度加大,并降低滑帶土的力學參數,導致滑坡變形加速,易再次發生滑動,且變形范圍會繼續向后緣擴大。
2號滑坡在2017年8月雨季后,前緣出現明顯的地表鼓脹隆起,滑坡體中后部地表出現多條裂縫,裂縫寬0.1m~0.5m之間,長約3.0~8.0m,且在不斷擴展,滑坡前緣道路不斷被向外推移。綜合以上因素判定,2號滑坡目前仍在蠕滑變形,天然狀態下處于欠穩定狀態,在降雨及后部泥石流推動和加載等不利條件作用下,易發生再次滑動。
2.2 泥石流成因分析及發展趨勢
泥石流發育處原為斜坡地帶且坡度較陡,表層為殘坡積層,下伏砂質泥巖。2017年8月持續降雨導致1號滑坡后緣發生垮塌,大量碎石土堆積于1號滑坡前緣,充足的物源在大量地表水及陡峭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導致了泥石流的爆發。
目前該泥石流坡體表層物源豐富,結構較為松散,加之泥石流發育處地形較陡,在持續降雨的情況下,仍有再次爆發的可能。
3 ?設計計算
根據該項目地勘報告提供的基礎數據結合反算結果確定本次計算參數。(表1)
4 ?處治措施
根據該項目實際情況及地質災害特點,擬采用抗滑樁及擋墻支擋和增設截、排水溝及裂縫回填措施綜合處治。
4.1 支擋措施
第一級支擋結構布置于1號滑坡后緣,采用樁板墻處治。第二級支擋結構布置于1號滑坡前緣,采用的抗滑擋墻處治。第三級支擋結構布置于泥石流中部,采用的擋墻處治。第四級支擋布置于泥石流下部,采用的擋墻處治。第五級支擋布置于2號滑坡前緣,用于支擋2號滑坡剩余下滑力,滑坡前緣采用抗滑樁進行處治。
4.2 截、排水措施
本項目擬在第二、第三級第四級支擋后側設截水溝,并在滑坡南側設置排水溝。
4.3 裂縫回填
坡面裂縫應采用黏土回填,并應夯實。黏土回填時應先沿原裂縫開挖一定深度,再填充黏土并分層夯實,確保地表水無法從原裂縫位置滲入坡體。
5 ?結論
①該地質災害為一復合型地質災害,具備滑坡和泥石流的特點,兩種機理互相作用,相互誘發。
②單一的治理措施難以治理該地質災害,支擋布置應有針對性,本項目采用了五級支擋方式,前兩級主要以支擋1號滑坡和上部道路為主要目的,第三級和第四級主要針對中部泥石流分級消能,第五級主要支擋2號滑坡。
③項目采取了綜合的治理措施,采用了支擋、排水及回填的綜合方法。
④項目設計參數與地勘報告建議值存在較大差異,本項目在反算參數時采取了不同的穩定系數,安全系數的取值成為關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JTG D30-2015,公路路基設計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5,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GB/T 32864-201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6,10.
[3]劉永強,董星,齊普衍,張計劃,朱峰,高峰,謝少凱.山東蒙陰某石灰石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恢復治理探討[J].價值工程,2019,38(23):15-17.
[4]李海光.復雜山區道路路基邊坡工程技術系列叢書:新型支擋結構設計與工程實例[M].二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0,12:27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