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關榮大半輩子在救人。2010年,他創建了武漢市長江救援志愿隊。到2019年,該救援隊共有36個支隊,1500多個志愿者,在過去的9年里已救了700多人。俞關榮說,“我不愿看到一條生命在我面前消失。”
他熟悉長江,知道哪里的堤岸坡度超過30度,哪里的青苔最厚最滑,哪里的臺階下面被江水掏空。他把黃鶴樓碼頭回流50米的“三角區”,稱為武漢水域最危險的地方。他曾描述,年輕的他第一次救人時,“那個人按著你的肩膀往水下按”,那種恐怖的眼神他怎么也忘不掉,那是一種“求生的本能”。
他可以在水下憋3分20秒。可2月6日上午9時30分,他沒有憋過那口氣。71歲的俞關榮因患肺炎去世,死前未被確診為新冠肺炎。
心肺復蘇一直是他心里最深處的“疙瘩”
2月4日,俞關榮電話交代遺愿,聲音很慢很弱。他叮囑老伴王天蓉,要好好保重自己;他自己臨走也不要搶救,不要切氣管,把骨灰灑在龍王廟外的江水里。那里位于漢江與長江交匯處,生前,他常常在這里游泳,也在這里挽救了很多生命。
2月6日,俞關榮去世的消息很快在救援圈傳開。得知消息,64歲的張建民哭了一上午。張建民是長江救援隊的第二任隊長。他說,老俞從不發脾氣,講義氣,總是笑瞇瞇的,“大家都很喜歡他”。
2005年,俞關榮的兒子在上班時搬電扇,意外觸電身亡,死時只有23歲。“這件事對他的打擊非常大。”王天蓉記得,俞關榮呆呆坐在沙發上,3天不吃不喝,任由眼淚流。
很長一段時間,他坐公交車時哭,下雨時哭,半夜時哭,他總想,如果有人給心臟驟停的兒子做心肺復蘇,兒子可能就不會死了。他一個人去登珠峰,他說,那里的山離天最近,爬到頂峰,就能跟兒子離得更近一些。
在珠峰大本營,俞關榮發現優秀的登山者都提前做好了各種應急預案,他們看起來最不怕死,其實他們最尊重生命,他們會用一切辦法“活下去”。
“登山改變了他。”王天蓉說。他感覺“還有很多事要做。”
2010年,俞關榮在網上召集大家成立一支“以水上救援為特色”的救援隊。當時有100多人加入了救援隊,俞關榮以全票當選隊長。
俞關榮組織成立這個救援隊的起因,是據武漢市水上公安局統計,2010年以前,武漢市平均每年都會發生100多起意外溺亡事故。救援隊成立后,2010年到2013年,這個數字下降到每年60起左右,2014年,溺亡事故減少到了20多起。
為了更好地救人,俞關榮想培訓建立一套完整的救援體系。俞關榮說:“一個救援隊單在長江里救人還是不全面,應該把培訓搞上去,兩條腿一起走。”培訓的第一節課就是心肺復蘇。心肺復蘇一直是他心里最深處的“疙瘩”,也是水上救援最重要的一環。
長江救援隊的隊友成了俞關榮的第一批學生。
科學救援他有一套
在俞關榮的堅持下,54歲的郝振海成了長江救援隊培訓部的負責人。俞關榮帶他一起去北京參加應急救援課程,去紅十字會做志愿者,學習急救知識,“我們學完后,再去教別人”。
剛開始給大家上急救培訓課程時,郝振海很緊張,生怕講錯,俞關榮鼓勵他,你只管講,講錯了我給你糾正,你要是不講,永遠也上不了臺。后來,郝振海每年都講個幾百場,“徒弟教徒弟。”
他們不再只是濕著腳在江邊了,他們去學校進社區,教居民如何防火防觸電,教老人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應對出血與燙傷。在俞關榮看來,每挽救一個生命,都是在挽救一個家庭。他的目標是“讓城市因溺水而死亡的家庭悲劇減到最少”。
僅2014年一年,他自己就救過52個落水者。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任劍濤曾評價長江救援隊:超越了個人英雄主義,把個人救助深化為具有現代感的組織化行為。
俞關榮曾參加央視的節目,給觀眾科普了水上救人的三個原則:第一是岸上優先,指沒把握不要下水;第二是器材優先,就是要找到身邊有可利用的棍子、塑料瓶、繩子之類的漂浮物,丟給落水者;第三是團隊優先,如果有幾個伙伴同在,不要都下去救人,而是應該分工,有的去報警、有的去救援、有的去找工具。
2015年,俞關榮卸任長江救援隊隊長一職。隊友“影子”說:“他淡泊名利,創建救援隊后,主動把領導崗位讓給了年輕人,然后在后面努力做公益。”
“熱衷公益”是武漢水上救援圈、冬泳圈給俞關榮最多的評價。張建民介紹:“他卸任后,主動要求去新江灘支隊做一名普通隊員,每年夏季親自參加值守。”
“大磉”去另一個世界攀登了
除了給長江救援隊隊員培訓外,俞關榮每周末還要去社區、學校、工地做培訓。“這些年,他已經先后培訓了近十萬人次。” 張建民說。
“八一節去簰洲灣祭奠抗洪英烈,俞關榮堅持了十幾年。直到前年,他還長漂至漢。”一位武漢游泳愛好者回憶。
大到抗洪搶險、軍運會,小到每年的水上馬拉松、武漢馬拉松,武漢市幾乎每個大型活動都有他當志愿者的身影。俞關榮還是武漢市民兵連的成員、市紅十字會社會監督評審員……除攀登了5座雪山外,俞關榮還于2007年,歷時9小時35分鐘橫渡了瓊州海峽,然后又騎自行車到拉薩。2008年中國奧運會,作為全民運動健身領頭人的他,當上了火炬手……
俞關榮還將目光投向了國外。2012年,隊員周漢明接到世界冰泳協會邀請,去白令海峽參加接力賽。周漢明起初不想去,俞關榮勸他,比賽中,國外的游泳者會采取一些應急的救援措施,“你跟他們接觸,就能看得到,學得到。”
“他走早了,他如果還有10年……”周漢明說。
郝振海說,“只要哪里有災難,他扛起包就走。”2015年,“東方之星”沉沒,俞關榮一大早聯系隊員,趕去救人。2016年,湖北多地暴發洪水,俞關榮開著私家車,帶著沖鋒舟,幫忙去轉移災民。郝振海至今記得,他兩腳站在水中,背著災民上岸的場景。
俞關榮的微博名為“大磉”。有朋友曾問他網名的來由,他解釋,“磉”是柱子底下石礅和墊腳石,寓意為中流砥柱,堅固、四平八穩。
2月6日,一位武漢游泳愛好者在微信群發出悼念:“長江救援隊首任隊長‘大磉去另一個世界攀登了。”一名微博網友說,“武漢是個英雄的城市,俞隊是英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