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好人,開啟一項救人事業
說到“壹加壹”,不得不首先說一說張炳鉤。
組建出租車應急救援服務隊之前,張炳鉤曾在蒼南的交警系統從事宣傳工作,也是個自由撰稿人。蒼南是個“臺風之鄉”,幾乎年年遭受風災、水災侵襲,因此他經常需要深入災區一線采訪。臺風橫掃、大水漫浸之后滿目瘡痍的景象,與那些因災害而無法挽回的傷痛和被迫的離別,深深觸動著他,引發他的思考:能做些什么,該做些什么,去最大限度阻止、減輕這些沉痛悲劇的發生?
2007年5月的一天,在一輛出租車上,一場和的哥的對話,為張炳鉤長期以來的思索找到了“出口”——走街串巷的的哥們,不僅駕駛技術過硬,地頭熟,而且車上配備全球定位系統,便于聯系、搜尋,何不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組建起一支民間的救援隊伍,為抗臺風救援出一份力呢?
一念成仁。兩個月后,“壹加壹”的前身,由128名的哥組成的蒼南縣出租車防汛應急服務隊正式成立,張炳鉤擔任隊長。在全體志愿者投票通過后,張炳鉤多方溝通、爭取,終于在蒼南縣民政局正式登記注冊成立蒼南縣“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以下稱“壹加壹”)。
一場場險境中與時間搶奪生命的賽跑,一次次風刀劍雨中與發狂的自然搏擊,當初的善念,像磁石般吸引著更多心懷仁義、志同道合的人們,使得這支隊伍在實踐中不斷磨礪、成長、壯大。
僅僅五年,張炳鉤創立的“壹加壹”就由一支小小的、128名的哥組成的出租車防汛應急服務隊,發展成了擁有多個專業救援隊伍和公益項目,數千名志愿者的大型、綜合性NGO……2012年9月初,“壹加壹”因“仁義之行”,以團體形式入選中央文明辦主辦的“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類別候選名單。
但是,張炳鉤的眼光更長遠,他并不局限于僅在蒼南當地建立起一支體系成熟、可長期運作的民間救援隊伍。2012年5月,甘肅岷縣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他聞訊后當即前往,整合當地的資源,組建了岷縣閃電應急救援隊;云南彝良發生地震,他第一時間聯系了當地志愿者組織,為他們提供支持,并與其他志愿者團體一起在當地組建了工作站,協調、組織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救援力量有序開展志愿工作。
他在民間應急救援方面所做的積極探索和勇敢實踐,不僅帶領“壹加壹”日益走向成熟、高效,使其在溫州當地的災害救援中發揮出不可低估的力量,同時他也積極地分享、推廣、提升這份經驗,全力倡導全民防災減災和全民抗災救災的理念。
“在全球災害越來越頻繁的時刻,民間力量參與救援的熱情越來越高漲,急需一個良好運作的模板。”而他正為建立這樣一個樣本而努力實踐著。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連”——這首老歌的旋律悠揚,唱出一個樸素卻恒世的道理,而這,就是“壹加壹”名稱的由來,也是“壹加壹”之所以成功的真義所在。
無私的愛,牽引著心與心的感應
來自安徽的“的哥”許標,是“壹加壹”的元老之一,現任“壹加壹”出租車防汛應急服務隊隊長、新蒼南人應急救援志愿者總隊總隊長。他在蒼南開了十多年的出租車,也親眼見證每次臺風過境給這里的人們帶來的苦難。他說,“我在蒼南生活了十多年了,鄉音都變了,有感情了。”正是這份感情,讓他總是出現在最危難、人們最需要幫助的地方。
陳斌是“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后最早的航拍者,“壹加壹”空中搜救隊隊長。2011年7月23日晚9點,事故發生后不到一個小時,他與張炳鉤通了電話,決定第二天一早就飛到空中對事故現場進行航拍,為地面救援提供依據和支持。24日早上6點40分,經過一夜忙碌的他,帶上一臺單反加上一臺DC相機安全起飛,順利完成了對事故現場的航拍。這組影像資料,為了解事故現場、開展搜救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此后,他更無償向國內各大媒體提供了這組航拍素材。
主要著力于應急救援的“壹加壹”,因其善行而吸引著更多人的加入。他們其中一部分人雖然沒有專業的救援技能,卻有一顆向善之心,愿意為他人、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這些人組成了壹加壹義工聯合會,開展助老、撫孤、環保等救援項目之外的公益活動。張愛麗就是其中孤兒幫教項目組負責人。
張愛麗從大學時代開始就從事志愿者活動,十幾年不曾間斷。作為團隊公益項目的負責人,瑣碎繁多的公益工作幾乎占據了她主職以外的空余時間。“壹加壹”正式成立孤兒幫教項目后,福利院里那些與她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孩子,成了她的責任。
有一次,福利院里才7個月大的孩子國宜因為疝氣嚴重,小腸都露出了體外,福利院的阿姨們急得不行,連夜打電話給她。她馬上帶著孩子去了縣城的醫院,但醫院說孩子有生命危險,得去市里的醫院治療,于是當晚,她一刻不停地將孩子送到了市區治療,幾天衣不解帶地照顧。國宜終于脫離了生命危險,恢復了健康。“前段時間,這孩子被一戶好人家收養了,希望他以后能過上一般孩子的、幸福的生活。”張愛麗的語氣里,是疼惜,更是祝福。
林巧生,“壹加壹”的一名普通志愿者,身高165厘米,體重才60公斤的瘦小男生。他瞞著擔心他身體狀況的家人,在短短五年中獻血26次,并自愿申請加入了中華骨髓庫。為了支援一個素不相識的生命,他踏上前往杭州的列車,準備干細胞捐獻。這是一段曲折的捐獻之路,配型成功后,他和病人輪番出現狀況,捐獻手術被一拖再拖,而更令他頭疼的,是來自家里人強硬激烈的反對,每天連番電話“攻勢”,抽泣著要他回家。捐獻的前一天,林巧生的媽媽從家里趕到杭州,想要在最后一刻阻止兒子,把他拉回家……即使這樣,林巧生依然堅定,他說,一定要捐,因為這是他的承諾。
在這個團隊中,永遠不乏打動人心的故事,永遠有人堅持用樸實的行動,書寫“好人”二字的真諦。
“我永遠記得抗擊莫拉克臺風時,我在前線的14個弟兄,為了堵住上游堤壩缺口,保衛下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頂著塌方和泥石流的危險,徒手扛著麻袋去救災。他們‘以命救命,那我還有什么理由退縮,還有什么可以畏懼?!”“壹加壹”關愛孤寡老人項目的負責人許明術說。
無私的愛,牽引著心與心的感應,激勵著善行不斷向前。這一個好人和一群好人的故事,將會一直持續下去……
因為有愛,他們將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