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東臨沂,活躍著這樣一支道路“搶險”隊伍:隊員來自各區各縣,沒事時每位隊員有著自己的工作,像普通人一樣開車上下班,一旦在道路上發現汽車故障,隊員們立刻變身救援搶險戰士。他們就是市民自發成立的無償道路救援隊——南北道無線電救援隊。
發起成立:興趣圈子變身公益救援隊
說起南北道無線電救援隊,不得不提張虎,一個出生于1981年的小伙子。救援隊從之前的朋友圈子到現在包含隊員3萬人的隊伍,就源于他的一個小想法。
“當時我們建了個無線電俱樂部,總共幾十個人,沒事的時候大家一起拿著對講機聊天。”張虎介紹說。
張虎一直從事通訊行業,主要做手機及配件的銷售、維修,搗鼓慣了通訊設備,對無線電也頗有了解。出于個人愛好,2014年春天,張虎建立了南北道無線電俱樂部并申請了無線電頻率460.650。
一群年輕人聚集一起,玩起了自己的俱樂部,沒事的時候對著對講機聊天,有時臺友的車輛在路上出現了故障,也會用對講機在臺上求助。大家都是朋友,盡管臺友們不是專業汽修師傅,聽到求助后還是會開車去修理廠問明情況,借上工具再開車跑過去幫忙解決問題。
漸漸地,這群人積累了不少救援知識和經驗。行駛在臨沂的大街小巷,臺友們遇到市民車輛出現缺油、饋電、爆胎等問題,也會用對講機喊附近的臺友過去幫助他們。
“有一次被幫助的車主很是感動,問我們是什么公益組織。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成立‘公益組織這個想法在我心中萌發。”張虎說。
經過幾番思考,張虎和幾個無線電愛好者決定利用無線電為老百姓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就這樣,2014年8月6日,南北道無線電救援隊正式成立。
發展壯大:3年,隊員從幾十人到3萬人
俗話說“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這個名叫南北道無線電救援隊的組織開始發展壯大,原本的受助者因為感恩變身幫助別人的人。
“救援隊成立以后,我們依托無線電、QQ群為信息傳遞載體,進行力所能及的道路公益救助。我們的公益項目簡單、實效、人人都可參與。”張虎說,得到過幫助的市民也紛紛加入,到2014年年底,短短3個月的時間,救援隊志愿者就突破了1000人。
越來越多的市民了解并認可南北道無線電救援隊,救援任務也日益增多,救援信息由起初的兩三天一次,變為一天兩三次。為了能讓遇到問題的市民快速及時地聯系到救援隊,張虎自費開通了第一部400免費救助熱線,同時又與臨沂市廣播電視臺899交通廣播合作,救援隊真正步入正軌。
為了能更快更有效地幫助市民,救援隊實行縱向管理機制,由上往下分別是總部、縣區大隊、各鄉鎮中隊。僅2016年,南北道無線電救援隊共接收救援信息31179次,平均每天90余次。據粗略估算,全年公益志愿參與時長超過23000多小時,救援完成率在98%以上,為市民節省施救支出約300余萬元。
現如今,南北道無線電救援隊有志愿者3萬人,在各縣區設立16支大隊,在鄉鎮建立169個中隊,建立無線電中繼臺13部,擁有4000460650和4000965110兩部免費求助電話。同時,救援隊還申請了微信公眾平臺,負責定期宣傳救助知識、發布頭一天匯總的救援信息。
一支志愿服務沂蒙人的道路救援隊伍,在這座城市為老百姓所熟知。
轉型升級:以公益為家,以創業養家
這支龐大的隊伍,來自臨沂的各行各業,他們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司機,有的是退休老人,有的是賣早餐的小商販,有的甚至沒有工作。
“救援隊伍里,很多都是曾經受到幫助的人,他們想要幫助更多的人,但是我們有一個原則,就是做公益得有家人的支持,自己的生活也得有一定的經濟支持。”張虎說。
張虎發現很多隊員沒有穩定收入,但依然積極參加救援活動,盡管是義務,但同時這又是筆不小的支出。公益組織只有具備了“自我造血”功能,才能讓公益救援項目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發展。張虎和救援隊的志愿者們開始探索和準備公益創業項目。結合目前隊員“點多面廣”的現狀和“接地氣”的優勢,經過深思熟慮并在深圳考察10余天,救援隊擬從“店鋪聯網安防”層面入手,打造全角度安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