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來,中國民間救援組織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成為國家救援體系的有力補充。然而,由于缺乏統一管理,我國民間救援組織一直處于“野蠻生長”狀態。如何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保障救援者權益等成為亟須破解的問題。
我國的救援力量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公安機關、消防部門、特警以及武警、解放軍、預備役、民兵等,是每一次救援的骨干力量。他們具有系統的反應機制、專業的知識裝備以及完善的組織架構,由國家統一調配。
第二部分為專業力量。除醫療急救外,我國現有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多是本行業或本企業的應急救援力量,均分散于各行業、企業單位,普遍規模較小。這些專業救援力量是完成本行業、企業發生火災、礦難、海難等災害事故初期處置的主要力量,也可以成為社會應急救援骨干力量的重要補充。
第三部分就是民間應急組織與個人,如藍天救援隊、公羊救援隊、藍豹救援隊等。近年來,我國民間救援組織幾乎涵蓋了所有山地救援、城市綜合救援、水上救援、地質災害及其他自然災害救援范圍。
蓬勃生長的中國民間救援隊伍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全國民間救援隊伍至少有1200支,幾乎每個地區都有一支救援隊。小的隊伍一般人數在十幾人左右,大的救援隊在全國各省(區、市)甚至國外都設有分部。不少民間救援組織已和消防、水上特警大隊、水上公安等部門建立聯動機制,進行合練。有救援任務時,消防、公安會通知民間救援隊一起參加。
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表示,我國民間救援組織在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后還只是分散作戰、有限參與,但蘆山地震后,民間救援力量已經開始注重統一協調作戰,成為國家救援體系的有力補充。
義舉背后暗藏尷尬與無奈
平時缺乏科學有效的訓練和精準的災情信息研判,是當前我國不少民間救援隊面臨的主要問題。部分民間救援組織缺少統一有序的部署,救援信息不對稱,浪費大量人力和物力。由于缺乏專業技能和設備,也難以發揮更大作用。
同時,民間救援隊員一旦遭遇風險或不測,很難得到權益保障,這是不少民間救援組織遇到的尷尬。
“武漢水上救援志愿隊成立以來,沒有任何一家保險公司愿意為救援隊成員投保人身意外險。如果隊員真的出了事,只能自己負責,我能做的就是呼吁社會積極捐助。”武漢長江救援隊前隊長俞關榮曾無奈地說。
民間救援組織亟待規范與引導
面對當前民間救援組織遇到的問題,業內人士表示,從組織內部來講,亟須自我規范,迅速成長;從政府層面來看,應積極規范引導,把這一只只來自民間的愛心之手握成一個個堅實的拳頭,通過引導讓其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羅教講建議,民間公益組織要完善自己的組織結構,公開透明規范。
一位資深公益人士認為,民間救援力量靈活機動、滲透性強,在某些特殊救援上甚至更具專業優勢,政府應建立統一的協調平臺和機制,將民間力量納入到政府應急體制中,統籌各方資源,進一步提升民間救援組織經濟實力。政府部門可以通過設立相應專項資金、發動愛心企業或人士捐贈等途徑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并制定相應的資金使用制度,幫助民間救援組織緩解購買設備、人員補貼和交通等方面資金壓力。此外,政府部門還應當完善監管機制并出臺相應的法律條文,以制度的力量去避免民間救援組織野蠻無序增長。
(綜合《人民日報》《新京報》、環球網、紅網、搜狐、《半月談》、國際在線、《湖北日報》《溫州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