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戰爭,人們都會想到兩軍對壘、硝煙彌漫的戰場和震耳欲聾的坦克、飛機、大炮;想到多少無故百姓在戰火中流離失所。
然而, 沒有硝煙的“戰爭”,同樣也是令人惶恐、難熬的……
就拿這場新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來說,它雖然沒有槍炮聲的轟鳴,但同樣攪得國人們惶惶不安,生活秩序全都亂了套。為了防止疫情的擴散,每個小區都實行了有史以來最嚴格的“保安”措施——
“宅”家“隔離”。即不準出門、不準串門、不準下樓,生活用品統一配送。無論是大人小孩,都覺得度日如年。我們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也深深體會到了“失去自由”的滋味實在不好受!
因為有個讀初中的女兒,怕影響她學習,所以家裝的時候連電視機也沒有安。平時大人忙碌于上班下班做家務,小孩緊張地上學放學辦作業,茶余飯后一家人常到游園里散步、欣賞花草風光,自然覺得有無電視機關系不大。突然遇到這事兒,讓人措手不及,就想起了電視機的重要性。幸虧我有先見之明,一開始我就著手打持久戰:整理攝影資料、撰寫有關文稿、制訂工作計劃、處理相關事務,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累了就睡,餓了就吃,做到腦子不停歇,不想煩心事。
住在樓上,活動空間狹小。既不能在家里做的劇烈鍛煉(怕影響樓下鄰居),又沒有電視節目消磨時光。女兒除了“停課不停學”聽“直播云”講座、辦作業外,無所事事。閑暇時只有跟她媽媽搶手機看節目。這段時間手機播報的多部分被抗擊疫情活動占據了頻道,每看一次新聞發布的疫情統計數字,心頭上就無形地壓上了一塊磚。在疫情壓力下,焦慮、恐慌、憤怒和煩躁不安等各種不良情緒接撞而來……
五天、十天、十五天……隨著“隔離”時間的增長,她倆的心情都日漸煩躁起來。往往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無休止地爭吵,“戰爭”的陰云籠罩了整個家庭。一心只想充當“老好人”、“和事佬”的我,無一次幸免被卷進家庭“戰爭”中。
“該起床了,怎么還不起來?”“今天氣溫低,穿上保暖內衣沒有?”“刷牙怎么不用牙膏?”“早讀聲音咋那么小?”“飯前洗手沒有?”“吃飯不會抓緊點兒嗎?馬上‘名校課堂 就要開始了!”“今天作業怎么那么少?你偷工減料了嗎?”“默寫字體怎么又不正規了?”“平板上有作業嗎?你咋又在玩平板?”“睡前要洗漱,養成衛生好習慣!”……一天到晚,只聽女兒她媽媽嘮叨個不停,而且每天都不厭其煩地重復著昨天的重復。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處于中學時代“青春期”的女兒,自然接受不了媽媽“多余”而“煩死人”的嘮叨,每每都要“奮起反擊”。一陣唇槍舌劍、彼攻此守,“戰爭”的“硝煙”立刻彌漫著整個家庭。有時我也聽得不耐煩了,就勸女兒她媽:“少嘮叨幾句不行嗎?別說孩子,我聽得就煩了。孩子都大了,有些事不用說她也知道。”“你閉嘴!都是你把她慣的!”正趕上被女兒頂撞得惱羞成怒,而又有氣無地出的“內當家”,把我當成了“出氣筒”。
“我瞌睡,你就不能讓我再睡會兒?”“我的衣服放哪里了?”“怎么又做這飯?”“這菜沒放鹽嗎?吃著一點兒味道也沒有……”女兒逮著機會就向她媽媽發起總攻。“這菜味道不錯呀!你別挑剔了,小區隔離不方便出門買,有這飯菜吃就不錯了。”我怕再次“開戰”,就連忙制止女兒。誰知道女兒并不接受我的“調停”,用筷子指著我說:“叛徒!菜一點兒也不咸,你沒有吃出來嗎?”多部分時間站在女兒立場上的我,被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頓。“內當家”聞聽此言,拿起筷子夾起一口菜嘗了嘗,驚訝地說:“哎呀!忘記放鹽了。”臨了又倒打一耙:“都是你倆把我氣的!”女兒批評我活該,誰叫我“不主持正義”呢?其實我也吃出來炒菜不咸,只是不想“戰火”再次燃燒而已。然而“內當家”批評女兒也不放過我,這真是“小禿爛腳——兩頭沒落好”。
夜走了,天亮了。天空和鐘聲一同醒來,陽臺上的迎春花在溫暖的陽光下綻放——春天來了!是啊,沒有一個寒冬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清晨,收音機里播報著一條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全國抗擊新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初露曙光,盼望已久的疫情拐點終于來了,部分省市出現了確診病例連續降低的好勢頭……”喜訊傳來,我們全家歡呼雀躍。“等疫情過后,我要第一個去學校上學!”女兒的笑語充滿憧憬與期盼。“不知道世紀廣場的櫻花開放沒有?不知道天中河畔的垂柳綠了沒有?不知道……”我擺擺手打斷了“內當家”的話:“放心吧,有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有習總書記的英明決策,有千百萬白衣天使、科研人員以及全國人民做靠山,就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疫情過后,我要開車帶你們去金頂山上轉一轉,去南湖里面劃劃船……”
女兒和她媽媽聽到我的承諾,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爽朗的笑聲飛出窗外,劃過寂靜的天空,飛向了遠方……PR
(作者簡介:吳忠富,駐馬店市公共關系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