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芳


中國科協學會聯合體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在實踐中探究聯合體科學發展規律,創新運行機制,提升核心競爭力。面向未來,對標國家發展戰略,科學求變、主動應變,立足集群優勢探索新路徑,強化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創新能力,深化科技社團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科協學會聯合體是我國科技社團的新型組織模式,經過幾年的發展,對促進學科融合與協同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科技社團發展的新生事物,聯合體還存在工作機制不健全、運行管理有待改善等問題。結合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從找準工作定位、完善工作機制、創新運行模式等方面提出發展建議。
一、聯合體基本情況
中國科協學會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是順應學科細化和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在中國科協倡導下,由學科相近的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自愿發起,經中國科協批準成立的非法人合作組織。
聯合體是中國科協在學會組織模式和工作制度上的創新,在理論上有利于搭建人才互動、資源共享的長效機制;有利于形成聯合攻關、共謀發展的工作機制;有利于推動政產學研融合發展。
自2015年10月首個聯合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成立以來,截至2020年12月聯合體發展為8個,涵蓋生命科學、智能制造、信息科技、先進材料、清潔能源等重要學科領域和重大產業領域。
二、聯合體的特征分析
(一)聯合體體現跨學科、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發展模式
近年來,聯合體的組成單位在全國學會的基礎上,逐步擴展到行業相關企業、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等。這種模式有利于凝聚科技界、教育界、產業界等多方力量,為進一步實現高度交叉融合的協同創新提供了條件。
經統計,聯合體共計260個成員單位,包括103個全國學會、58個企業、48個科研機構、44個高等院校以及7個其他機構。總體上,全國學會數量最多,企業占據第二位。其中,創新融合學會聯合體、信息科技學會聯合體單獨由全國學會構成,分別為11個和17個。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包含全國學會數量最多,為22個。清潔能源學會聯合體組成單位數量最多,達55個,且企業占比最高。
(二)聯合體兼具靈活性與松散性。
一方面,聯合體跨越學會職能,在更廣的平臺和共享機制下,集聚各方科技資源和智力資源,集中力量干大事,打造“一智庫三平臺”(產學融合創新平臺、高端科技智庫平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創新人才培養平臺),促進學科融合和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利用聯合體的靈活性可以在更高層次上拓展社會資源,在建言獻策、國際合作等方面凸顯聯合體的價值。另一方面,聯合體的非法人組織身份具備的松散性,對各聯合體提出更高要求,要以促進一個領域、行業的融合發展為目標,在運行過程中更要注重民主決策、凝心聚力和共謀發展。
三、聯合體運行機制
(一)組織架構
各聯合體按照《中國科協學會聯合體工作規范(試行)》規定,組建主席團、專家委員會和秘書處。主席團作為聯合體的領導機構,決策重大事項,實行集體討論制度。調研問卷顯示,各聯合體主席團會議一般為1次/年。專家委員會作為聯合體的咨詢機構,由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組成,實施聯合體重大決策咨詢任務。秘書處作為聯合體的辦事機構,處理聯合體日常事務,組織聯合體各項具體工作的實施。
從調研中了解到,主席團是引領、推動聯合體發展的重要因素,把方向、定大局,有效調動各類優質資源,提升聯合體的社會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專家委員會牽頭承擔聯合體的智庫功能,為聯合體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秘書處對聯合體的規范化運作發揮重要作用,統籌協調聯合體發展。
(二)工作機制創新
為有序推進業務的順利開展,聯合體逐步建立了相關工作機制。
1. 實行聯合體主席和秘書長輪值制或任期制。輪值周期或任期年限各不相同,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聯合體運行機制的創新。
2. 建立聯合體秘書長會議制度。部分聯合體根據工作需要,不定期召開秘書長工作會議,商討聯合體重要事項。調研問卷顯示,聯合體秘書長會議召開次數一般為一年3次及以下。
3. 建立專門工作委員會機制。為更好地實施“一智庫三平臺”任務,部分聯合體組建工作委員會,如戰略咨詢工作委員會、技術推廣工作委員會等。通過明確各工作委員會的責任和牽頭學會,有效發揮牽頭單位的優勢,促進委員會成員單位緊密聯合協作。其中,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創新工作委員會機制,設立“學會+企業”或“學會+科研院所”等形式的雙牽頭單位。
四、存在問題
聯合體成立以來,在中國科協指導下,圍繞聯合體的宗旨和任務探索發展,重點在學術交流、科技智庫及科技類公共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社會影響力逐步提升。同時,目前聯合體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聯合體職責定位不夠明晰。從整體上看,聯合體深度跨界融合不夠,優質資源未能充分整合利用,在協同創新方面價值體現不足。“一智庫三平臺”任務建設不平衡,聯合體作為科技創新的橋梁在攻克關鍵技術、促進產學研融合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移轉化方面的能力相對薄弱。此外,隨著聯合體各項工作的推進,聯合體與成員單位業務出現交叉重疊。
2.聯合體工作機制不夠健全。多數成員單位對聯合體發展持樂觀態度,積極配合輪值學會開展工作,同時部分成員單位表示其歸屬感較弱、話語權有待提升,期望輪值學會建立常態化溝通決策機制,暢通協調機制,進一步推動公開透明、共商共議、民主決策。
3.聯合體運營管理有待改善。聯合體經費來源較為單一,主要為中國科協的基礎建設運行經費及項目經費。作為非法人組織,各聯合體在實踐中較多依賴于輪值學會。由于沒有正式公章,聯合體對外簽署合同由輪值學會代章,不便于對外開展工作。部分聯合體的賬戶設在輪值學會,經費管理工作量較大,新的輪值學會需要重新學習各項管理流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效率。
4.秘書處人員專業化發展有待改善。聯合體秘書處工作人員配備形式多樣。部分聯合體秘書處人員由輪值學會提供,多為兼職,在固有工作基礎上兼顧聯合體業務。部分聯合體秘書處以借調成員單位人員的形式開展工作。極少數聯合體配備秘書處專職人員。
五、對策建議
新時期為促進聯合體發揮更大潛力,應結合當前國家發展戰略,探索發展新思路。
(一)找準聯合體定位
聯合體是在中國科協指導下實現機制創新,跨越學會職能在更高層次上融合發展以提高資源轉化率。
1. 強化戰略思維。凸顯聯合體的戰略性,立足自身優勢,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四個面向”精神,著力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發揮作用。凸顯聯合體的獨特性,充分發揮聯合體大聯合、大協作的優勢,聚焦單個學會或少數幾個學會做不了或做不好的工作,促進聯合體高質量發展。凸顯聯合體的引領性,引領科技社團新時期的改革發展,深化科技社團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 夯實聯合體品牌。做大做強“一智庫三平臺”,著力打造聯合體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科技智庫、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培養跨學科科技領軍人才、提供高品質科技類公共服務等。
3. 擴大聯合體的朋友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統籌各方力量,強化同國際科技組織以及政府機構、各類機構等合作。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各方合作共贏發展機制,促進聯合體業務可持續發展。
4. 拓展聯合體業務空間。落實中國科協服務科技經濟融合發展行動方案,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提升科技類公共服務能力,在開展科技評估、重大科技獎項評選等重點領域吸引更多社會化公共服務事項;展現聯合體在培育科學文化方面的能力,促進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面對各類重大科技熱點事件權威發聲,引領輿論導向等。
(二)完善工作制度
完備的工作制度是促進聯合體高效運作的有效手段,通過實現共商共建共享的制度化保障民主化。
1. 建立不定期秘書長會議制度。根據聯合體發展需要適時召開秘書長工作會議,搭建常態化溝通決策機制,制定議事規則,商討重大事項。強化輪值學會職責的同時,提升成員單位的歸屬感和話語權。
2. 建立聯合體內部激勵機制。根據成員單位在開展探索性活動等方面表現,對優秀的成員單位給予獎補,暢通聯合體內部機制,激發成員單位的創新活力。
3. 建立面向聯合體的激勵機制。為進一步激發聯合體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建議中國科協建立工作考核機制,根據工作成效,對聯合體實行獎補。
4. 加強聯合體間橫向交流合作機制。鑒于各聯合體重點工作具有同質性,建議開展聯合體橫向間的經驗交流,總結經驗做法,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
5. 加強聯合體縱向交流合作機制。調研中了解到,各地成立了相應的聯合體。為推動各地聯合體間的交流與合作,對接地方需求,促進地方科技經濟融合發展,建議探索聯合體縱向協作機制,搭建學術交流、成果推廣等平臺。
(三)創新運行模式
探索聯合體運行模式,促進聯合體科學化運行。
1. 打造強有力的聯合體秘書處團隊。逐步由兼職人員向專業化團隊建設轉型,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通過實現聯合體執行機構的專業化運營、精細化管理,促進資源、人才、業務之間的良性循環和深度融合。
2. 探索聯合體創新發展模式。為進一步促進聯合體對外活動的順利開展,拓展社會資源,解決當前存在的過多依賴成員單位的問題,鼓勵聯合體在實踐中探索創新運行模式。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聯合體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在實踐中探究聯合體科學發展規律,創新運行機制,提升核心競爭力。面向未來,對標國家發展戰略,科學求變、主動應變,立足集群優勢探索新路徑,強化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創新能力,深化科技社團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作者為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