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安源

呂少卿 羅漢 28cm×59cm 紙本設色 2014年
在當代金陵畫壇,呂少卿素以畫傳統文人高士及佛道題材為人所知。十多年前,我剛認識他時,他的題材大抵是仕女畫,畫法工細,有點婉約派情調,隱約能看出他的老師黃柔昌先生的影響。黃先生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工筆畫壇的名宿,畫格高遠,追求一種輕紗般縹緲的詩意,因其人好靜,是一位深居簡出的隱者,大音稀聲,渾如鬧市的當下畫壇早將他遺忘。少卿兄每與我談論業師,景仰之余,不由長為嘆息。今觀少卿近作,因強化書寫與拓寬題材,棄工筆而寫意,早已跳脫出黃先生的語系而自成一格了。
在中國繪畫史上,以古典人物為創作題材歷來是一種傳統。此風至今不衰緣于有別于西畫的紀實性,中國畫素有文學起興與道統比附功能,其托物言志的習俗不僅體現在花鳥與山水題材中,同時亦體現在人物畫創作中,如孫位《高逸圖》、李唐《采薇圖》及傅抱石《屈原圖》等等,畫家不唯是通過古賢高蹈的操守來寄托現世情懷,即借他人之酒杯,澆我心中之塊壘。我與少卿相交十數年,深知其淡泊名利的個性,與久坐書齋的沉思,蒙養了其內在的畫境文心,從而在創作中將這種與古為徒的古典情懷得以自然抒發。少卿的古典人物畫,無論是道釋人物,還是文人高士及古典仕女,其創作動機亦大概不脫這種古今共通的述懷心理,刻畫古人的曠達風神,顯然也是畫家個人情懷的一種修辭。只是,如何深化筆墨技法的表現力,以及如何將之與心性相熨帖,這是他多年潛心專注的方向。
從少卿的近作可以看出,他的人物形象塑造,建立在概括凝練的形塑與層次豐富的筆墨營運之上,同時氣息上返觀自我,以古意為風標,以暢神為理想,建立了一個摒絕于現代紛紜世界的世外桃源意象。他筆下的古典人物形象,簡括、洗練而俊發,將歷代人物畫家的形塑特征無痕地內化為個人家法。在其筆下,那些神采畢現的文人高士,或舉杯低吟,或臨川長嘯,或振衣于丘壑,或濯足于林泉,即便道釋人物,也神采奕奕若有林下風度,宛然一派“幽人逸興月徘徊”的意趣。由此從少卿溫潤敦厚又不失慷慨激越的個性觀之,欣賞他的作品,常常給人一種藝術人格物化的印象。
少卿本是工筆出身,近作以書寫突破勾線填色的慣性思維,這得益于他對文人畫精神的理解與個人的書法修煉。長期以來,少卿臨池不輟,積累了厚實的書法修養。他的近作,強化線條的書寫性,勁爽而文氣,吸收了文人畫書法用筆及筆墨隨性營運的特點,一洗工筆細線單勾的單調與局促。加之背景的水墨鋪寫,筆墨的自由營運令畫面氣韻十足,讓筆性與心性得以更加熨帖與解放。
作為一位在專業上理論與實踐并修的藝術學院教師,呂少卿的藝術經歷與我頗似。我們同為美術科班出身,又以十數年的時間專注于藝術理論與畫史研究,然后再回歸藝術創作。對一位選擇傳統題材 為創作道路的中國畫畫家而言,藝術史學術背景的意義在于,呂少卿深諳文人畫的發展軌跡及規律,以個人化的筆墨趣味為核心的審美追求,是通向文人畫堂奧的不二法門。從呂少卿近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筆墨漸臻圓融的氣象與境界。

呂少卿 人間歲月閑難得 45cm×70cm 紙本設色 2017年

呂少卿 寒泉自換菖蒲水 46cm×70cm 紙本設色 2017年

呂少卿 看花圖 70cm×42cm 紙本設色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