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寧波
[摘要]加強學術委員會建設是完善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提高高校辦學水平、推動高校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回歸其本質特征的必然要求。文章指出了加強高校學術委員會建設的重要意義,梳理了某省份學術委員會設置及運行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加強學術委員會建設,必須明確黨政組織與學術委員會兩者之間的界限,形成學校學術委員會的制度框架,建立科學高效的學術委員會工作機制,不斷提升學術委員會成員的履職能力,形成全校重視學術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學術委員會;學術治理;高校治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4-0186-03
一、加強高校學術委員會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這是完善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必然要求
“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社會參與、依法治校”,構成了我國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的體系。這一體系規范了高校黨委、行政、專家與全體師生員工在學校治理中的位置,即黨委全面領導,以校長為代表的行政負責執行,落實黨委的決議與要求,并為教授治學提供行政保障,為全體師生員工參與學校管理提供路徑。圍繞專家治學,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學校設立學術委員會,審議學科建設、專業設置,教學、科學研究計劃方案;評定教學、科學研究成果;調查、處理學術糾紛,認定學術不端行為;決定有關學術發展、學術評價、學術規范等有關學術事項”。建立和完善學術委員會是依法保障教授參與學校治理的制度設計,更是提升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這是提高高校辦學水平,推動高校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面對國家“雙一流”建設的要求,高等學校要實現內涵發展,必須要有一批科研水平高、教學水平高的師資隊伍。教授是學校辦學的主要力量,決定著學校未來的人才培養質量,能不能實現教授在學校辦學中的核心地位,直接關系到學校辦學目標、辦學水平的實現。教授參與學校治理充分體現了教師在高校辦學中的主體地位,搭建了教授參與學校治理的平臺,有利于發揮學術組織的專業優勢,有利于提高學術管理和學術決策的科學化,從而更好地服務學校黨委的決策,更好地推動學校事業的科學發展。
(三)這是大學回歸其本質特征的必然要求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是高校的四大職能。應該說,這四大職能都是建立在學術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說,學術是大學最本質的特征與追求。但學術發展需要遵循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和要求,這種規律和要求,只有具有學術理想和科學情懷,又能潛心學術、精研學術、不斷追蹤甚至引領學術前沿的人,才能理解與體會。在美國,無論是校長治校模式、董事會治校模式,還是其他治校模式,專家都是大學治理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國家,由于歷史的原因,學術權一直被行政權越俎代庖,學術發展規律與要求長期得不到充分尊重,以致于高校缺乏良好的教授治學的機制和氛圍。建立學術委員會,明確其參與學校治理的職責,能夠進一步厘清和規范教授治學與黨委領導、校長負責之間的關系,促進學術權與行政權的逐步分離,從而有效保證教授治學得到落實,有效保證學術發展規律與要求得到落實。
二、高校學術委員會運行的現狀
各高校的學術委員會架構不盡相同,本文選取了江蘇省內部分高校,從學術委員會的結構布局和學術委員會事務秘書處掛靠的部門等方面進行了調研分析。
(一)學術委員會的結構布局
在完善教授治學的過程中,不同學校學術委員會的設置模式有所不同,大體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學術委員會與學位評定委員會分開設置模式。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代表。校學術委員會下設學術規范委員會、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職稱評定與教師學術評價委員會等專門委員會。校學術委員會根據相關學科群的情況,結合學校實際下設若干學部。校學術委員會在二級學院下設學術分委員會,分委員會在校學術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學位評定委員會獨立設置,依法履行學位評定和授予的職權:學位授予標準及細則等涉及學位制度整體設計的事項,提交學術委員會審議。
二是學位評定委員會是學校學術委員會的下設專委會。以南京中醫藥大學為代表。學校設立校、院兩級學術組織。學校的學術委員會及其設置的學位評定委員會、教學委員會、教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等若干專門委員會為校級學術組織。學位評定委員會是學校學術委員會的專門委員會之一。各學院成立學院學術委員會,同時可根據學院的規模和學科專業設置等情況設立教學委員會、學位委員會、教師職稱評審委員會等院級學術組織,履行本學院學術事務管理職能,并作為校級學術組織的延伸機構,協助校級學術組織開展相關工作。
三是學校的基層單位(學院、系)不設置學院學術委員會模式,只設置教授委員會。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代表。學院層面不再設相關的專門委員會,由教授委員會統籌學院的學術工作。
(二)學術委員會的掛靠單位
校學術委員會設秘書處,負責校學術委員會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專門委員會設辦公室,負責日常管理工作。經過調查發現,各校根據自身實際,秘書處辦公室掛靠在有關的行政部門。
一是校學術委員會的掛靠單位。一般掛靠在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發展規劃處、學科建設辦公室、科技處或者研究生學院等。
二是校專門委員會的掛靠單位。校教學委員會辦公室一般掛靠在教務部門,校學位評定委員會的辦公室一般掛靠在研究生院,校教師職稱評審委員會、學術道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一般掛靠在人事處,學科建設委員會一般掛靠在學科建設辦公室。
(三)學術委員會建設存在的問題
《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以下簡稱“《規程》”)的頒布,為高校加強學術委員會建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術委員會作用的發揮與理想的設計和期待還有一定差距。目前,學術委員會在高等學校的運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學校行政權力和學術委員權力行使的范圍不明確。《規程》雖然明確規定了高等學校學術事務應該交予學術委員會審議或者決定,但在實際辦學過程中,很多時候,啟動學術委員會程序僅僅只是對學科發展規劃、學術機構設置等涉及學校事業發展的大事才進行咨詢或審議。一旦涉及辦學資源配置、人才選拔聘任、科研成果獎勵等關鍵性問題時,往往由校長辦公會或者具體承辦該事務的行政單位邀請部分專家、委員組成評審小組進行決策,而沒有召開學術委員會進行審議。
二是學術委員在高等學校的學術決策權缺失。現階段,高校黨委是學校最高決策機構,校長是高校行政職權的主要執行者,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運行中,高校學術決策權一般掌握在以校長為首的行政部門手中,學術委員會工作決策權被行政部門的決策權所取代。學者對全國69所211學校進行的調查顯示,部分高校學術委員會的學術決策權被剝奪,有13所研究型大學沒有把學術委員會定位為學術決策機構,21所研究型大學沒有明確學術委員會學術決策的事務,有3所研究型大學將《規程》規定的、可由學術委員會直接決策的事務列為咨詢事務。
三是學術委員會在高等學校學術事務中的權力行使能力和水平不完全能滿足學校事業發展的需要。《規程》對學術委員會的人員組成做了具體要求,減少了行政力量對學術的干擾,同時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學術委員專家的履職能力是不是完全能夠適應委員會的要求。實際上,委員中的很多人缺乏行政管理事務和公共決策的能力與水平,面對學校的學科建設、專業發展、科技成果的獎勵等一系列問題,能否做出科學的決策,值得商榷。完全脫離行政權力的學術委員會在決策的執行落實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這種看似自由民主的辦學方式實際上是以犧牲效率和秩序為代價的。
三、加強高校學術委員會建設的探索與建議
(一)明確黨政組織與學術委員會之間的關系
我國的大學辦學體制明確了高校黨委、行政的職權。黨委對學術委員會的領導,應該主要是方向的引領、規劃的把握、資源的配置、過程的督查、績效的考核。將學術委員會確立為高校內部最高學術機構,統籌行使學術事務的決策、評定、咨詢等職權,并不意味著學術委員會可以不必服從校黨委的統一領導。黨委領導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以及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性質及現行管理體制所決定的,容不得絲毫的猶豫或動搖間。校長作為學校的行政負責人,主要是落實學校黨委的決策部署,按照校長辦公會的議事規則依法決策和落實。學術委員會應該對照章程的要求,進一步明確職責范圍,做到凡是應該提交學術委員會決策的事項都應交由學術委員會來決定,實現教授按學術規律治學,學術委員會按學術規律決策學術事務,真正落實學術委員會在學校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完善學術委員會的機構設置
校學術委員會是在學校黨委、行政領導下的學術事務評議、審議、論證和決策咨詢的最高學術管理機構。校學術委員會要緊緊圍繞學科專業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學風和學術道德建設等開展工作,為學校重大學術事務的科學決策提供組織保證。校學術委員會下設學科建設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委員會等。二級學院成立學院的學術委員會或教授委員會,不再單獨設立教學委員會、學位委員會、教師職稱評審委員會等專門委員,由學術委員會或教授委員會履行本學院學術事務管理職能,同時作為校級學術組織的延伸機構,協助校級學術組織開展工作,落實校級學術委員會的要求。
(三)構建科學高效的學術委員會工作機制
一是完善學術委員會組成人員的產生機制。改變過去行政化比較明顯且不夠規范的委員產生機制,建立以通過基層教師選舉委員為主要形式的產生機制。具體來說,學校以學院為基層單位,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推選出委員候選人。人員的組成綜合考慮校內不同學科、專業以及學院教授數量的情況,科學確定各學院中的委員占比,盡可能確保小學院的委員數量。經過學院推選、審查后,名單上報到秘書處,秘書處經過審核,確定符合學術委員會候選人條件的人員名單,并召開教授大會,按照學校學術委員會章程的人員組成要求和學科的席位分配,投票推選學術委員會成員建議名單。秘書處根據學校學科的實際和每個學科組的教授得票多少,最終確定學術委員會名單,并報學校黨委常委會審議通過。
二是建立學術委員定期議事機制。校學術委員會一般通過召開相關工作會議的形式履行職責,特殊情況下也可以通過郵件、微信等靈活形式征求意見。全體委員會議每學期應至少舉行一次。學術委員會由主任委員負責召集并主持。主任委員無法出席時,也可以委托副主任委員召集和主持會議。為了確保學術委員能夠了解會議內容,學校要求學術委員會辦公室在舉行會議前的3個工作日,將會議有關材料送達參會人員。召開學術委員會全體會議時,到會人員不少于學術委員會總人數的2/3,會議方為有效。校學術委員會會議需以投票方式確定會議意見時,一般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表決。事項特別且經半數以上委員同意,也可以以記名方式表決。得票數超過全體委員總數的1/2者,即為會議意見。校學術委員會閉會期間,由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組成主任會議,負責和協調學術委員會的日常工作。學術委員會需承擔的各種審議、審核、評價、咨詢、調查等工作,由主任會議根據其性質,決定由學術委員會或其下設的相關專門委員會具體負責。校學術委員會建立年度工作報告制度,對學術委員會的運行和履職情況進行總結,并對學校的學術水平、學科發展、人才培養質量等進行全面評價,同時提出促進學校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
三是建立學術委員會與學校職能部門之間的銜接機制。學術委員會決議到最后還是需要職能部門去落實。學校將學術委員會秘書處設置在相關行政部門,同時學校科技與產業處、人事處、教務處、研究生院的負責人如果符合學術委員會人員條件,應優先進入學術委員會,從而通過制度層面構建學術委員會與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減少學術委員會行政人員偏多的情況,實現學術委員會負責學術事務的決策、有關部門負責決策的具體執行,避免學術委員會決策落空。
(四)提升學術委員會的治理能力
處理學校事務不同于科學研究,不僅僅需要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備學術評價的能力和處理公共事務的思維與能力。因此,一方面要提升學術委員會集體的治理能力,學術委員會既要加強對章程的理解和把握,還要進一步加強對管理學知識的學習和思考,用科學的管理思維,服務師生的群眾觀念,尊重學術的道德情操,更好滿足學校師生的期待,推動學校的學術發展和學術繁榮。另一方面,要提升學術委員會成員的履職能力。學術委員會委員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做到尊重學術規范,樹立委員良好形象,認真負責地參與學術事務的管理。
(五)形成全校重視學術的良好局面
教授治學是現代大學制度的內容,但是教授治學必須按照章程的要求去執行。學校應加強對學術委員會的職責的宣傳,使教師充分了解學術委員會的職責,積極給學術委員會提出寶貴意見,讓廣大教師參與到學校的民主管理之中。各職能部門在開展涉及學術發展的重大問題、重要工作時,要主動征詢和聽取學術委員會的意見,尊重學術委員會的決策,積極為學術委員會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和服務。要加強對學術委員會會議的信息公開,允許利益相關人員參與旁聽,使學術委員會在行使學術權力時接受有效的監督,避免出現學術委員會將自身利益凌駕于師生利益之上或與其他教師爭利的情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加強高校學術委員會建設是完善高校治理結構,提升學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內容,既要加強學校頂層設計,又要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未來的實踐中,高校必須把加強學術委員會成員的遴選和履職能力建設作為加強學術委員會作用發展的基礎工作;把建立學術委員會參與民主治學的有效機制,理清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作為關鍵;把人人尊重學術,維護學術尊嚴,積極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作為推進學術委員會建設的保障,促進學術委員會真正發揮作用,不斷推進學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現代化。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