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純

寧小霞院長榮獲“十佳百名助老模范”
這座“城”有26個房間,63位老人(老弱病殘俱全),12個員工(過年期間),它名叫“團結(jié)湖社區(qū)暮年頤樂園”“團結(jié)湖街道養(yǎng)老照料中心”。
“你們能理解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嗎?因為現(xiàn)在這個特殊時期,咱們只能是把本職工作做好,別給政府、周邊的人添亂就好,我自己辛苦點沒什么。”這話是動員會上寧小霞院長說給員工的,也是告誡自己的。
說養(yǎng)老院院長寧小霞過年的事,得從2020年臘月二十九說起。養(yǎng)老院這個大家庭在臘月二十九上午就開始剁餡兒搟皮包餃子。每年的這會兒都熱鬧非凡,里里外外紅紅火火。此時的員工們穿的紅衣服,房間里外掛的紅燈籠,玻璃窗上、門上貼滿了紅窗花,以展示過年的氣氛。員工一個個走路生風,在老人面前晃來晃去,把老人看得喜笑顏開。門開了,聲音也到了。大家一看,進來的是街道辦事處的工委書記陳偉和與工委副書記郝凱及民政科的兩位領(lǐng)導:“大家好,我給你們拜年來啦!”這可是喜上加喜,領(lǐng)導們口中有禮,手中也有禮:棗紅的棉坎肩是給員工們的;大紅花的棉襖送給了奶奶們,深色棉襖送給了爺爺們。簡短的祝福儀式中,除了接二連三的拜年話,還有防疫工作的千叮嚀萬囑咐。然后干脆利落洗手挽袖,跟大家一起搟皮包餡捏餃子。老人們早熟悉了他們的面孔,樂得合不攏嘴。小小的庭院溫暖頓增,活兒干得更帶勁兒了。為什么提前一天包餃子呢?因為養(yǎng)老院要送慰問的愛心餃子。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使得送愛心餐尤為重要。他們需要兩天的時間才能把餐送完。
大年三十早上4點多,小霞院長就起來了。逢年過節(jié)她都要幫廚:洗菜、切菜、端盤子、分菜,跟著員工們一樣干。過年了,又給老人們換上新的大紅棉襖,員工們穿上新的棗紅棉坎肩。因老人們不能像年輕人那樣年三十晚上會餐,所以中午吃年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1月21號寧院長果斷地把大門上了鎖。此刻,寧院長帶領(lǐng)著全體員工給在座的老人們拜年,給每一個屋里行動不便的老人們拜年。

街道領(lǐng)導郝凱和陳偉和分送紅花棉襖

80份愛心餐陸續(xù)完成
11點整,飯菜滿席了。小霞院長首先為老人們選菜布菜、剝蝦擇魚刺、舉杯祝福,頓時樓上樓下這一大家子老老少少,歡聚一堂其樂無比。
老人們吃完飯收拾停當,員工們開始吃飯。小霞院長帶著兩個主管整裝出發(fā)。原來他們是去給院外的團結(jié)湖地區(qū)的高齡、行動不方便的老人或孤寡空巢老人以及部分殘疾人送年飯愛心餐。今年的愛心年餐送得格外多,臘月二十九和三十兩天,加起來送出了80多份。“我們仨一直送,一直送,忘了時間,送完才回來吃飯。”聽到這個信息是正月初一,我問:“過年人手少,還往外跑?”
回復:“我們已經(jīng)堅持5年了。”咱們老禮兒講究正月十五才算過完年,這個年因為疫情特殊,我倒要看看他們送了多少份。我天天問,就這么一直問到了正月十九。他們共送出449份!
其間一天,大雪夜以繼日、鋪天蓋地下了有兩寸多厚。我趕緊微信詢問:“今天送了嗎?” “送了。我今天推著車拐彎的時候差點沒翻車。”她爽快的語音回答,顯然是完成了任務(wù)。
我眼前出現(xiàn)了她的那款后面帶座的三輪電動車。想象著她那細細的胳膊、小小的手,是怎么把那個要翻的車擺弄正了的,一陣心疼。他們3個人在風雪的日子里比平日更加速度,一旦把飯盒放在車上,就像出發(fā)的賽車手,直奔目標。這個場面我以前看見過,打個招呼都沒工夫。
他們要去的地方是團結(jié)湖地區(qū)。從北往南數(shù):一二條和三四條兩個社區(qū)劃分在115路汽車團結(jié)湖線路的東西兩邊。從一二條往南就是南北里社區(qū),直到朝陽北路北側(cè);從三四條往南是中路北社區(qū)、中路南社區(qū)、水碓子社區(qū),直到朝陽北路北側(cè)。而養(yǎng)老院坐落在水碓子社區(qū)的東部,可想而知啊,雪天是多么費勁。車輪打滑,地面不斷被清掃,空中不斷地落雪。而他們的目的地基本上都是沒有電梯的老舊樓,層層都有,高到六層。到此您就明白了,他們加速是在跟飯盒里的熱度搶時間。當樓門一打開,他們便端著飯盒,一層層地往上沖。從領(lǐng)口縫、頭發(fā)根冒熱氣。哪家老人看到他們喘息的樣子,眼神中都充滿了感激之情。就這樣,他們重復著上樓下樓的動作。天寒地凍,小霞和大家卻滿身是汗。
然而有一天,各個社區(qū)開始封門了。只留一兩個門,且有人把守檢查。他們并不知道,還是走往日的那條路、那個門,如撞南墻,掉轉(zhuǎn)車頭向另一個門,依然如撞南墻。幾個人都是繞來繞去,最終找到開著的門。下車等候,查體溫,登記。小霞和她的伙伴們心急火燎。居委會工作者大多數(shù)都認識小霞,而兩個助手就不方便了。于是她又騎車分別找到兩個助手,幫助他們進門。她一邊跟等待的老人們溝通,一邊跟門衛(wèi)溝通。沙啞的聲音透著焦慮:“怎么辦啊?第一,不能拖延老人吃飯的時間。第二,更不能讓老人吃涼飯。”于是,她又一個社區(qū)一個社區(qū)地溝通。然后用紙打印“團結(jié)湖社區(qū)養(yǎng)老照料中心”的字樣,貼在送飯箱的三側(cè)面。他們就這樣讓孤獨不再孤獨,讓空巢有人關(guān)注。讓不方便威脅不到這些特殊群體。

工作人員在送餐路上

員工將愛心餐親手送給老人
我微信囑咐她進進出出、樓里樓外的躲著點人。總提醒她疫情狀況,她也向我打開了心門。
那是1月31日的晚上,她回復我:“今天我真的感覺很累很累。我們從1月11號就準備給老人辦年貨,前期的工作得準備呀、整理呀。一直到現(xiàn)在,我等于基本上沒回家。從20號我就一直住在養(yǎng)老院里。21號封門后家屬的來訪量與日俱增。他們中間有的來一次很不容易。大過年的我就沒指派別人。我一撥一撥地跟老人家屬們解釋,然后把家屬們送的年貨消毒后分發(fā)給老人。”她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小,“你怎么了?”我趕緊問。“我現(xiàn)在跟您說話,都是合著眼睛說的,我還在辦公室吶,我腿疼,好累啊!”
“我們每天兩次在員工上崗前測體溫;每天也要給老人們測兩次體溫。”她好像要一吐為快。“姐,你要知道,過年的時候,老人們在情緒上波動很大,要接觸老人、了解觀察老人的心理狀態(tài)。特別是在這個疫情的環(huán)境下。我每天晚上要查三次房,半夜12點、凌晨2點和4點。”她說。“那你還睡覺嗎?”我問。“我上鬧鈴。”她回答。她血糖低、血壓低,與吃不好、睡不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聽她那沙啞的嗓子,像收音機電池快要沒電的時候發(fā)出斷斷續(xù)續(xù)的聲音。我不忍心聽了。那天手機顯示已經(jīng)是零點多了,我們互相道了晚安。

半夜寧院長為生病的劉大媽喂飯
過了兩天我想起來她不回家這件事,又在晚上微信她,才得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她只能堅守崗位沒能跟家人共度佳節(jié),也沒有見到年邁的母親。90歲的母親和9歲的兒子住在一起相互照料著,她怎能不惦記呢?
2月3號夜里剛過1點半,小霞院長查完房剛剛有了睡意。207房間的大媽大著嗓門兒說話,小霞知道這老人老年糊涂癥又犯了。平時不管是什么時候,一天要打上10個電話,誰勸她都不聽,小霞的話還管點用。這深更半夜吵人,小霞院長匆匆過去,又不急不躁地坐下來。苦口婆心、千方百計哄著她。一個多小時算把她哄好了,等她睡著了小霞又回去接著睡。沒睡著多會兒鬧鈴又響了,又該查房了。樓上樓下26個房間,她轉(zhuǎn)了一遍。給這個掖一掖被子,給那個關(guān)一下燈,回去躺下繼續(xù)睡。
2月6號上午,她9歲的兒子穿著單服迎著寒風,冒著被病毒傳染的危險,從家跑了出來,敲開養(yǎng)老院的大門,赫然站在小霞的面前。
“你怎么來了?”小霞問道。
“媽媽,媽媽我實在想你了!”兒子說。
“你怎么不穿棉服啊?會感冒的!”小霞繼續(xù)詢問。
“媽媽,姥姥不讓我出來,我要是穿上棉服,她會發(fā)現(xiàn)的,我就是想見你啊!”孩子說著,眼淚在眼圈里打轉(zhuǎn)。
小霞把正在說話的兒子一把摟在懷里,感慨萬千。自然是問寒問暖問姥姥,讓兒子把平安話帶給姥姥,安撫兒子趕緊回家。
可兒子哪知道媽媽在2月4日就病倒了,連著去了兩次醫(yī)院。他哪知道媽媽上吐下瀉兼腹痛,和我微信交流時她的聲音很慢很無力:“診斷的結(jié)果是胃炎,因吃了飯嘔吐不能做胃鏡。”大夫明確地告訴她,你要好好養(yǎng)著才行。后來她告訴我,她已經(jīng)按照醫(yī)生的叮囑,上崗時盡量休息。
隔天下午兩點左右,我數(shù)次撥打語音電話并留言:“吃飯了嗎?吃藥了嗎?”到了四點才接通回答:“姐姐,我忙得忘了,正吃,謝謝您。”我無語了,掛斷了手機。
此時,窗外的雪急匆匆地落下。她依然會繼續(xù)著所有的工作,中午她們依然會冒雪送飯。我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話:“雪之妙,在能積。”
2019年底,寧小霞院長榮獲北京市朝陽區(qū)養(yǎng)老行業(yè)優(yōu)秀院長;以高票榮獲團結(jié)湖地區(qū)首屆“十佳百名”助老模范稱號。
她的員工孫秀華、王振虎、尚梅梅榮獲“北京市朝陽區(qū)優(yōu)秀護理員”稱號。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