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鐘的
2019年12月1日,8歲女童心心(化名)在福建泉州室外游樂場玩蹦床時,突然墜落在蹦床上陷入昏迷。她被送到醫院時,醫生曾下達病危通知書。截止到報道發出時,心心還在重癥病房靠呼吸機維持生命體征。醫生表示,心心醒來后下半身癱瘓的概率很大。
悲劇的發生,令人扼腕嘆息。誰也不愿意看到,年幼的女孩從此無法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生活和成長。然而此次事故更讓人抱憾之處,在于事故不僅是簡單的意外,而是重重風險積累之下的必然。正所謂,你不知道事故在哪一天發生,但它總有一天會發生。
近年來,蹦床儼然成為“網紅”游樂項目,除了室外游樂場的蹦床,各地還陸續開設了專門的蹦床館,其體驗更加刺激,對青少年、兒童的吸引力更大。但梳理近年來的相關報道,不難發現蹦床類項目事故頻發,其風險大到不容忽視。
同時,在蹦床項目烈火烹油、遍地開花的繁榮景象背后,是相關行業發展缺乏規制、經營者和管理人員缺乏保護意識的現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地方質量監管部門只負責對“設計最大運行線速度大于或者等于2米/秒,或者運行高度距地面高于或者等于2米的載人大型游樂設施”進行監管。蹦床被視為游戲項目,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監管部門、范圍及職責。按照權責分工,旅游、衛生、市場監管、城市管理等部門都有管理義務,但實際上各部門都疏于監管。因此,受害者的維權路徑難免不通暢,不僅無法解決權責上的糾紛,也無法給商家施加壓力,促使其服務提升。相關法律規范的空白和監管的缺位,無疑為蹦床的“野蠻生長”提供了土壤。
在實際操作中,一些管理人員也非常缺乏安全意識。一些開展蹦床活動的商家根本沒有提供最基本的安全防護裝置,即便有安全帶等簡單的裝置,也不足以排除各種可以預知的風險。要知道,參加蹦床項目的消費者不是專業運動員,很多人只是偶爾玩耍,缺乏對蹦床的使用經驗,因此必須盡最大能力設計安全冗余。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運動都適合兒童參加,允許兒童參加的運動要針對孩子的身心特點專門設計,游樂場所也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消費者實施有區別的開放政策。大部分娛樂設施都是以成年人為標準設計的,本身就不適合少年兒童參與,商家不能為了利益鋌而走險。即便是專門為兒童設計的蹦床,也應該對參與兒童的年齡、身高、體重等身體數據有充分的限定。
無論如何,別再讓孩子因危險運動“折翼”,是每一個成年人應有的意識和責任。
(選自光明網)
小編有話說
風險或許無處不在,但規避風險、避免可以預見的傷害,是人們應有的理性選擇。“網紅”運動越來越火,但公共輿論不能推波助瀾,而應充分宣傳普及相關風險防范措施,并努力呼吁針對兒童娛樂設施制定相應的法律和規范,建立專門針對兒童娛樂安全的監管渠道。例如,明確各部門對此類設備的監管職責,從資質檢查、執照辦理到運營監管,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監管渠道,讓消費者維權和監管者執法有法可依,讓商家有法必依。對于未成年人參加的蹦床活動,管理人員應當讓監護人簽訂風險告知書,明確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防止不符合條件的孩子參加。
適用話題
“網紅”運動;運動安全;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