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一個人從一出生,就懂得吃,要求吃。小小嬰兒,無論看見什么都要放進嘴里,試試看,這東西是否可以吃。對食物的追尋,是人來到這個新奇世界做出的最初探索。
長大之后,人要為一日三餐奔波。唐代詩人王建有句詩:“不緣衣食相驅遣,此身誰愿長奔波?!比藗冊谏鐣厦γβ德?,固然有著不同的理想,但最基礎最迫切的需求,當然是穿暖衣服,吃飽肚子。
吃飽穿暖,還要追求美味,想要做個美食家,人們因此創制出許多美食。古人愛吃,自號“老饕”;到了現代,年輕人都愛自詡“吃貨”,熱衷四處探尋美食,稱之為“拔草”。
對人類來說,食物實在太重要,美國作家房龍說:“人類的歷史就是饑餓的動物尋找食物的歷史。哪里食物豐沛,人們就到哪里安家落戶?!币苍S正因如此,人們很喜歡用吃去解釋世界。
比如鼓勵大家要勇于實踐,毛澤東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得親口嘗一嘗。魯迅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這是在贊美敢為人先的英雄。哪怕治理國家,人們也以處理食材作比,“治大國如烹小鮮”,把國家大事比喻為料理一頓美餐。
食物會在不同的地方之間遷徙,中國的茶葉傳播到世界各地,深受人們的喜愛。中國人日常食用的番茄、玉米、土豆、花生、辣椒、大蒜……又都是從地球的各個角落或漂洋過海,或翻山越嶺,才走上我們的餐桌。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甚至足不出戶,就可以吃到產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對待食物,人們常有一套自己的法則。比如講究進餐時不可以生氣,要心情愉悅,細嚼慢咽,最好每餐只吃七成飽。除了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人還必須為大自然著想。人吃肉食,是自然選擇,但也要有感情,有節制,古人寧愿饑餓,也不愿傷害幼小的鳥獸,不加害懷孕的獸?,F代人也呼吁,不要再貪圖野味,向自然貪婪地索取,只會招致自然的報復。
在未來,人們或許還會發明出新的食物,也許有一天,食物會以新的面貌出現,人們會與我們現在所習慣的“吃”告別。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科技如何發展,人類與食物的故事,一定還會一代代長久地譜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