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漢語中,腿和腳是兩個常用詞語。腿是人體或動物的下肢,用于支撐身體和行走;腳是腿末端接觸地面的部分,即腳掌。但在古代漢語和一些現代方言中,腳的含義卻有不同。
一腳四足的木牛
假如你是三國迷,一定聽說過“木牛流馬”的故事。《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來運糧,但并沒提到“木牛流馬”的樣子。南朝時期的裴松之為《三國志》作過注解,他是這么描述的:“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于腹。……”
從描述看,木牛是個肚子方形的東西,有一腳四足。這里的“腳”顯然與今天的含義不同,否則后面的“四足”就不好理解了。腳在這里用古義,指腿。木牛一腳四足,即一腿四足。有學者認為這種木牛類似今天的獨輪車。
《說文解字》說:“腳,脛也。”脛是小腿,指腿部從膝蓋到腳跟的部分,所以古人說的“腳”往往也指小腿。
孫臏為啥叫“孫臏”
用“腳”指腿,尤其小腿,不是南朝裴松之的創造,上至先秦,下至如今,都有這種用法。
戰國時期有個軍事家孫臏,他的本名叫什么,史書并無記載。他與龐涓本是同窗,因遭受龐涓嫉妒迫害,被施以臏刑,挖去了膝蓋骨,后人才因此稱他“孫臏”。
孫臏后來去了齊國,做了齊威王的軍師。他屢次挫敗龐涓,最后在馬陵大破魏軍。龐涓也因此自殺。《韓非子》《史記》都記載“孫子臏腳”,這里的腳應該也是指小腿,因為遭受臏刑,小腿就殘廢了,所以才稱“臏腳”。
從先秦到漢魏南北朝時期,腳一直都是指小腿或整條腿,也可以指腿上某個部位。到了唐代以后,腳逐漸專指腳掌,和腿義有了區別。今天在江浙、四川、福建、廣東等方言中“腳”都還可以指腿,如說“兔子前腳短,后腳長”“腳伸直”,有些日常詞匯里的腳也指腿,如“跛(bǒ)腳”,指的就是腿或腳有毛病。
與腳類似的詞,還有足。足在甲骨文中寫作“" " ”,像小腿連帶腳掌的下肢。金文和小篆演變成了“" " "”,大概是簡化的緣故,把小腿骨簡化成了像“口”的文字構件,下面的“止”本來像人腳的形狀,后來引申指腳趾。后世從“止”的字,也多和腳有關。
“企”字非常古老,甲骨文寫作“" " "”,就像一個人踮起腳跟在張望,由此引申出盼望、渴望的意思,所以有“企望”“企圖”“企盼”“企慕”這些詞。
“止”加個土旁,就是基址的址。因為人腳在身體最下方,所以從土可以指建筑物的地基、基礎的意思。現今用“地址”這個詞表示固定處所,就是逐步引申來的。
止還有止步、界限的意思,《禮記·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知止”是儒家思想里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要適可而止,給自己劃定界限,每個人如果都能自我約束,社會就會變得和諧有序。
暴露心態的“趾”
“止”加個足旁,就是腳趾的趾。與趾有關的詞語很豐富,有的來歷悠久,比如“趾高氣揚”,源出春秋故事。
春秋時楚國是南方的大國,經常與周邊小國發生戰爭。公元前701年,楚國的莫敖(楚國的官名,相當于司馬,是掌握兵權的高官)屈瑕帶兵在蒲騷(今湖北孝感應城市)打敗了鄖國的軍隊,隔了一年,屈瑕又率兵去討伐羅國,大臣斗伯比去送行。
因為蒲騷之戰的勝利,屈瑕驕傲自滿,走路都把腳抬得很高,對敵人失于防范。斗伯比回來時對車夫說:“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果不其然,屈瑕在羅國中了埋伏,被敵人包圍,遭遇慘敗,自盡身亡。后人用“趾高氣揚”形容驕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樣子。
“旋踵”和“不旋踵”
腳上除了腳趾,還有腳后跟,古人也有一個專門的詞語指代它,叫作“踵(zhǒnɡ)”。形容人多,可以用“比肩接踵”“摩肩接踵”,即肩并著肩,腳挨著腳。形容渴望之情,可以用“延頸企踵”“延頸舉踵”,延頸就是伸長脖子。形容時間過得快,可以用“旋踵”或“不旋踵”,“旋踵”是說調轉腳后跟的時間,即一轉身的功夫;“不旋踵”是說連轉身都來不及,更加短促,由此可以衍生出“機不旋踵”“敗不旋踵”“禍不旋踵”等等。加不加“不”,意思都相同,這是漢語里有趣的現象,如果外國人學到這里,一定會很迷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