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了那么多戲曲場景,你好奇戲曲演員的工作和生活嗎?有請江蘇省昆劇院的頭牌青年小生演員談一談。
我叫施夏明,是一名昆曲小生,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是我工作的地方。也許會有人好奇昆曲演員一天的工作是什么樣的,那就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練練基本功
一、喊嗓
今天晚上要演出《桃花扇·題畫》,一早我就到單位喊嗓了。何為喊嗓?就是咿咿啊啊的順著音階喊,從低到高,再從高到低發聲的過程。
可別小看了喊嗓,對于一個戲曲演員來說最要緊的就是嗓音的表現。早上嗓子往往是緊的,要通過這一聲聲“咿咿咿、啊啊啊”把嗓子喊松。
二、跑圓場
接著便是跑圓場,這是一項在舞臺上走路的基本功。與生活中的步伐不同,跑圓場訓練的時候講究提臀收胯、又快又穩。跑圓場通常由慢到快,先繞圓圈跑,再畫8字路線跑,還要一邊跑一邊唱,為的就是練那一口氣。小時候練功,老師還讓我們左右手各拿一個盛著水的杯子,跑圓場時水不準灑出來,誰要是把水灑出來,就得再跑幾圈。
三、背戲
喊完嗓子跑完圓場,就該背戲了,背的正是晚上要演出的《桃花扇·題畫》。即使排練場里一個人都沒有,我仍然會用在舞臺上演出的狀態去練習。練習過程中的任何失誤都不能掉以輕心,每一個卡殼的地方都要重復好幾遍,直到唱順、演順為止。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就是這一遍遍反復的功夫吧。
你問我答
程婉琪:我看到電視里的戲曲人物都打扮得特別漂亮,您最滿意的是哪個角色的造型?
明:《南柯夢》中的淳于棼。
舒夢琪:我看到很多戲曲演員表演時眼睛都一眨不眨的,特別厲害!請問您是怎樣練眼神的?
明:從小練瞪眼。
顧子皓:老師說,昆曲是最古老的戲曲,想問問您身邊保留的最古老的道具是什么?
明:褶子(戲服)。
陳海鑫:學了昆曲,對您的生活有什么改變和影響嗎?
明:培養了我的審美。
背誦劇本有妙招
午飯后,就要開始背新劇本了。很多觀眾都會好奇:
昆曲演員記性怎么那么好?大段大段的臺詞,還多是文言
文,到底是如何背得那么順溜,在舞臺上一字不差地唱演出
來呢?文言文看起來很難背,但由于其講究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抓住其中的韻律就容易記住了。
一、比畫法
我在背唱段時有一個訣竅,就是讓唱詞里的內容具體到形體動作中,外化成表演。比如唱詞中唱到月亮,就用雙手比作皎月;唱到清風徐來,就用水袖揮舞模擬微風;路過蒼苔石徑,就提著褶子(戲服)的下擺小心行過……
二、打拍子法
昆曲的水磨腔一唱三嘆,聽起來婉轉悠揚。我們在背唱時講究拍板,就是用拍手來打節奏,手掌拍下去代表板,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代表頭眼、中眼、末眼,依次這樣打拍子,就叫“一板三眼”。拍板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曲子的節奏。唱曲必拍板,這是老師給我們立下的規矩,昆曲數百年來就是這樣傳承的。
準備上場吧
一、化妝
晚上七點半開始演出,五點半我就要準備化妝了。昆曲小生的妝面叫“紅白妝”,顧名思義,臉上主要的色彩就是紅白兩色。我所飾演的小生還要在額頭中間畫上一抹彎彎的紅色,名曰“過橋”。若是武生,畫的則是立著的“通天”,這是為了表現男性的陽剛與英武。
打完底、上完紅、蓋完粉,接著是掃胭脂——沿著面紅的區域加深紅色,使得紅白反差更為明顯。隨后便要描眼線、畫眉毛——用黑色油彩勾勒出長長的眼梢和眉毛,畫法頗為講究,眉眼大小間距需適宜,若是上臺眉眼無神,則顯不出演員的神氣來。最后再點上朱唇,妝面便完成了。
二、靜心定神
演出前需定神,穿好服裝后,我總要找個安靜的地方再喊兩嗓子,以確保上臺時一開口的聲音通透、清亮。演出開始前,要提前到側幕候場,調整情緒,使自己沉浸到即將演繹的人物的狀態中去。
隨著大幕徐徐拉開,深吸一口氣,伴著鼓樂一步步走上臺,演出開始啦!
楊皓喆:我奶奶聽黃梅戲,我爺爺聽京劇。我聽了昆曲,發現它們的區別是方言。這樣說對嗎?還有哪些區別呢?
明:不完全對,區別一個劇種最主要的是看它的音樂體系。京劇是板腔體,昆曲是曲牌體。
朱熠貝 周雨諾:昆曲為什么又被稱為“水磨腔”?
明:因為它的腔調優雅、婉轉、細膩,就如同古代水磨漆器一般,因此被稱為“水磨腔”。
周史琦:請問老師每天要花多久訓練?都練習哪些項目?
明:五六個小時吧。唱、念、做、表,主要還是背戲。
郁德慧:您穿的戲服有什么小秘密?比如花紋、長短、顏色上有什么說法?
明:不同的角色會穿不同形制、不同顏色的衣服,以區分人物身份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