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是一句很古老、又很實在的話。
無論干什么事,都應該找個好師傅。好師傅的作用,就是用最簡便、最有效的辦法把徒弟“領進門”。大家或許認為,師傅就是班主任和任課的老師,可我覺得,師傅首先是你們的課本。
按照我的理解,京劇里的“一年級算術”應該是猴戲。你要不信,就跟著我一起進一回劇場。
大幕已然拉開——
花果山,水簾洞。你對簡單的布景肯定不滿足,因為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為你講《西游記》的故事,老師早就仔細描繪過那里的天、那里的地、那里的云彩和那里的果樹。一切都是那么活生生的。而眼前的舞臺,只擺著幾個紙片片做成的石頭景片,天幕上就畫著幾片云朵。你肯定不能接受:太簡陋了!
戲不等人,不等你去慢慢思考。
一陣震天的鑼鼓響過,兩行扮演小猴兒的演員急匆匆走上,每人手中都拿著一把大旗。他們按“八字”形狀擺開,立定不動,仿佛在等待。
你忘掉了剛才的不滿足,眼睛只盯著臺上,仿佛也在等待。
又是一陣震天的鑼鼓。一個大個子演員快步走上。他頭戴紫金冠,帽子上豎起兩道長長的雉尾翎,身穿黃色的袍子。他彎下腰,用寬大的袖子遮擋著臉部,“蹭蹭”幾步就走到臺口。你急于知道他長什么樣子,可他偏偏不肯放下袖子,而是向左晃晃身軀,再向右擺擺肩膀,就是不肯暴露自己的真面目。他真壞!
終于在第三陣鑼鼓中,他猛然撂下了袖子,把自己那張毛茸茸的臉投向了你——原來,臉的中部是一個倒置的“紅葫蘆”,上面用金色和黑色勾出眼睛、鼻子和嘴巴,葫蘆之外則是棕色的猴毛。還沒容得你仔細打量,這位“大猴”的眼睛眨動起來,一下接一下,煞是好看!轉瞬,他又抓耳撓腮起來,沒一會兒老實勁兒!
觀眾席中歡呼起來:“孫悟空——孫悟空——”
在這一剎那,你可能想起第一次進動物園的情景——動物園的猴兒很少直立起來,而舞臺上由人扮演的孫悟空,是美猴王,是齊天大圣,由于是一個很值得贊嘆和同情的“人”,所以就必須像人那樣站起身子——并且要用站著的姿態,去和周圍的“人物”(比如豬八戒、唐僧、如來佛和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發生這樣那樣的聯系。這里的聯系都是“事兒”,孫悟空“做”這些“事兒”時,得有一個基本的姿態,得有一個基本的“站相”“坐相”以及“打相”。于是京劇中的孫悟空就特別講究這三“相”。他站立時,重心總是落在一只腳上,另一只腳僅是腳尖點地;手也總是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在上的那只常常倒轉過來,手掌朝下地搭在眉眼上面,似乎是為了遮擋陽光,幫助遠望。說到坐,大約他的屁股從來不沾椅子,總是一下就蹦到椅子面兒上,蹲在那里和別人有說有道。還有打,因為他已經神通廣大了,重要的不是說明他是否能夠戰勝敵人,而主要是讓他通過“打”來表現他的“猴兒氣”(換句話說,就是猴子所特有的機靈、聰敏、狡猾、智慧)。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你還沒有看過京劇,那么我建議你第一次就去看猴戲。這樣,你就能輕輕松松地被孫悟空這個精靈,領進京劇的大門。
(節選自《京劇趣談》,長江文藝出版社,有刪改)
同學們,回想一下:一年級算術學了什么內容?
文中介紹的猴戲有怎樣的特點?“京劇里的‘一年級算術’應該是猴戲”,作者為什么會這樣說?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文章里。如果你還能用上旁邊的小貼士來解答,就更棒啦!
小貼士
京劇的表演藝術更趨于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