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行走在飽受天災和戰亂之苦,或者醫療設施極端缺乏的國家和地區,為身陷困境的人們無償提供救援。他們是無國界醫生,也被譽為“苦難背后的希望”。
1999年,“無國界醫生”組織獲諾貝爾和平獎,因為“他們專業地、有效率地幫助那些遭受苦難的人。代表那伸出來的援助的手,進入一切沖突和混亂之中”。在這些勇敢者的隊伍中,就有來自我們中國的救援人員。
屠錚:醫者無國界,愛也無國界
2007年4月,屠錚前往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參加“無國界醫生”援助行動。她是首位中國內地參與“無國界醫生”海外志愿工作的醫生。
利比里亞,這個面積略大于江蘇省的西非國家,當時剛結束14年的內戰,國家凋敝不堪,人民流離失所,被聯合國認定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由于缺乏基本的醫療設施和衛生常識,人口死亡率非常高,每10個孩子中就有3個會夭亡。屠錚所在的醫院是幾個鎮子里唯一的婦兒醫院,病房里擠滿了孕婦、產婦和兒童。
屠錚每天都在從死神手里搶救病人,她哭過、沮喪過,最后只能默默地調整心態,然后盡一切力量去救下一個病人。
除了診治工作,屠錚還對當地醫生進行培訓,因為當“無國界醫生”離開后,這些受過培訓的本地醫護人員將發揮巨大作用。
屠錚的工作得到同事們的認可,她本人也得到當地居民的喜愛,大家喜歡這位黃皮膚的中國女醫生。
潘淵:生活在中國真的很幸福
屠錚加入“無國界醫生”,是受到表弟的影響。她的表弟潘淵,是首位中國內地參與“無國界醫生”海外志愿工作的非醫療人員。
潘淵大學時學的是計算機專業,200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知道了“無國界醫生”組織。憑借不錯的英語和計算機能力,他通過考核,被派往蘇丹從事后勤援助的工作。
當時蘇丹有很多人得了“黑熱病”,這種病通過蚊子叮咬傳播,有很高的致命性。潘淵作為后勤人員,負責運送藥品、物資和病人;要冒著高溫檢查通信設備,保證供水供電,還要為了讓一臺破舊的發電機工作而四處尋找柴油。
因為饑餓和疾病,很多人被折磨得骨瘦如柴,潘淵在《無國界醫生手記》中寫道:
被疾病和饑餓折磨得幾乎只剩下骨架的村民,等待藥物的病患躺在冰涼的地板上,營養不良的小孩死在營養不良、無力哭泣的母親懷中。村落里基本上沒有哪個母親的孩子全部存活下來。對那里的老百姓來說,每一天都在和死神賽跑,生存是唯一的事業……
第二年,潘淵又被派往孟加拉國的一個難民營。有一天,在難民營的一角,潘淵驚訝地發現了一所“學校”。簡陋的木棚下,一位老師帶著幾百個孩子,他們席地而坐,在認真地學習本民族的語言。
這些年,潘淵去了塞拉利昂、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和緬甸等國家執行救援任務。
潘淵的經歷影響了表姐屠錚,而屠錚的故事又影響到了她的后輩蔣勵。無國界醫生的故事不斷傳播,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勇者加入。
蔣勵:給別人提供生的希望
蔣勵和屠錚一樣,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醫生。因為被屠錚的救援經歷打動,又受到前輩的鼓勵,蔣勵也成為“無國界醫生”中的一員。2013年,蔣勵接到第一個任務,前往戰爭頻發的阿富汗,進行醫療救援工作。
蔣勵的宿舍是用集裝箱改造的,安全起見,又在集裝箱的外面蓋了一層磚墻,防止被流彈誤傷。在此起彼伏的槍炮聲和爆炸聲中,蔣勵工作了三個多月,她和同事們一起接生了三千多名新生嬰兒。
醫生,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而無國界醫生則更是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輝?!盁o國界醫生”組織也曾在中國,為受疾病、水災、地震、雪災及臺風影響的人們提供援助。
為了給遭受苦難的人們燃起希望,“無國界醫生”的成員不斷增多,其中中國人的身影也越來越多:安娜、趙一凡、柴溪、李雪峰、魏保珠、陳健華、周吉芳、鮑雋宇……他們都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