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羨慕劇中的皇子和公主們,他們每天錦衣玉食,能吃到各種山珍海味。電視劇看多了,有小朋友或許就會產生疑問:真正的古代人每天都吃些什么呢?
關于這個問題,考古學家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
這個罐子里放著的,就是西周時期的幾十個雞蛋。1974年的一天,考古工作者在江蘇句容的一座西周墓里,發現了它們。
這些距今約有2800年的西周雞蛋,每個長度約有4.2厘米,寬度約有3.1厘米,跟現在市場上賣的雞蛋相比,個頭略小一些。
由于埋在地下已有數千年,雞蛋已經石化了。出于文物保護的考慮,南京博物院沒有將這些雞蛋提取出來,你看到的就是它們出土時的樣子。
無獨有偶,湖南長沙的馬王堆漢墓,也出土了漢代的雞蛋。但這些漢代雞蛋在出土后不久,都碎掉了,令人感到十分惋惜。
雞蛋,在古代又常被稱為“雞卵”“雞子”或“雞彈”。因為雞蛋便宜、易得,所以古人常用它來填飽肚子。一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杰出的農學家賈思勰(xié),就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炒雞蛋的食譜。
雞蛋不僅僅可以供人食用,還可以用來做買賣和繳稅。南北朝時期,一些開明的地方官員為了減輕農民負擔,便允許農民用雞蛋繳納“實物稅”。
既然雞蛋對古人的生活如此重要,想必,古代養雞的農戶肯定有不少吧!聽說,有個養雞專業戶,最后還成了神仙。
西漢古書《列仙傳》中,記載了一個叫祝雞翁的人。祝雞翁生活在洛地,祖祖輩輩都以養雞為業,家里養了一千多只雞。他給每只雞都起了名字,讓它們晚上在樹上睡覺,白天下地活動。想抓哪只雞,只要叫它的名字,雞就會聽話地跑來。或許祝雞翁不太喜歡這種天天養雞的生活,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便把家里的雞和雞蛋都賣掉,離開家鄉,在吳山升天變成了神仙……
除了雞蛋以外,在不同時期的考古遺址中,還出土過很多有意思的食物呢!
4000年的面條
2002年,考古隊員在一個倒扣的陶碗內,發現了面條狀的殘留物。考古隊員感到十分詫異,馬上拍下這張照片。
經過科學家分析鑒定,這一團看起來像塑料繩一樣的東西,實際上是距今約4000年的面條,它可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面條!這碗面條是用小米做成的,它的主要原料為粟,還有少量的黍。而且在殘留物里還發現動物的小碎骨,看來這還是一碗肉面。
一鍋漢代藕片湯
看到若隱若現的藕片了嗎?沒錯,這是一鍋來自漢代的藕片湯。古時候,“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深入人心。古人認為,如果在墓中放入墓主人生前愛吃、愛用的東西,那么墓主人在另一個世界,也同樣可以吃到、用到這些東西。所以,在馬王堆漢墓中,有很多漢代食品和生活用品。
花式點心任你選
我國新疆的吐魯番地區,氣候十分干燥。許多材質脆弱的文物,如紡織品、紙張、食物等,都因此得以保存下來。瞧這些點心小巧玲瓏的造型,說是現代的點心,恐怕也沒人懷疑,可見我們大唐廚師的高超技藝。
一桌“千年宴席”
當考古學家進入遼代張文藻墓室,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桌保存了近千年的豐盛宴席:桌子上擺滿瓶碗盤碟,里面不僅有板栗,還有肉豆蔻、葡萄、秋子梨、棗等香料和水果。
因為食物太容易變質和腐爛,又經過千百年的風化和石化影響,能夠遺存下來的食物極其稀少。從考古工作者發掘出的雞蛋、面條、藕湯、餃子和點心,還有肉串、陽干魚和燉牛肉等食物看來,我們今天的很多美味,古人早就享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