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0日" " 天氣 晴
今天,我和姐姐游覽了故宮。我倆一邊認真地聽講解員介紹,一邊在本子上做筆記,還拍了不少照片,真是收獲滿滿。
“故宮”不是本名
故宮,原本叫紫禁城,這里曾居住過明清二十四位皇帝。因為古人將紫微星(北極星)當作蒼穹的中心,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又稱其為“紫宮”;又因為皇帝居住的地方,警戒森嚴,尋常百姓不可以隨意出入,所以就叫“紫禁城”了。
真是一件大工程
用11年準備建筑材料
用3年時間建造
動用了30多萬工匠、近百萬民工
木材
木材多是產于我國西南的楠木,一根楠木從崇山峻嶺砍伐,通過河流運送到北京,需要四年時間。
磚塊
來自山東臨清和江蘇蘇州的磚塊,通過大運河運到北京,所以有了“紫禁城是運河‘漂’來的”一說。
石料
石料大多開采于北京郊區。冬天時,沿途掘井,水結成冰鋪成冰道,運輸石料;夏天則用滾木來運輸。
大臣站在門外開會
跟我們在電視劇里看到的不同,明朝大臣們上班和開會的地方并不是在大殿里,而是在奉天門(今太和門)外,清朝初期又移到乾清門。朝堂上,各位官員依次向皇帝匯報工作,遇到重大的問題,皇帝要聆聽群臣的意見,最后拿出決斷。這叫“御門聽政”,又稱“早朝”。
皇帝也要改“作業”
奏折是一種重要的官方文書,上面寫的是各地官員上報的工作,有的是日常情況匯報,有的是突發事件尋求皇帝幫助,有的是談論自己的觀點和對策,而有的只是表達對皇帝的問候。
老師每天要批改作業,皇帝每天也得批奏折。雍正皇帝經常從白天批到深夜,他批改的字數,有時比大臣上報的字數還要多。這也讓雍正發出了“為君難”的感嘆。
宮廷里上演的娛樂節目
皇宮雖然威嚴,但娛樂活動一點也不少:欣賞歌舞、戲曲和雜技表演,比賽騎馬和射箭,還有很多時節性的休閑活動——正月觀燈、二月踏青、三月賞桃、四月流觴、五月競舟、六月納涼、七月乞巧、八月賞月……
故宮文物大遷移
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為了保護故宮里的文物,不被戰火毀滅,不被敵人掠奪,政府決定將文物南遷。故宮博物院古物館館長徐森玉,便是文物大遷徙工程的主持人之一。
大家將能帶走的文物如圖書古籍、陶瓷、青銅器、玉石和珠寶等,用13491個箱子裝好,分五批運往上海和南京。
后來戰事蔓延到南京,這些文物又開始西遷。湖南、湖北、四川、重慶、貴州……為了給國寶尋找隱蔽之地,徐森玉一直在奔波。
直到抗戰結束后,顛沛流離16年之久的故宮國寶才陸續匯集南京,運往北京。徐森玉一生為國家拯救了百萬件國寶,被稱為“國寶守護神”。
讓文物“活”起來
故宮博物院真是一座宏偉的藝術寶庫??!有些寶貝靜靜地躺在展覽廳里,有些在地下庫房……它們的故事,人們知之甚少。為了讓大家重新認識文物的價值,讓它們融入我們現代生活,文物必須“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