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著尋常的收藏思維從事收藏活動,一般來說,你只能成為尋常的收藏人。而如能尋找到非同尋常的收藏思維前行,走捷徑獲得出奇制勝的收藏法寶,你可能會在收藏活動中立于不敗之地,順利地走通收藏之路,快速成名成家,頭上罩上收藏成功者的光環。
那么,什么是非同尋常的收藏思維呢?收藏之路怎樣走捷徑?怎樣才能獲得出奇制勝的收藏法寶呢?有很多事情看似復雜,其實一點穿,猶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人人都會做,但人人事先想不到。
如懂得換位思考法,如能轉換成逆向思維你就能先為自己敲警鐘,你就能避免走許多彎路,你就會獲得超常的成功。
以下列出四條以換位思考法或稱逆向思維法獲取的成功收藏經驗:其一,投資收藏品想賺錢,首先要想到不虧錢;其二,鑒定收藏品想買真,首先要想到不買假;其三,交流收藏品能交友,首先要想到不損友;其四,出版收藏類圖書能成名,首先要想到不損名。
一、投資收藏品想賺錢,首先要想到不虧錢
藏活動已從文化收藏為主,轉變為以投資收藏為主。投資收藏者收進每一件古玩器物,除了個人賞玩興趣之外,就是想賺錢。玩古玩淘寶,“撿漏”是最大的樂趣。但想“撿漏”前,有多少人想過會“吃藥”呢?收藏古玩,最忌有僥幸心理;投資古玩,最忌存穩賺錢的心理。從理論上來講,真品古玩永恒增值、永遠賺錢。但投資古玩是慢活,收進一件精品,捂上數年不出手,不算久。投資古玩最難的是兌現現錢,急于出手者,大多會賤賣。有時一件價值10萬元的清康熙青花花觚民窯精品,如一時找不到對路的買主,可能5萬元也沒有人要。所以,投資古玩,想賺錢是欲望,不虧錢是底線。唯有在收藏一件件古玩精品時,同時還能想到急于出手時除了能保本,還能有盈利,這才是比較保險的投資古玩的方法。用古玩行話來講,就是要用低于市場行情價的價格買進,才能真正賺錢。常見到初入門者問我,剛收進的一件西漢越窯弦紋動物紋釉陶雙耳壺15000元貴不貴,值不值?我的回答,不但不貴,而且還會升值,漢代越窯高古精品大型釉陶壺,現在國內還沒有拍賣市場行情,只有古玩市場行情。但古玩行情價是15000元,你不能花15000元買下。你應該花低于古玩行情價二三成甚至三五成的價格買進,再隨時賣出,會比較容易。如你用古玩行話“頂在喉嚨口”的價格買進,急于拋出時,找不到對路的買家就會虧錢。
為此,投資古玩想賺錢,首先要想到不虧錢,要事先想到急于拋售時,也能保本并有盈利。最佳的方法就是用低于市場行情價一半左右的價格,即公開拍賣、公開正常成交的一半左右的價格買進,你才會基本上做到穩賺不賠。
二、鑒定收藏品想買真,首先要想到不能買假
初入門收藏者買收藏品多有僥幸心理,雖有人說不對,但希望此物是真的;雖有人說是明早中期青花,但希望此物是元青花;雖有人說是民窯精品,但希望此器是官窯器,都想撿大漏、發大財。收藏實踐中,這種往上看、往真看的思維走勢,注定收藏會走進歧途,走向不歸路。老練的收藏方法是:買真前,首先是自問“是否是假的”;人家說到代,我自己認為不到代。人家往上看,我自己往下看。即人家說是元青花,我把其當作明青花的價錢買下;人家說是清三代的,我把其當作清中期的價錢買下;人家說是清末的,我把其當作民國的價錢買下。把其當作差一個朝代、一個年代的器物買下,價格可能會便宜三五成以上。這種相對保險的買貨方法,常會讓你收進價廉物美的珍品。如一件清乾隆民窯青花盤行情價要10000元,你出清嘉道的價買下,只要四五千元;如一件清光緒的五彩碗行情價是3000元,你出民國的價買下,只要1500元。往假看、往下看、出低價,買貨時會讓你省下不少錢。也有人會反問,難道賣貨者看不懂?其實在古玩市場上,十個賣貨者,可能有一半以上自己并不懂貨,或吃不準此器物的年代。如碰上一個老資格的懂貨人,交易時你出“交行價”,即同行之間的交流價錢,那么,一般也會比行情價低二三成。
為此,鑒定收藏品想買真,首先要想到不買假。且看東西往下看,出低一個檔次的價錢,你才會做到穩真不假。
三、交流收藏品能交友,首先要想到不損友
收藏圈內藏友之間舉辦交流活動,買進東西仍叫買東西,賣出東西習慣稱割愛、交流。其一,賺取買進又賣出之間的差價,是合情合理的。其二,交友所需,互通有無,互相交流,互相提高,才能贏得回頭客。
但是,換句話來說:想交友,不賣假;想交友,不賣高價。也就是說,你交流出去的藏品,首先要想過不能賣假,假如這件東西真的有異議、有爭論,難辨真偽,你應事先說清楚,以高仿品的價格交流出去或以低于同一個朝代的東西、一個檔次的價格賣出去,你才會不損友。在收藏界,無論是賣家還是買家,都要以交友為長線目標。如是賣家,你與人家“交友”了,人家可能會是你的長期的下家、長期的回頭客。如是買家,你與人家“交友”了,人家可能會是你的長期的上家、長期的供貨者。你進出渠道都暢通無阻,何愁買不進東西、賣不掉東西?
為交流收藏品能交友,首先要想到不損友。如你在收藏圈人氣旺盛,你收藏古玩就會做到游刃有余。
四、出版收藏類圖書能出名,首先要想到不損名
收藏到了一定的年限,有人為了總結收藏人生,把幾十年個人收的藏品攝影編輯成冊,加上序與跋,配上自己的收藏感悟文稿,作為紀念性質出書,藏品好與差,估價高與低都無可非議。因為人生總有驛站,玩過古玩了,總結過了,也就金盆洗手了。不少平時喜歡舞文弄墨的收藏者,也因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自己把文稿編輯成冊。
當代收藏已成時尚,當代民間收藏已進入有史以來的最繁榮期,也引發了收藏類書籍出版的熱潮。不過,不少不具備收藏編輯人才的中小出版社,把收藏類圖書的出版當時尚,魚龍混雜,誤導了眾多初入門者。
比較典型的弊病是:其一,不少作者,收藏道行不深,只能抄錄文博專家的專著,所以,“編著”之書多如牛毛,此類書只能作為資料查閱。其二,不少作者鑒定眼力還沒過關,把自己收藏的贗品當作真品收入書中,明眼人一看,此書作者原來也是半吊子,不十分懂行,徒有虛名。本來沒出書前,人家初入門者認可你是收藏名人專家,但一出書,破綻露出來了,反而有損自己的名聲。
為此,我們介入收藏活動,首先要以理論指導實踐,再從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學術高度。收藏鑒定類圖書,已出得太濫,如作者沒有真實的鑒定經歷,不宜再編著此類書;收蔵鑒賞類圖書出得也太多,如作者沒有對獨特的收藏品有獨特的感悟,也不宜多出此類書。
真正能出名、成名,影響收藏類圖書市場,受到收藏界好評的優秀收藏類圖書,應該是作者有個人罕見的藏品,獨特的鑒定、鑒賞感悟,苦心探索的理論體系、學術成果的收藏類圖書。
寫出版收藏類圖書,不損名其實比假出名、出虛名更為重要。因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本書,白紙黑字印出來后,就不是屬于你個人,而是屬于社會,只能任由他人評說了。
總之,在收蔵實踐活動中,投資收藏品過于想賺錢(貪錢),鑒定收藏品過于想買真(貪真),交流收藏品過于想交友(貪友),出版收藏類圖書過于想成名(貪名),都只會適得其反。
收藏的失敗,多是貪心惹的禍,收藏的成功,多是虛心造的福。虛心求知、求教使收藏者一生進步;貪心賺錢損人,使收藏者一生惹禍。以上是本人的收藏經驗。
(本文選自梁志偉著《收藏密碼》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