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仲偉
縱觀人類歷史,變革總是伴隨危機而至。受新冠疫情重擊的中小企業必須選擇變革性突破,恐怕是這場災難帶來的意外壓力和倒逼動力。
突飛猛進的數字技術正在劇烈改變著人類社會,廣泛的數字技術運用已經快速地推動著人類進入數字智能時代。在這次人類抗擊疫情的斗爭中,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前沿數字技術在助力一線醫護、社會治理、復工復產和民生保障等方面都有極為閃亮的表現,展示了強大的應用潛力。然而,由于在要素聚集規模、應對風險能力和技術消化時空等方面處于弱勢,理應對新技術及其市場最為敏銳的中小企業卻往往難以成為新技術運用的排頭兵。面對疫情造成的致命困境,廣大中小企業向死而生,必須將壓力化解為動力、危機轉換為契機,積極主動尋求數字技術賦能,借助數字技術推動轉型升級。
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轉型意味著從根本上改變經營策略或商業模式,或借助新的技術手段進入新的市場領域,升級則要求在原有市場領域中的運營深化,從同質化的規模平面擴張上升為差異化的效益和質量立體突破。中小企業的整體性轉型升級,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后面對世界產業格局重構,中國產業體系邁上新臺階、跨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是與這樣的要求相適應的產業不斷完善和優化的重要內容。從中小企業群體來看,轉型升級的主要依托是科技進步,科技型中小企業本身就是探尋高新技術的創新研發及其商業化實現路徑,而一般中小企業則立足于對高新技術的市場應用。
那么在當前艱難的復工復業復產過程中,中小企業怎樣才能依托數字技術加速轉型升級,實現超越困境的突破呢?不同行業、產業的中小企業面臨不同的多樣化選擇。服務業中小企業的重點是利用數字技術開發服務場景、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服務績效和擴大服務市場。例如為避免人際接觸,疫情期間提供各類在線娛樂和購物的數字服務平臺蓬勃發展,還有AI機器人無接觸配送也得到迅速推廣應用。制造業中小企業的選擇和內容更為豐富,既可以將數字技術作為手段,改變生產過程或經營方式,或提供新的制造解決方案,又可以直接開發數字技術新產品,創造和滿足新的市場需求。后者如應對疫情研發直接用于防疫一線的消毒機器人、機場車站的紅外熱成像測溫儀等數字技術產品。
這里僅針對制造業中小企業在危機中如何實踐作簡略闡述。制造業中小企業在現有經營條件和業務基礎上,依托數字技術推動轉型升級,需要企業家和經營者具備戰略眼光,利用疫情帶來的空窗期,積極求變,靈活轉換,大膽實踐。總體上看,要著重解決技術來源、資金支持、產業協同、應用市場和人才團隊五大問題。破解這些問題,除了中小企業自身要有尋求改變的意識和動力外,還有賴于來自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傾力支持。
從技術來源和技術機會來看,應當激勵科研院校和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大企業積極向中小企業免費或低價轉移成熟的具體技術和項目,政府提供技術清單和應用指引。中介組織和工業園區則可以在技術和項目的對接方面發揮作用。
資金短缺歷來是中小企業的短板,疫情加劇了資金困難。目前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力度大、范圍廣的財政和金融政策,減輕稅負,力求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問題,各類金融機構也在積極擴大對中小企業的有效金融供給。這些政策和措施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向數字技術應用傾斜,或者直接給予定向融資支持。設立專項發展基金,優先支持中小企業應用數字技術推動轉型升級的項目。同時鼓勵民間資本投向數字技術研發應用項目。
行業性企業協會和地域性企業商會等經濟中介組織也應挺身而出。尤其是新型協會和商會作為組織平臺或網絡樞紐節點,是幫助中小企業擺脫困境、共渡難關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它們可發揮作用,主動調節企業間資金余缺,幫助企業解脫商業拖欠,促進資金在企業間有效流通。
產業協同方面,要求各類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智能制造示范平臺、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向中小企業提供各類數字技術專項服務和產業配套服務,鼓勵和支持不同規模企業間的制造知識共享、產業鏈協同和網絡化融合。針對數字技術應用市場,各級政府要為中小企業提供集成的精準市場信息,出臺有利于中小企業市場開拓的各類政策,如政府采購、展會展示、應用示范、融通渠道等。大企業、行業協會和工業園區在這兩個方面扶助中小企業都有積極作為的巨大空間。
數字技術賦能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離不開人才團隊建設。除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各類人才進入中小企業外,更為重要的是在包括大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之間建立起一種智力合作機制,以彌補中小企業人才不足的缺陷。▲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