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遠


【摘 要】 為促進港口高質量發展,介紹我國港口標準化管理現狀及港口標準體系的發展和演變,分析港口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基于港口發展現狀和特點提出建議:提升對標準化的認識,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的標準制定工作;加強新興領域標準化工作的研究,不斷完善港口標準體系;關注標準的實施進展,及時更新技術內容;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 港口;標準化;標準體系
0 引 言
港口是擁有水陸聯運設備和條件并供船舶安全進出和停泊的運輸樞紐,是運輸網絡中的關鍵節點。目前,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前列,港口在促進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在交通強國建設的背景下,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港口發展的主旋律,我國港口發展正步入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關鍵時期。
標準決定質量,制定、發布及實施標準的這一過程,就是標準化。港口標準化工作包括港口標準的起草、征求意見、審查發布和實施使用等過程。港口標準化工作不僅是有效管理港口、提升港口運營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港口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因此,需要充分發揮標準的規范和引領作用,以提高港口綜合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務、提升競爭力,使其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服務。
1 我國港口標準化建設現狀
我國港口標準化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多年的發展,港口標準體系初步形成,其中一些標準對行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隨著標準化技術工作體系基本建立和港口標準化工作的全面展開,標準化工作的行業參與度大幅提升,為進一步加快港口標準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 港口標準化組織建設現狀
2012年7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復同意成立全國港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港口標委會),由交通運輸部負責具體管理和指導工作,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承擔秘書處工作。港口標委會的成立,改變了我國港口領域沒有全國統一的標準歸口單位的舊格局,標志著我國港口標準化工作邁入正軌。
1.2 港口標準體系建設現狀
專業領域標準體系的建設是標委會的工作核心之一。自港口標委會籌建起,港口技術標準體系初步建立,涵蓋的范圍如下:(1)以交通運輸部為主編部門起草、在編或擬編的且歸口管理單位現行有效的與港口領域相關的國家標準;(2)除水運工程建設標準以外,現行有效、在編或擬編的港口領域交通運輸行業標準;(3)與港口關系密切且需直接采用的其他體系內的標準。
目前,港口標準體系包含536項標準,其中港口領域標準415項,其余為其他領域的相關標準(見表1)。港口標準體系包含已經發布的現行標準和未來擬制定的標準,是今后一段時間內港口標準制(修)訂工作的重要指導。
表1 港口標準體系分類統計
港口標準體系經歷數次調整:2018年3月全國水運專用計量器具計量技術委員會成立后,水運計量檢定規程不再由港口標委會代為管理;2018年6月全國港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疏浚裝備分技術委員會成立后,疏浚裝備標準不再納入港口標準體系,另單獨建立疏浚裝備標準體系。
從標準類別來看:基礎標準包含港口領域的術語和通用要求等,為港口其他標準的編寫提供了基本要素,有助于達成業內共識;服務標準占比最大,涵蓋內容和范圍最廣,標準數量增長最快,有助于提升行業服務水平,為行業監管提供依據;技術標準數量較少,內容較為基礎,目前主要聚焦于傳統碼頭裝卸作業技術方面;產品標準起步較早,港口起重設備等方面的標準發展較為成熟。
從已發布標準和擬新增標準數量來看,目前港口領域標準缺口較大,已發布的標準有172項,仍有243項標準處于待制定的狀態。從已發布標準的層次結構來看,國家標準有43項,行業標準有129項,行業標準比例較大。特別是自港口標委會成立以來,標準數量增加迅速,2012年12月至2019年9月,共新增8項國家標準、52項行業標準。
1.3 港口標準制(修)訂現狀
自港口標委會成立以來,港口領域標準制(修)訂需求增長較快。相關單位通過港口標委會向交通運輸部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申報制(修)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提案,提案經審查通過后,港口標委會根據下達的計劃,組織實施、指導和督促起草單位進行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隨著交通運輸部對申報要求的提高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對推薦性國家標準總數的控制,2017年以后計劃數量有所縮減。近年來港口標準制(修)訂計劃統計見表2。
表2 港口標準制(修)訂計劃統計
從標準起草單位來看,近年來發起標準起草的企業有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連云港港口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秦皇島港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有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等,行業協會有中國理貨協會、中國引航協會等。
從標準制(修)訂內容來看,近年來,港口走向了更安全、更綠色、更智慧、更高效的發展道路,港口標準制(修)訂的重點也集中在這方面。例如:啟動修訂《危險貨物集裝箱港口作業安全規程》《液化氣碼頭安全技術要求》《港口裝卸機械風載荷計算及防風安全要求》等關鍵標準,以保障港口安全生產;制定和發布《靠港船舶岸電系統技術條件》《港口設備能源消耗評價方法》,以從源頭上為水路運輸節能減排把關;啟動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標準系列研究,以保證在自動化碼頭規模化發展的初期,引導碼頭良性有序發展。
2 港口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行業標準化意識較為薄弱
目前,我國不同地區的港口企業發展水平處于不同層次,規模和管理水平相差較大。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一些規模較大和發展較快的港口企業通過加入各類標準化組織,積極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將生產經驗轉化為標準,并通過組建企業標準化管理部門,建立企業標準體系,從而提高企業標準化水平和企業競爭能力。然而,大部分港口企業標準化基礎仍較為薄弱,標準的應用投入不足,運用標準化手段提高行業管理和服務水平的積極性不夠,對由實際生產操作經驗和技術轉化為標準的熱情不高,極大地限制了企業本身的發展和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此外,有些已發布的港口標準與企業實際業務脫節,或者是設備置換成本過高,不能滿足標準實施應用的需要。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對標準化工作的認識。
2.2 標準化工作機制與行業發展不協調
與標準化較為成熟的行業相比,港口領域的標準制(修)訂過程尚未形成由企業主導、市場驅動、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格局,科學技術轉化為標準的過程較慢,引領性不夠,缺乏從科研到應用的具體規劃;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的能力不足,由標準化工作帶動的計量檢定、認證認可業務方面與國內其他行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此外,尚未建立完善的標準實施信息反饋機制,僅在2016年組織對少數幾項標準實施效果的調研。總體來說,對實施情況跟蹤較少,難以檢驗標準的實施對提升社會經濟效益的效果。
2.3 港口各領域的標準化水平發展不平衡
港口標準化工作基本依賴于少數標準化活動參與單位,標準化水平與這些單位的生產技術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主要參與單位在優勢領域所進行的標準化工作對提升港口整體標準化水平的作用較為突出,但在有些領域標準化工作則相對滯后,甚至空缺,對一些重點領域的關注程度和研究深度不夠。目前,在港口機械、安全應急、節能環保等專業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具有一定優勢,制定的標準較多;在信息化、運輸服務港口裝卸等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存在短板,標準的修訂更新較慢。
2.4 從事標準化工作的人才稀缺
目前從事港口標準化工作的人員基本是以兼職方式開展工作的,人員專業素質、人才梯隊建設和人才儲備均存在不足。目前,我國港口從事標準化工作的人員隊伍中缺乏既精通外語又具備技術能力的專家,要深入參與國際交流活動難度較大。從事標準化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參差不齊,熟練掌握標準的編寫和審查技術、熟練掌握標準制(修)訂程序的人才占比不高,有待進一步培養一支數量足、水平高、結構優的專家隊伍。
3 發展建議
3.1 提升對標準化的認識,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的標準制定工作
我國港口標準化工作仍處在起步階段,全行業標準化意識的提升,需要政府從政策上支持,出臺措施引導和鼓勵標準化工作;相關企業要積極參與,為標準的制(修)訂提供實踐經驗;研究機構要深入調研,注意提煉行業發展的標準需求。加快推進安全港口、綠色港口、智慧港口等重點領域標準的研究制定。例如:針對港口安全生產的重點環節和關鍵內容,推進危險貨物管理、碼頭作業安全、旅客安全、設施安全等技術標準制定;針對清潔能源和減排技術應用,推動LNG應用、排放控制區、節能措施、污染物控制等技術標準的制定;針對港口智能化發展,推動自動化碼頭裝卸工藝、港口區域電網智能控制、港口裝備智能感知和調度、港口集疏運系統智能化運營組織調度等技術標準的制定。
3.2 加強新興領域標準化工作的研究,不斷完善港口標準體系
隨著新能源的應用,智慧化交通、綜合立體運輸網絡的發展,港口技術和產業新業態對港口標準化提出了新要求。要持續跟蹤國內外港口領域技術發展,對在新業態中的應用做好追蹤,解決行業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做好行業研究,深入分析標準化需求,探索構建標準化與科技相結合的互動機制,推動科技研發、標準研制與產業發展同步實施;建立標準體系動態維護機制,不斷優化港口標準體系框架,使標準體系整體構成及標準之間的相互聯系更加協調、連貫;把握好港口領域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的同步發展及其業務協同,使標準體系能夠有效指導港口標準化工作穩步推進。
3.3 關注標準的實施情況,及時更新技術內容
制定一個符合發展趨勢、能夠廣泛實施應用的標準是標準化工作本身的目的,因此,要及時跟蹤標準的實施情況,建立信息反饋和評估機制,根據行業發展情況和標準實施效果,評價標準內容的科學合理性。定期對標準進行復審,及時更新現有標準中已經不適合港口技術發展現狀的內容,提升標準的適用性。強化標準制定部門與實施部門的協調聯動,促進標準制(修)訂與實施的有效銜接,不斷推進標準質量的提高和技術內容的與時俱進,確保標準的實施效果。
3.4 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
港口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節點和先行領域,港口裝卸、物流商貿、數據交換等方面的相關標準,是經濟貿易往來和產業合作的技術基礎和技術規則。要以港口通用標準為出發點,推進標準互認,借鑒其他國家的領先標準,堅持需求導向,主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標準化戰略的對接。加強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港口標準化機構的互聯互通,強化標準與政策、規則的有機銜接。努力擴大港口標準體系的兼容性,促進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與裝備制造產業的合作,促進港口服務、投資、貿易便利化,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和有力的機制保障。統籌規劃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培養計劃,培養出一批同時具備技術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的標準化工作從業者。
4 結 語
港口標準化的發展不僅與港口自身特點及我國標準化發展現狀密切相關,還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交通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港口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時代賦予港口標準化工作者更多的歷史使命。要充分發揮標準化的基礎保障、科學引導和前瞻性規劃功能,規范和促進港口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