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一則國外專家接受采訪的視頻曾在網上流傳,視頻中專家以1995年美國夏天酷暑造成750人死亡為例,認為低鹽飲食會使胃酸減少,有害人體健康。另外,他還提出胃酸分泌不足是造成一些美國人麩質過敏的原因。
真相:胃酸的主要成分是鹽酸,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鹽不僅是重要的調味品,也是維持人體正常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它能調節人體內水分的均衡分布,維持機體內酸堿度的平衡和體液的正常循環,還參與胃酸的形成,促進消化液的分泌。
雖然人體內不能沒有鹽,但僅需少量鹽就能滿足機體的需求,而且生活中的“隱形鹽”無處不在,如牛奶、肉、餅干、面包、掛面等中的鈉含量都不低。
一般成人每天攝入3克食鹽就可以維持生理基本需要,過量攝入則會引起一些健康問題,如引發高血壓、骨質疏松甚至胃癌等疾病。有研究表明,我國成年人每天鹽的攝入量達到了9至10克,遠超健康標準,因此控鹽、減鹽才是正確做法。
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比如因為氣候炎熱或劇烈運動而大量出汗,導致體內鹽分大量流失時,才需要大量補充鹽分。大部分居民日常運動較少,夏天可通過吹空調保持涼爽,導致排汗較少,所以一般不需要大量補充鹽分。
資料顯示,1995年的確發生了“芝加哥中暑”事件,共造成750人死亡。但其主要原因是老年人的機體調節機能欠佳以及沒有使用降溫設備,視頻中的專家將其歸因于低鹽飲食的說法顯然沒有依據。
中暑是指在高溫情況下,汗腺功能衰竭、電解質流失過多等導致的一系列癥狀。治療方式上,通過靜脈輸注生理鹽水是挽救重度中暑患者的正規醫療操作,并且還要針對患者電解質流失情況,補充鹽以外的電解質。一味強調用“鹽”來預防和治療中暑是不正確的。
另外,低鹽飲食與麩質過敏并無關系,麩質過敏主要由谷物蛋白誘發。(據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