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怡樂
天坑又名“龍缸”“石院”“石圍”等 ,是發育在碳酸鹽巖地區的一種四圍巖壁峻峭、深度與口徑均達百米至數百米的喀斯特負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積(100萬立方米以上),底部與地下河系統相連,是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在一定范圍內的若干個天坑通過地下河系統相互連通,即可形成一個天坑群。
目前國內已發現數十個大型天坑群,主要集中在廣西、貴州、四川、重慶等地。其中,廣西的“天坑家族”規模最大,如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共有29個天坑,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天坑群;最新發現的那坡天坑群有19個天坑;巴馬盤陽河天坑群有15個天坑。
天坑的形成與喀斯特水文地質過程及含水層的演化有著密切聯系。研究天坑形成機制及分布與演化規律,有助于人類更加深入地認識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機制,特別是溶蝕、侵蝕和崩塌作用的機制及其相互關系,對生物多樣性等相關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奇觀,天坑也具有特殊的觀賞價值。以下便是幾個全世界著名的天坑。
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的樂業天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目前已開發的有大石圍天坑、白洞天坑、穿洞天坑等。大石圍天坑位于樂業縣同樂鎮刷把村百巖腳屯,形成于約6 500萬年以前,是一塊集險、奇、峻、雄、秀、美于一體的秘境,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稱其為“天坑博物館”“世界巖溶勝地”。
大石圍天坑底部有人類從未涉足過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積約9.6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原始森林。其內樹木粗壯、高聳,有的要三人合抱才行。天坑底部青苔遍布,灌木從生,已發現比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還古老的短腸蕨類植物——稀有綠色蘭花,還有在我國首次發現的面積達500多平方米的帶刺方竹等,以及許多稀有動物如中華溪蟹、幽靈蜘蛛等。
最神秘的是在那里還發現了兩條巨蟒爬行過的痕跡,寬約40厘米,按此推算,這兩條蟒蛇之大可想而知。
小寨天坑
位于重慶市奉節縣的小寨天坑是由地下河強烈溶蝕、侵蝕作用導致的巖層不斷崩塌,歷經1.3億年形成的典型塌陷型天坑。其深度、口徑、容積居世界同類喀斯特巖溶漏斗地貌首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坑。
天坑坑壁四周陡峭,氣勢恢宏,只有一條2 800余級的石徑小道盤旋至坑底。
伯利茲大藍洞
在一些靜謐的近海洋面上,會突然出現一汪深藍色的圓形水域,從高空看,仿佛是大海的瞳孔,這種景象被人們稱為藍洞。全世界海洋中分布著許多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藍洞,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于中美洲的伯利茲大藍洞。
伯利茲大藍洞的形狀幾乎為完美的圓形,直徑超過300米,深度約達123米。藍洞本身是巖溶空洞,冰川時期由于海平面降低,石灰巖在溶蝕作用下發育成大型的空洞(類似溶洞),當溶蝕空洞越來越大,就形成了一個邊緣陡峭的大洞(被稱為落水洞)。當冰川期結束后,海平面上升,海水重新灌入落水洞,便形成了大藍洞。
如今,伯利茲大藍洞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潛水勝地,曾被評為世界十大潛水寶地之一。雖然洞內的鐘乳石群增加了潛水的難度,且附近水域的鯊魚種類特別多,但正因為如此,伯利茲大藍洞才能吸引成千上萬的潛水者來這里潛水。
墨西哥燕子洞
被稱為“地球十大迷人洞穴之一”的燕子洞位于墨西哥中北部的圣路易斯波托西州小鎮內。燕子洞外形呈錐狀,上窄下寬,垂直深度約為426米。燕子洞的巖壁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蝙蝠和白領黑雨燕,由于白領黑雨燕數量最多,因此稱其為“燕子洞”。
第一份描述燕子洞的文獻來自1966年3名美國人所作的探險記錄。現在,燕子洞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同時也是洞穴探險和定點跳傘愛好者關注的地方。2012年,墨西哥前總統費利佩·卡爾德龍通過繩索到達洞底,體驗了探洞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