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季《國家寶藏》節目中,故宮博物院的國寶——“樣式雷”建筑燙樣一經亮相就引來眾多話題,一個關于雷氏家族建筑技藝的傳承故事隨之展開。
燙樣就是立體模型,為皇上御覽而制造,是中國古建筑特有的產物。因為需要熨燙,所以被稱為燙樣。清朝建筑工程在管理上跟唐朝的制度相似,有內、外工之分,工部營繕司掌管外工,內務府營造司承辦內工。營造司設有樣房、算房,樣房負責設計圖紙、制作燙樣,制作燙樣的專門機構為樣式房。
提到為宮廷制作燙樣,就不得不提“樣式雷”。在中國建筑史上流傳著“一家樣式雷,半部建筑史”的佳話。“樣式雷”家族的典型代表人物包括雷發達、雷金玉、雷家璽、雷家瑋、雷家瑞、雷思起、雷廷昌、雷獻彩等八代傳人。
從第一代“樣式雷”雷發達開始,雷氏家族主持或參與設計了幾乎所有清代皇家建筑,留下來的燙樣涵蓋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頤和園、中南海、紫禁城、天壇等處。大到皇帝的宮殿、京城的城門,小到房間里的一扇屏風、堂前的一塊石碑,都符合“樣式雷”的種種規矩,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技藝的高超與嚴謹。
雷氏家族進行建筑設計方案時都按1/100或1/200的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樣進呈內廷,以供審定。雷發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樣式雷”的鼻祖。
關于雷發達,民間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康熙年間重修太和殿,在工程快竣工時要舉行一個“上梁”的活動,相當于現在的“剪彩”。儀式那天,皇帝親臨太和殿,可到了上梁的關鍵時刻,由于操作的工匠技術不好,安裝榫卯時一直合對不上。在場的工部官員都急壞了,因為要是不成功,就有被殺頭的危險。
最后,雷發達自告奮勇上去裝梁,但干這個活兒起碼也得是七品官職,于是當時還是小工匠的他立即換上七品官的衣服,爬上去咔咔幾斧頭,很輕松就裝上了。皇帝看了之后非常欣賞,當場就封雷發達為工部營造所長班。
如今,人們可以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故宮博物院見到“樣式雷”建筑樣圖,它們涵蓋眾多類型,比如投影圖、正立面、側立面、旋轉圖等,工程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結構的尺寸都有記載。此外,“樣式雷”還畫了“現場活計圖”,即施工現場的進展圖。從這批圖樣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筑從選地到基礎開挖,再到施工的過程。
而被稱作“燙樣”的建筑設計模型則是流傳至今的“樣式雷”圖檔中另一大組成部分,故宮收藏的83件燙樣由于在當時主要是為呈給皇帝審閱而制作,因而形象逼真,數據準確,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雖然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的方式從漢朝初期就已有圖樣,到公元七世紀初的隋朝有了使用1%比例尺的圖樣和模型,但是長久以來史料十分缺乏,到目前為止,‘樣式雷圖檔很可能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僅有的檔案記載。”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周蘇琴說。“樣式雷”圖檔的存世證明了中國古代建筑并不完全是靠工匠的經驗修建而成,它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建筑設計水平,也填補了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的空白。(據重慶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