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靈 洪錦城 文/圖

● 在后坑村移風易俗服務大廳,正在舉辦一場簡潔漂亮的婚宴


不久前,漳浦縣革命老區村南浦鄉后坑村又迎來了一場婚慶。村民許石福娶兒媳了,一新一舊兩張婚宴菜單擺在了老許的面前。
新菜單是按后坑村移風易俗服務大廳紅白理事會的標準制定的。填鴨,螃蟹,鰻魚,竹午魚,沙蟲,河蝦,牛排,蒜香排骨,雜肉湯,水餃,三角甜點,五香,桂竹筍,綠竹筍,空心菜,水果拼盤,總價錢380元。
老菜單是以往的舊例。無非多了龍蝦和仿“佛跳墻”幾道菜,總價格卻翻了近一倍,達746元,還不包括酒水。
既要省錢,也要漂亮。許石福權衡了一下,選擇在移風易俗服務大廳里舉辦婚宴。
在過去,按后坑村舊俗,只要有哪家娶親做壽的喜事,全村大大小小都要前往主人家去“熱鬧”上好一陣子,少則三天,多則五天。
“又花錢,又勞神。但是受攀比之風影響,村民礙于顏面,又不好改了舊例。”許南偉是后坑村黨支部書記,從小在村里長大,見證了這類陳規陋習,對此他早就想要下力氣來“改革”一番了。
今年來,南浦鄉黨委決定創建后坑村移風易俗示范點,下大力氣推進全鄉移風易俗新風尚。7 月份,后坑村黨支部乘著鄉黨委掀起的“喜事新辦、喪事簡辦”這股新風,經認真調研,決定由村老人協會牽頭,將一處廢舊的汽車維修廠改造成后坑村移風易俗綜合服務大廳,并籌劃成立紅白理事會。覆蓋五個自然村的理事會成員共同制定出臺移風易俗村規民約,集中辦理全村的喜事喪事。
“移風易俗服務大廳面積超過600平方米,可容納20桌宴席,由村里統一采購桌椅、供水供電,與外面不同的是,這里規定用餐標準每桌不超過400元。”據后坑村紅白理事會會長許錦祥介紹,以前村民在自家或者酒家辦婚宴,一桌酒席動輒七八百乃至上千元。
好處很多,但是愿不愿意辦進來,可得群眾說了算。為了徹底改變村里原有的陳規陋習,動員村民們將紅白喜事安排進服務大廳來,村兩委、黨員率先在“移風易俗簽名墻”上莊嚴承諾,以此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同時,村里還請人專門編寫了“文明鄉風三字經”,貼到各個自然村的公共場所去,加大宣傳力度,使這項利好之事深入民心。值得一提的是,在老人協會的精心組織下,紅白理事會還深入群眾,密切關注各個自然村動態信息,一旦得知哪家有喜事,馬上主動上門宣講勸導,確保移風易俗落到實處。
“不再攀比,也沒有沉重的經濟負擔,真好!”辦過喜事的村民都能感同身受,“這真是‘喜上加喜’!”
據了解,自去年7月份后坑村移風易俗綜合服務大廳投用至今,村里的婚宴100%都選擇在“大廳”里舉辦,據初步估算,承辦的近二十場喜事和一場喪事總共為村民們節省下近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