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楠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天津建設科技》編輯部 天津300392)
SARS冠狀病毒疫情17年之后,2019年12月底新型冠狀性病毒(COVID-19)疫情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暴發。該病毒潛伏期長且具有極強的傳染性,數十天內在全國迅速蔓延,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造成巨大經濟損失。2020年 1月 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截至2月17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確診病例 58016例,港澳臺地區通報確診病例 92例[1]。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出版工作者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快速應對、主動作為,在緊急出版疫情防治出版物、擴大網上優質出版內容傳播以及參與公益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維護社會穩定,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顧全大局,樂于奉獻,是對于出版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永久不變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人民戰爭、整體戰、阻擊戰。”出版工作者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上來,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效體現到實際行動中。
在日常工作中,了解讀者、與作者溝通是出版工作者的基本工作,長期以往,鍛煉了從業人員良好的溝通與協調能力,將這一基本素養帶到實踐中,是出版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應充分發揮信息傳播優勢,履行社會責任,做好疫情防控政策和常識的宣傳工作。親臨防疫一線,為群眾講解健康保健知識,做好心理疏導,減輕思想壓力,協助解決群眾困難,不斷增強全民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
為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避免因扎堆聚會,集中辦公導致大范圍傳染,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全國大部分行業延遲復工,學校延期開學。在出版流程中,印刷和發行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由于受疫情影響,紙質出版物工作流程受限,編輯人員只能選擇居家辦公,很多出版單位紛紛發布了推遲出版的公告。已擬定的學術會議,無法如期舉辦。在不可抗力的情況下,作為出版工作者,要具備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克服困難,快速轉變思路,緊跟時事熱點,制定選題計劃,加強正面宣傳引導,營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濃厚氛圍。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信息需求的維度與深度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新媒體時代,一個小事件經過傳播加工可以迅速成為全民熱議的焦點事件。傳統紙質出版,在互動性、時效性等方面較為薄弱,應對突發事件,快速、準確輸出信息,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屬性,傳統的出版方式已不能滿足需求,在此情況下,新媒體優勢更加凸顯。相較于傳統出版模式,新媒體形式具有更快速的時效性、更多樣的瀏覽性、更強化的互動性等優勢。出版工作者作為信息速遞的紐帶,在傳播豐富內容的同時,也承擔著維護輿論風氣的責任。此時,對于出版工作者的要求,已不僅限于嫻熟的編輯水平,更加考驗出版人員的綜合能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非常時期科學地引導大眾至關重要,在科研攻關、防治指導等方面,急需大量的專業讀物。出版單位利用新媒體技術,快速編制相關圖書,以數字出版的形式借助網絡首發,如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新型冠狀病毒大眾心理防護手冊》,廣東科技出版社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護》,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護手冊》等等(圖1、圖2)。這些數字化出版內容和有聲讀物內容,通過各類閱讀和知識服務平臺,以免費形式向公眾提供,使民眾在第一時間科學的了解疫情,防控疫情,更好的自我保護,防止疫情由于“無知”而進一步擴散。

圖1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Fig.1 Guidelines for Public Protection of Pneumonia due to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published by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圖2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新型冠狀病毒大眾心理防護手冊》Fig.2 Popular Psychological Protection Handbook for Novel Coronavirus published by 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科技期刊作為科研工作和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提升我國科技創新力的重任。刊載具有創新內容的文章是科技期刊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現代化科技強國的戰略支撐[2]。專欄/專刊(special column/issue)是指期刊為追蹤報道某一學術熱點或系統總結某方面研究成果而出版的欄目和特輯[3],是展示重大項目研究進展和系列性學術成果的最佳途徑。作為期刊工作者,應迅速針對此次疫情事件進行組稿、約稿,組織專欄、專刊,而不是等到疫情結束才開始。根據中國知網收錄期刊中檢索“新型冠狀病毒”統計,最早發表文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于2020年1月12日在《天津中醫藥》期刊刊發。2020年 1月29日,《中醫雜志》網絡首發文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中醫臨床特征與辨證治療初探》最高下載量達到7443次。截止至2020年2月 18日,《中草藥》期刊已網絡首發 9篇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文章。《電子科技大學學報》《華西口腔醫學雜志》《中醫科學(英文)》《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期刊分別就本次突發疫情設置出版計劃,從不同專業,不同角度進行組稿,開通快速審稿,優先發表通道。由此可見,科技期刊作為科技成果交流的重要載體,期刊編輯在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發揮了強有力的作用。
根據所關注的出版行業微信公眾號,例如:《出版商務周報》《期刊說》《木鐸書聲》等,以多樣的推送形式,高效的更新速度,在疫情防控期間,從不同角度,積極推送有關信息。醫療、建筑、給水排水等專業科技期刊,以辦刊方向為基礎,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持續推送相關報道,內容涵蓋防范宣傳、專業技術、政策規范、破除謠言等諸多方面,對于緩解公眾恐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了解準確科學的專業知識,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根據2020年2月6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向全國出版界發出“加強出版服務、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鄭重號召,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科學研究院指導,與多家合作單位聯合推出抗擊疫情期刊公益宣傳廣告(圖3),供全國期刊出版單位免費使用。目的在于引導讀者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和防控能力,以理性態度和健康心態抗擊疫情,給廣大讀者以力量和希望。

圖3 公益海報作品Fig.3 Public welfare poster works
面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出版工作者,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牢記使命,履行社會責任,快速轉變,采取多種措施,積極響應,紛紛發力數字出版,將危機化為轉機。本次疫情暴發事件也進一步說明,新媒體優勢充分凸顯,趨勢更加確定,競爭力不強的產業形態終將被淘汰,同時也會催生出有競爭力的新業態。出版工作者應將此視為難得的機遇。面對強大的挑戰,把握用戶、了解用戶、運營用戶,從而提升用戶黏性,用出版的方式“抗疫”,堅決打贏防控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