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渝檳
(廣東省水文局惠州水文分局,廣東 惠州 516000)
嶺下水文站設于東江中下游處,是東江流域中游控制站。該站位于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嶺下管理區,屬于國家一類精度水文站,為東江中游匯秋香江、公莊水后的控制站;搜集東江中游水文資料,結合上、下游水文情報,為防汛、抗旱提供重要水文數據。
嶺下站建于1953年8月,集雨面積為20 557 km2,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 706.7 mm,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88.9億m3,實測最高水位為23.21 m(1959年6月15日),實測最大流量為10 900 m3/s(1959年6月15日),警戒水位為19.50 m。自記水位臺位于河道左岸,其上15m為測流斷面,順直河段長約為2 km,屬于河槽控制。該站測驗河段順直,主流中間偏左,流向與斷面垂直;斷面上游500 m及下游1 000 m處為彎道;左岸傍山,土質為黃粘壤土,不易沖刷,右岸泥土質,崩塌嚴重;當水位達19.50 m以上時,漫灘寬達200 m,河床沙質,沖淤明顯;低水時,左岸下游沙灘露出,沿基本水尺斷面并向下游擴大[1]。嶺下站測驗河段平面示意如圖1所示。
近年來,上下游采砂活動對嶺下站產生影響,河床發生了變化,造成嶺下站測驗大斷面下切嚴重,尤其是2014—2016年間,斷面變化顯著。通過繪制該站1986—2019年33 a的大斷面示意(見圖2~3),發現近年來河床下切情況分以下兩個階段。

圖1 嶺下站測驗河段平面示意

圖2 嶺下站實測大斷面示意(1986—2013年)

圖3 嶺下站實測大斷面示意(2013—2019年)
1) 斷面有沖有淤,變化不大
1986—2013年間,斷面整體變化不大,有沖有淤,僅在2006年有一次較為明顯的沖刷,沖刷最深處接近2.7 m,往后又逐年恢復,整體高程變化不大。
2) 斷面變化非常明顯,呈整體下切態勢
從2013年開始沖刷加劇,斷面呈整體下切態勢,河底高程變化顯著。從2013—2019年間,斷面平均下切深度約為2.5 m,沖刷最嚴重的部位出現在約170 m處,下切深度達5.5 m。
嶺下站的年平均水位與年最低水位一樣,在1986—2006年間處于穩定上下波動狀態,整體變化不大,2006年開始出現下降趨勢,2013年之后迅速降低。年最高水位在2005年以后開始出現下降趨勢,2013年之后水位下降更為明顯(如圖4所示)。

圖4 嶺下站近幾十年年平均水位變化示意
嶺下站2013年之前測驗斷面形狀變化較小,河床有沖有淤;2013年之后河床被急劇沖刷,水位19.0 m時,2019年比2013年的主槽斷面過水面積增大了約33.5%(如圖5所示)。

圖5 嶺下站過水斷面面積變化示意
從近幾年水位流量關系綜合曲線的變化可以看出,2013年以前的綜合曲線變化不大,整體呈向下的趨勢緩慢偏移,此時河床受到水流輕微的沖刷。2013年開始,由于受到采砂等人為活動的影響,斷面下切速度加快,過水面積增大,各流量級水位明顯向下偏移。
表1是不同年份水位流量關系,可見2013年以前變化不大,不同流量的水位有增大有減小,雖然總體呈下降趨勢,但變化幅度不大。2013年開始同級流量的水位明顯下降,之后每年都有較為明顯的下降。2012年較2000年變化幅度為0.4~0.46 m,2013年以后同流量的水位逐漸下降。因上下游采砂等人為活動,2019年較2013年,流量為800 m3/s時水位下降1.7 m,流量為1 400 m3/s時水位下降了1.78 m,各級流量對應水位下降幅度在1.7~1.78 m。嶺下站多年水位~流量關系曲線示意如圖6所示。嶺下站逐年不同流量級水位變化見圖7。

表1 嶺下站不同年份水位流量關系

圖6 嶺下站多年水位~流量關系曲線示意

圖7 嶺下站逐年不同流量級水位變化示意
1) 水位觀測方面,隨著河床下切,嶺下站的水位逐年下降,2013年以前,該站實測歷史最低水位為1955年的12.15 m,而2014年實測最低水位下降到11.81 m并逐年降低,到2019年實測最低水位已降到10.75 m。隨著水位的不斷下降,原有的水位觀測設施已無法滿足觀測要求,為解決水位觀測、記錄的需要,增設了觀測水尺并使用壓力式水位計觀測水位,確保今后低水正常記錄。
2) 流量測驗方面,由于上下游采沙造成的水力學特性的改變,測驗河段逐年變化,水位流量關系因河床下切而逐年改變。因河床沖刷加劇,斷面變化明顯,原有的測點布設已經不能滿足測驗要求,需重新對測點布設進行精簡分析,合理布設測點,防止因為測點的布設不合理而影響流量測驗的結果。同時,還可以使用走航式ADCP等更為先進的儀器完成測驗工作。
水位摘錄、流量資料按照原有的方法整編,但水位流量關系的變化、流量測驗數量的增加等,增加了整編的工作量,整編的工作任務加重,需更加密切關注變化情況。
由于年最低水位的逐年下降,原有的浮子式水位計已不能滿足日常水位觀測要求,該站已安裝壓力式水位計,并通過遙測系統實現自動測報,洪水期、枯水期的流量數據通過水位——流量關系實現自動測報。
近年來,嶺下水文站因河道采砂以及洪水期的水流沖刷等因素河床逐年下切,使得水位、過水斷面形狀和面積、流量等水文要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測驗斷面由于上下游采砂等人為因素,使斷面形態也隨之改變,年最低水位突然產生連續性急劇下降趨勢,該站水文要素的變化,導致資料序列的一致性受到很大影響,為今后利用增加了難度,無形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隨著水位降低,原有浮子式水位計已不能滿足低水時的觀測要求,經分析研究后決定,通過加設水尺以便觀測低水時的水位,并加裝壓力式水位計,保證在河床不斷下切的情況下,水文要素的全面監測報汛和整編。同時,還需要根據已經改變的河床特性重新布設測點,以滿足流量測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