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張明珠,譚 宏,卓泉龍
(廣州市水務科學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220)
近年來,廣州市以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契機,嚴格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理,全面鋪開鐵腕治水,扎實推進污染源專項治理,多措并舉,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廣州市共有國家、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47個。2013—2018年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廣州市水功能區數分別為7個、11個、14個、18個、26個、30個。2013—2018年廣州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分別為71.4%、72.7%、57.1%、67%、62%和67%,除2015年和2017年低于省該年度考核指標63%、67%外,其余年份均達到省年度考核指標要求。廣州市2020年納入省考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目標為75%,現狀達標率與2020年的考核目標有一定差距,存在水質達標率偏低問題。
根據調研分析,廣州市47個重要水功能區中未穩定達標的水功能區有23個。經實地調研分析,存在如下三方面亟需解決的主要癥結問題:
1) 控源治理方面:污染源底數不清,經濟增長和快速城鎮化使污染源發生較大變化,而且河流(涌)兩岸違建存量較大,產業轉型升級短期難以到位,“散亂污”場所底數不清,治理不徹底,容易死灰復燃;用水管理工作水平亟待提升,“一戶一表、抄表到戶”工作推進進度有待加快;合流渠箱、暗涵、暗渠等入河排污口底數不清,且鄉鎮工業企業類型繁雜,排放污染物類型和成分難以認定,亟需加大排查整治力度。
2) 截污處理方面:排水管理工作水平亟待提升,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存在短板;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未全覆蓋,部分完工村社的污水收集率不達標,還存在直排現象,未能發揮應有減排作用。
3) 綜合管理整治能力方面:不達標水功能區一級支流的水質目標偏低、水量水質監測監控有待完善,部分河涌雖然已經消除黑臭但仍為劣Ⅴ類水體,對改善考核斷面水質難以產生明顯作用,不符合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要求;部分水功能區原有功能已改變,在局部地區已經不能完全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污染控制面臨削減存量與控制增量的雙重壓力,功能屬性和水質目標有待調整;水功能區和水環境水質考核相互交叉,考核斷面數量及位置不一致、水質目標要求不盡相同,有待整合;跨界河流受共界城市影響明顯,水量、水質聯合調度管理有待優化,出現污染來源難以控制、枯水期污染物累積、水質反彈現象。
選用2013—2018年47個水功能區考核斷面的逐月氨氮、高錳酸鹽指數濃度,首先對每月單個水功能區的水質進行評價,然后對照水功能區水質目標評價其當月是否達標,然后根據各月的達標情況評價該水功能區是否年度達標,最后根據達標的水功能區個數,評價該地區的水功能區達標率。采用季節性Kendall檢驗法[1],分析考核斷面單項水質項目的變化趨勢,該方法適應水質數據的非正態性,可以消除流量變化及季節性對數據的影響,能避免水質漏測問題,也使奇異值對水質趨勢分析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2013—2018年,廣州市47個重要水功能區達標個數依次為:18個、18個、23個、26個、24個、25個,重要水功能區達標率分為:38%、38%、49%、55%、51%、53%,多年平均達標率為:48%。達標率總體呈上升趨勢,2016年達標率最大,2017年、2018年達標率有小幅度回落。其中,31個重要河流水功能區達標個數依次為:11個、14個、15個、15個、16個、16個,河流水功能區達標率分為:35%、45%、48%、48%、52%、52%,多年平均達標率為47%。達標率逐年呈上升趨勢,2017年、2018年達標率最大;16個重要水庫水功能區達標個數依次為7個、4個、8個、11個、8個、9個,水庫水功能區達標率分為44%、25%、50%、69%、50%、56%,多年平均達標率為49%。達標率總體呈上升趨勢,2016年達標率最大,2017年、2018年達標率有小幅度回落。廣州市2013—2018年重要水功能區水功能達標率如圖1所示。

圖1 廣州市2013—2018年重要水功能區水功能達標率情況
2013—2018年,河流重要水功能區高錳酸鹽指數上升比例為10%,下降比例為23%,無明顯升降趨勢,比例為67%,總體趨向穩定、改善;氨氮上升比例為0,下降比例為33%,無明顯升降趨勢比例為67%,總體趨向穩定、改善;總體水質趨于惡化的比例為7%,趨于改善的比例為38%,趨于穩定的比例為55%,總體趨向穩定。廣州市河流重要水功能區2013—2018年單項水質及水功能區水質趨勢如圖2所示。

圖2 廣州市河流重要水功能區2013—2018年單項水質及水功能區水質趨勢
水庫重要水功能區高錳酸鹽指數下降比例為63%,無明顯升降趨勢比例為37%,總體趨向改善;氨氮上升比例為31%,下降比例為13%,無明顯升降趨勢比例為56%,總體趨向穩定、惡化;總體水質趨于惡化的比例為14%,趨于改善的比例為71%,趨于穩定的比例為14%,總體趨向改善。廣州市水庫重要水功能區2013—2018年單項水質及水功能區水質趨勢如圖3所示。

圖3 廣州市水庫重要水功能區2013—2018年單項水質及水功能區水質趨勢
根據水功能區的水體功能屬性、現狀達標率、污染程度以及規劃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水功能區達標率目標,科學確定水功能區達標優先次序及達標時限,合理確定不達標水功能區的2019年、2020年、2030年可預期、可實現的整治目標,將不同水平年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目標要求分解到具體水功能區,確保廣州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2019年、2020年、2030年水質達標率達到69%、75%、95%。
廣州市重要水功能區達標整治目標的確定原則如下:
1) 對于現狀已達標的水功能區,在各規劃水平年應保持或提高其水質目標要求。
2) 飲用水水源區、省界緩沖區、保護區和保留區應優先達標;特別的,廣州市部分水功能區原飲用功能已取消,但飲用功能及水質目標未做相應調整,國家、省仍按飲用水水質目標對水功能區進行考核的,遵循不低于現狀水質原則、高功能水域嚴格控制原則、可達性原則,提出水質目標調整的建議。
3) 對于國考重要水功能區,原則上應在2020年底前達到水質目標要求;對于被水利部通報的流溪河江高飲用水源區、西航道廣州飲用工業用水區、前航道廣州景觀用水區、后航道廣州工業景觀用水區、三枝香水道新基飲用漁業用水區等5個水功能區各規劃水平年水質目標應滿足《廣東省2014—2016年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連續三年水質不達標的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整改工作方案》的要求。
4) 考慮到水功能區和水環境水質考核相互交叉,兩者的考核主體不同、考核斷面數量及位置不一致、水質目標要求不盡相同,有待整合。為了加強水功能區和水環境水質考核的銜接,結合環保考核斷面位置、水質目標,進一步復核水功能區年度水質目標。
5) 對于控制污染物入河量任務較輕、污染治理經濟技術可行區域的水功能區,原則上應在2020年底前達到水質目標要求。
6) 對于水質現狀較差、控制污染物入河量任務較重的區域,可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污染治理需求,綜合確定階段性污染物控制量,并保證規劃期內水功能區達標目標逐步提高。
廣州市47個河流、水庫(湖泊)水功能區中,2019年分解達標35個,達標率為74%;2020年分解達標37個,達標率為79%;2030年分解達標45個,達標率為96%。廣州市水功能區達標目標分解變化趨勢如圖4所示。

圖4 廣州市水功能區達標目標分解變化趨勢
分解成果滿足《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年度目標值的函》《廣東省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核定和分階段限排總量控制方案》中廣東省對廣州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的控制目標。2019年、2020年廣州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控制目標相對全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控制目標偏低,主要原因是廣州市現狀年的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較低,控制污染物入河量任務較重,故上述年份對廣州市的達標率要求較低。而《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提出要將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總量控制在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范圍之內,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為此,2030年廣州市的水功能區達標率必須提高至95%。
國家對水功能區[2]水質和地表水環境功能區[3]水質分別進行考核,工作相互交叉,有待整合。兩個區劃的主要差異處如下:
1) 考核代表斷面數量不同:廣州市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考核斷面共13個,其中國考9個,省考4個;2013—2018年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廣州市水功能區數分別為:7個、11個、14個、18個、26個、30個,且逐年增加考核數量,最終廣州市達到全覆蓋47個。
2) 考核代表斷面位置不一致:13個地表水環境功能區考核斷面與水功能區考核斷面對比,相同斷面有2個,分別為西航道的鴉崗(水利斷面)—鴉崗(環保斷面)、白坭河珠江水泥廠(水利斷面)—大坳(環保斷面);相近斷面有2個,分別為后航道白鶴洞(水利斷面)—東朗(環保斷面)、增江新家埔(水利斷面)—增江口(環保斷面);相同河段的考核斷面位置不同有8個,分別為流溪河太平場(水利斷面)—流溪河山莊、李溪(環保斷面)、黃埔水道黃埔(水利斷面)—墩頭基(環保斷面)、蓮花山水道蓮花山(水利斷面)—蓮花山(環保斷面)、市橋水道市橋(水利斷面)—大龍涌口(環保斷面)、沙灣水道沙灣水廠(水利斷面)—官坦(環保斷面)、蕉門水道亭角大橋(水利斷面)—蕉門(環保斷面)、東江北干流新塘水廠(水利斷面)—大墩(環保斷面);此外,石井河石井河口(環保斷面)無對應水功能區河段斷面可比。
3) 水質目標要求不盡相同:經與13個地表水環境功能區考核斷面相比,2020年相同河段水質目標相同的有7個,分別為環保斷面李溪、東朗、墩頭基、官坦、蕉門、增江口、大墩;不同的有5個,分別為流溪河太平場斷面水利要求Ⅲ類,環保要求Ⅱ類(流溪河山莊);西航道鴉崗斷面水利要求Ⅲ類,環保要求Ⅳ類;蓮花山水道水利要求Ⅲ類,環保要求Ⅳ類;市橋水道水利要求Ⅳ類,環保要求Ⅲ類(大龍涌口);白坭河珠江水泥廠斷面水利要求Ⅲ類,環保要求Ⅳ類(大坳斷面)。
對于5個相同河段水質目標不同的考核斷面,為了加強水功能區和水環境功能區考核的銜接,結合環??己藬嗝嫖恢?、水質目標,進一步復核水功能區年度水質目標。
流溪河太平場斷面(水利斷面,Ⅲ類)位于流溪河山莊(環保斷面,Ⅱ類)與李溪(環保斷面,Ⅲ類)之間。考慮水質現狀(2017年、2018年年均水質為Ⅲ類)、水質變化趨勢(趨于改善)、目標可達性(入河污染物削減任務較輕),該斷面2019—2020年年度達標目標分解均為達標,水質目標均為Ⅲ類,與環保要求相銜接。
西航道鴉崗斷面(水利斷面,Ⅲ類)與鴉崗斷面(環保斷面,Ⅳ類)位置相同??紤]水質現狀(2017年、2018年年均水質為劣Ⅴ類)、水質變化趨勢(趨于穩定)、目標可達性(水功能區功能及水質目標有待調整、入河污染物削減任務較重),該斷面2019—2020年年度達標目標分解均為水質逐年改善,年度整改水質目標分別為Ⅴ類、Ⅳ類,與環保要求相銜接。
蓮花山水道蓮花山斷面(水利斷面,Ⅲ類)位于蓮花山(環保斷面,Ⅳ類)的下游??紤]水質現狀(2017年、2018年年均水質分別為Ⅲ類、Ⅱ類)、水質變化趨勢(趨于改善)、目標可達性(入河污染物削減任務較輕),基于從嚴要求原則,該斷面2019—2020年年度達標目標分解均為達標,水質目標均為Ⅲ類,高于環保的水質目標要求。
市橋水道市橋斷面(水利斷面,Ⅳ類)位于大龍涌口(環保斷面,Ⅲ類)的上游??紤]水質現狀(2017年、2018年年均水質分別為劣Ⅴ類、Ⅴ類)、水質變化趨勢(趨于穩定)、目標可達性(入河污染物削減任務較重)、水功能區功能屬性(景觀功能),該斷面2019—2020年年度達標目標分解為水質逐年改善、達標,水質目標分別為Ⅴ類、Ⅳ類,低于環保的水質目標要求;
白坭河珠江水泥廠(水利斷面,Ⅲ類)與大坳(環保斷面,Ⅳ類)位置相同??紤]水質現狀(2017年、2018年年均水質均為劣Ⅴ類)、水質變化趨勢(趨于改善)、目標可達性(入河污染物削減任務較重),基于從嚴要求原則,該斷面2019—2020年年度達標目標分解均為水質逐年改善,年度整改水質目標分別為Ⅴ類、Ⅳ類,與環保要求相銜接。
因此,流溪河太平場斷面、西航道鴉崗斷面、白坭河珠江水泥廠斷面2020年水利水質目標與環保要求相銜接;蓮花山斷面主要考慮到水質現狀較好、入河污染物削減任務較輕,基于從嚴要求原則,水利水質目標高于環保要求;市橋斷面主要考慮水質現狀較差、入河污染物削減任務較重、景觀功能,水利水質目標低于環保水質目標要求。
結合《廣州市供水水源規劃(2012—2030)》(廣州市水務局,2014年)《廣州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區劃規范優化方案》(廣州市人民政府,2018年),綜合考慮2018年水功能區水質達標情況、存在的問題、與水環境水質考核目標的銜接情況,針對部分水功能區水質目標與實際功能不符、水利水質目標與環保水質目標不一致,給出廣州市12個重要水功能區水質目標的調整建議。
流溪河源頭水保護區:受韶關市新豐縣流過來玉溪水、從化區東明村、北溪村等9個村居影響,常年只能保持Ⅱ類水質,難以達到Ⅰ類水目標要求,建議調整水質目標為Ⅱ類。
流溪河江高飲用水源區:2010年西江引水建成投產后,江村水廠已取消在功能區內取水,建議取消飲用功能,調整水質目標為Ⅳ類(與環保的一致)。
西航道廣州飲用工業用水區:西村、石門水廠已取消在該功能區取水,建議取消飲用功能,調整水質目標為Ⅳ類(與環保的一致)。
后航道廣州工業景觀用水區:白鶴洞水廠、石溪水廠已關閉并停止取水,該功能區位于城市中心區,水質難以達到Ⅲ類用水目標,建議取消飲用、工業用水功能,保持景觀用水功能,水質目標調整為Ⅳ類。
白坭河廣州飲用工業用水區:巴江、炭步、神山、赤泥等水廠已取消在白坭河取水,建議取消飲用功能,調整水質目標為Ⅳ類(與環保考核目標一致)。
三枝香水道新基飲用漁業用水區:該功能區與實際不符,現狀無水廠取水,無飲用水功能,位于城市中心區,水質難以達到Ⅲ類目標要求。建議取消飲用功能,調整為景觀用水區,水質目標調整為Ⅳ類。
流溪河花干渠江村飲用農業用水區、右干渠梨園農業用水區、左干渠嘉禾飲用農業用水區:灌渠水主要承擔農田灌溉,實際無水廠取水,無飲用功能;受灌渠沿線生活、農業污染影響,常年難以達到Ⅲ類水質目標,建議取消飲用功能,調整為農業用水功能區,水質目標調整為Ⅳ類。
三坑水庫飲用農業用水區:三坑水庫水質目標Ⅱ類,高于環保標準Ⅲ類,周邊為房地產小區,對水庫水質影響較大,難以達到Ⅱ類飲用水目標。建議水功能區水質目標調整為Ⅲ類(與環保的一致)。
金坑水庫飲用農業用水區:受興豐垃圾填埋場污染影響,不適宜做飲用水源,規劃已取消飲用水源,建議取消飲用功能,保留農業用水功能,水質目標調整為Ⅳ類。
木強水庫飲用農業用水區:現狀無水廠取水,規劃已取消應急備用水源;枯水期水庫水量小,難以達到Ⅱ類水質目標,建議取消飲用功能,保留農業用水功能,調整功能區水質目標為Ⅲ類。
1) 徹底查清污染源,全面開展排污口調查整治,強化“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行動[4],拆除河涌兩岸違法建設。
2) 加快補齊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加快推進管網建設,大力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加強污水廠進水濃度和負荷率雙提升整改,全面整治農村生活污水。全面應用“農污巡檢APP+PC”,強化設施管護水平。
3) 強化環境準入制度,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嚴格依法實施工業污染源排污許可管理和全面達標排放制度,嚴格控制工業建設項目新增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市新建排放水污染物的工業建設項目實行氨氮2倍削減量替代。開展村級工業集聚區摸查和整治提升工作,強化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力度。
4) 推進城市及農田面源、畜禽養殖及魚塘污染綜合防治,有效減少面源污染物入河量。健全城鄉河道保潔長效機制,形成“豎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無縫隙”的網格化管理體系。
加強農田面源整治力度。全面查清農藥化肥使用情況,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等化肥農藥減量技術與模式。
加強畜禽養殖場及魚塘污染防治監管。實行養殖總量和區域禁養雙控制,加強禁養區監管,嚴防畜禽養殖反彈。限養區、適養區限期完善畜禽養殖場相關審批手續和污染治理設施。
5) 積極落實《廣州市河更美大行動實施方案》,全面推進重污染支流(涌)綜合整治,深入推動水環境治理向小微水體延伸。
打贏黑臭水體剿滅攻堅戰。嚴格實施《廣州市全面剿滅黑臭水體作戰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底,我市納入國家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的147條黑臭河涌基本消除黑臭。
全面推進重污染支流(涌)綜合整治。到2019年底,對于流溪河、白坭河、西航道、石井河、西南涌、佛山水道流域內54條重污染支流(涌)主要污染指標實現大幅削減,水質得到明顯改善。聯合佛山市、清遠市、東莞市、惠州市加強跨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治工作,統一左右岸管理標準及考核要求,確保周邊城市入廣州境內水質不低于下游斷面考核目標。
整治小微水體。統籌“大小”齊治,深入推動水環境治理向小微水體等“毛細血管”延伸,對全市2 249宗邊溝邊渠、小湖泊、小山塘、風水塘等小微水體進行全面整治。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小微水體整治任務,建立完善長效管護機制,保持小微水體潔凈。
6) 強化節水減排任務要求,推進節水型城市創建和節水型社會建設。
大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到2020年,全市萬元GDP用水量年降低率不低于5%,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20%,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節水型居民小區、單位、企業的覆蓋率分別不低于10%、10%、1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年降低率不低于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含電廠)達到83%,城市水環境質量達標率為100%,廣州市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要求[5]。申報國家節水型城市,完成番禺、花都、增城3個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6]。
7) 健全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制度體系建設,加強水功能區水質監測與考核工作。
健全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制度體系建設。為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生態環境部門應組織開展水功能區與水環境控制單元整合工作,構建全市統一的水生態環境管理區劃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制定統一的水質控制目標和治理時間節點。
加強水功能區水質監測與考核工作。依照現有規定開展水功能區水質監測評價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考核工作,并組織編制各類評價報告。每月發布水功能區水質狀況通報,報送各區政府。發現水功能區水質未達到水質目標的,或者水功能區水質嚴重惡化的,應當及時通報有關區政府采取治理措施。